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格雷厄姆:安全邊際,價值投資的核心思想

這期讀書會,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本經典投資書,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所撰寫的《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在國內外投資界的名氣很大,相信大部分的投資者也都應該聽過這本書。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本投資經典著作的出版,為廣大投資者開闢了“科學投資”的道路,很多投資者均從中獲益。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股神”巴菲特。正是《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幫助他走上了價值投資的道路,也使他始終篤定和踐行價值投資的策略。

巴菲特曾說,我的血管裡,20%是費雪的血液,剩下80%則流淌著格雷厄姆的血液。這種血液表現在投資中就是價值投資。在評價該書時,巴菲特也從不吝嗇譽美之詞,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並不厭其煩的向投資者推薦此書。

《聰明的投資者》用詞非常的樸實無華、通俗易懂,作者格雷厄並沒有用太多專業的術語,也沒有任何故弄玄虛的內容,對所闡述的問題都是有理有據的分析,而且都會有一個很明確的結論,並提供清晰具體、可操作化的建議。

格雷厄姆非常重視投資過程中的安全邊際,並將其單列在第20章來單獨討論,可見其對安全邊際的重視。在書中,格雷厄姆表示安全邊際是《聰明投資者》一書的主線,貫穿於整個投資策略的討論之中,也是自己投資的中心思想。

在實際的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對安全邊際的重視程度,是劃分投資與投機的重要分水嶺。投機者的投資行為大多是建立在主觀判斷上,並不能得到有利證據或者推論的支持。而真正的投資者,必須有安全邊際來作為保障,而且是可以通過數據、經歷和有說服力的推論得到證明的。

對於何為安全邊際,格雷厄姆給出的定義是,證券的市場價格高於評估價格的差額,即反應了證券的安全邊際,它可以將計算失誤或者情況變差的影響納入其中。當該差額越高時,安全邊際就越小;該值越小,安全邊際就越大。

在實際的投資過程中,如果某個投資標的被寄予了較高的安全邊際,那麼,就算是未來遇到了不可預測的事情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由於購買價格遠低於市場價格,投資者最後也仍然有希望獲得滿意的投資結果。較高的安全邊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不利因素的衝擊。

當然,就算給了一定的安全邊際,格雷厄姆也建議我們要分散化投資。因為安全邊際只能保證盈利的機會大於虧損的機會,但並不能保證不會出現虧損的情況,尤其是當同時持有多種類型的證券時。因而分散化也可以說是保守投資者要長期堅守的信條之一。

此時,很多投資者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共同疑惑,因為市場是變化莫測的,而且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具體應該如何衡量安全邊際,有沒有可供參考的標準。在書中,針對股票和債券,格雷厄姆均給出了具體的標準。

債券的安全邊際,可以通過比較企業的總價值和債務的規模計算出來,高出來的部分即為企業的價值。該值越高,安全墊就越厚,對於應對未來不可預測事件就越有利,投資者也就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遭受風險。

在給股票測算安全邊際時,一個可行的標準就是,股票的盈利能力要遠遠高於債券的利率。比如說,當股票的盈利能力為9%,而債券的利率為4%時,那麼高出來的5%即為投資者所能夠獲得的安全邊際。

而對於成長股而言,安全邊際的測算要更加的複雜。一是因為其價值的判斷主要依賴於預期利潤,而非過往的歷史利潤,但未來又往往是不確定的;二是由於成長股受到投資者的歡迎,往往存在價格溢價。因而成長股的投資,要求投資者有更高的預見性和判斷力。

格雷厄姆之所以如此的重視和強調安全邊際,並將其作為投資的核心思想,或許是與他的投資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格雷厄姆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大崩盤,在這場災難中,他不僅見證了很多投資者破產的慘狀,自身也在股市損失慘重,甚至一度出現了破產的情況。

我們這一期的#摩根讀書會#就先分享到這裡,下期再繼續分享“投資者應如何更好的應對市場波動”這一難題。

風險提示:上述資料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發售或邀請認購任何證券、投資產品或服務。所刊載資料均來自被認為可靠的信息來源,但仍請自行核實有關資料。投資涉及風險,不同資產類別有不同的風險特徵,過去業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前請參閱銷售文件所載詳情,包括風險因素。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