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他,帶隊出征“偵察尖兵”國際軍事比賽,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他是誰,為什麼這麼牛?

人物簡介:王紀偉,現任陸軍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副營長。2006年12月入伍至今,10餘次參加集團軍以上比武,先後被評為“訓練標兵”“踐行強軍目標先進個人”“情繫改革,聚力強軍”優秀軍人等,榮立三等功4次,2019年榮立二等功,並被西部戰區陸軍表彰為“先進基層個人標兵”,被集團軍表彰為“新時代強軍精武先鋒”。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入伍至今,王紀偉紮根基層、建功基層,始終將練強練精軍事素質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他熱愛訓練場,更愛比武“戰場”,從軍十四載,矢志打贏,逐夢強軍,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軍旅芳華。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優秀的“特戰精兵”。

2月,春回大地。陸軍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訓練場上,副營長王紀偉正帶領著小隊長集訓隊在進行20公里長途奔襲。他不時給隊員們加油鼓勁:“堅持住,越是在最累的時候越要學會去堅持,這樣訓練才能得到突破。”

正如往年一樣,帶集訓隊員已成為了他一年中的工作常態。2020年剛啟程,他奉命出任旅小隊長集訓隊隊長。這正兌現了他剛分配到單位時立下的誓言:“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軍官,更要帶出一批優秀的人才。”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這麼多年以來,從他手底下出去的兵,有40多人立功,10餘人提幹。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榮譽滿身,桃李滿園,他究竟有何不一樣?

就讀軍校嶄露頭角,堅定信念轉改特戰

2011年初,王紀偉就讀於原解放軍理工大學,打破了學校障礙、射擊兩項紀錄,榮立三等功。2012年,憑藉自身良好的軍事素質,他代表解放軍軍校學員首次赴美國西點軍校參加國際軍事比武對抗,取得了優異成績,榮立三等功。

這時,還未完成學員到軍官轉變的他,已在軍事訓練上初顯鋒芒,這,堅定了他建功軍營的決心。於是,在得知學校有改訓特戰專業學員名額的消息後,王紀偉毅然報名,作為首批學員改訓至特種作戰學院學習特戰指揮專業,2013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分配到特戰單位。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訓練場上,他一定比所有人更努力

2015年,他主動報名參加原成都軍區組織的“黑豹”集訓。與他一同集訓的都是有著5年以上兵齡的老特種兵,他們,都將要一起面對全程被淘汰的嚴峻考驗。而他,作為任職還不到兩年的“新”排長,論體能,只能算得上是中等,論技能,很多課目還不精,淘汰幾率最高。

為此,在以後的訓練中,別人臥推槓鈴五十公斤,他就加重到六十五公斤;別人跑武裝五公里,他就負重二十五公斤進行武裝八公里奔襲;攀登別人爬一次,他就背上三把槍連續爬兩次。每天就寢前,儘管身體已經極度疲憊,但他還要堅持完成五組臂力棒練習,三百個仰臥起坐,以及五百次“特種兵跳”。正是通過這樣的努力,集訓結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核,並獲得了“黑豹”勳章,榮立了三等功。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軍人,不僅要崇尚榮譽,更要有責任擔當

十餘次參加大項比武,當王紀偉被問及每次比武取得成績後的感悟時,他斬釘截鐵地說道:“軍人,不僅要崇尚榮譽,更要有責任擔當。”

2019年8月,國外某賽場,風沙肆虐。準備了將近4個多月的比武小隊迎來了“亮劍”時刻。然而,國際賽場遠不止他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陌生的外軍裝備、炙烤的45度高溫、呼嘯的8級大風、從未訓練過的沙漠地形,以及頑強的比賽對手,帶隊的王紀偉感到,這是一場硬仗。

比賽在即,面對如此複雜的情況,怎麼辦?這時,作為隊長的他經過多方協調,“請”來了哈薩克斯坦的教官,在結束當天的比賽後,及時利用中午、夜間的時間,依託主辦方的裝備,加班加點學習裝備操作使用。凌晨三點,隊員們已沉沉睡去,而他還在根據第二天的比賽場地、規則等,在圖紙上進行戰術調整,腦海裡預想著一個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清晨,他早早地帶領隊員們反覆進行賽前模擬推演,並儘可能全面地強調好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他所付出的一切,只為了讓隊員們能夠比出更好的成績,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中國軍人。比賽結束,他被國際比賽組委會評為“最佳隊長”,2019年底,榮立二等功。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不為拿名次而訓練,更不為比武而訓練

“訓練大綱、比賽規則,一切都是在以實戰為引領的前提下,不斷讓官兵們通過訓練提高軍事素質,從而達到作戰要求。”入伍14個年頭,一步一步走來,他在訓練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每次集訓前,他都會告訴隊員,要想過集訓關,首先得過思想關,這也是他集訓的第一課。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一定要讓隊員明白,訓練的意義在於練為戰,如果每個人只是為了拿名次而去訓練,那麼就會離實戰越來越遠。

五立軍功的特種兵,到底有多牛?

日常集訓,他從不按常理出牌。他說,訓練,一定不能讓自己特殊化。2019年,擔任國際比武隊隊長期間,生活上他與隊員們同吃、同住,訓練中,他與隊員一起總結講評、一起展開訓練討論、一起研究戰術難題,建立了指揮員、教練員與隊員之間的默契關係,為隊員們提升集訓成績提供了很大幫助。

1988年出生的他,如今已走過了32個年頭,對於集訓比武而言,年齡的增長給他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但他卻說,沒事,不老,還拼得動。在強軍的征程中,他依然逐夢不止、腳步不停,奮戰在練兵備戰最前沿。

圖:衡宇、劉兵

(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