07.29 村裡來了年輕人

<table> 村裡來了年輕人

廣州市從化區團星村的“智慧稻田”(左圖)。一名新時代“農民”用電腦軟件管理農田(右圖)。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table>

南方日報訊 (記者/胡智勇 陳邦明 朱偉良 李欣)盛夏七月,看著已經重新翻地育秧的稻田,唐飛滿懷新的期待。秋收後,新一季的稻米將通過現代物流送到艾米農場近4000個會員家裡。

2014年,“80後”小夥唐飛從外企辭職,與其他四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來到廣州市從化區團星村,從村民手中租來400畝閒置農田,創辦了智慧稻田共享平臺——艾米農場,成為新時代的“農民”。現在,這支“新農民”隊伍已有近60人,全是“80後”“90後”。

從化位於廣州北部,是著名的農業大區,廣州“母親河”流溪河貫穿全區。團星村就在流溪河畔。村民張雪佳說:“以前,這些稻田是一片丟荒的土地。種水稻收入太低,誰願意耕呢?”

年輕人的到來讓農田重新煥發活力。18戶村民與艾米農場簽訂協議,按標準化流程種植水稻,農場根據績效給他們發工資。“散戶”農民變身新型職業農民,種地效率得到提高,收入也水漲船高。“以前自己種地每年賺大約3萬元,現在年收入可達到9萬元。”張雪佳說。

年輕人帶來了新技術。“我們在田間設置傳感器,對氣溫、溼度等指標進行監測並上傳至數據庫,禾苗就有了自己的生長檔案。”唐飛表示,艾米不是農業企業,而是面向農業的科技企業。下個月,艾米與研究機構合作研發的田間特種機器人——“機器鴨”將開始試用,它不僅能代替人工拔除雜草,還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拍照採樣。

年輕人也帶來了新理念。西塘村“農耕田緣”把55畝稻田分為若干份,以互聯網眾籌形式預售收成。由於不使用化肥,“農耕田緣”的生態循環種植方法受到認可,即便稻米定價超過14元/斤,訂購者依然絡繹不絕。

更多的年輕人來到從化投身農業。蔬菜學碩士李衛鵬在城康村經營果園已有5年,每年盈利可達300萬元,還申請了多項專利;“90後”姑娘鄧迪方是一名“海歸”,2015年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在鹿田村經營起了一片1500畝的果園,今年預計收成可達300萬斤。

從化規劃建設中的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包括西和、城康等5個行政村,已有52家企業進入,創業者多是20—35歲的年輕人。“去年,村裡多了20輛小車。科技來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西和村黨支部書記鄭汝相說,“這只是開始,將來更有盼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鄭汝相身後,流溪河緩緩流淌,兩岸田園風光旖旎。在從化,由於大批年輕人的加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戰略正展現出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