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祕密”


01

前兩天,“不發朋友圈的原因”上了熱搜,不少人翻開朋友圈一看,果然上一條還停留在好幾個月前。

一億人設置了三天可見

一大波XX已經消失在朋友圈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一個同事的微博小號,妥妥地見識到了什麼叫“人格分裂”

平時她朋友圈裡都是優雅下午茶,精修旅行照,分享的都是行業長文,偶爾曬一些跟行業大咖的合影。

可微博上完全是個段子手,整天轉發逗比視頻,還關注了不少小鮮肉,加入後援團打call,談個戀愛矯情得要命。

朋友圈裡的女神,微博裡的女神經。

微信暱稱用真名,簽名還不忘標註業務聯繫電話。

微博名用的

“愛新覺羅你王姐”,描述寫的是“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像她這樣的人原來還有不少。過去總以為年輕人都歲月靜好,後來才知道,是去微博作妖了。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裝死”主要體現在發文頻率上,在微信上,儘管設置成三天可見,但三個月可能也沒發過,只給人看一條橫線。

微博就不一樣了,一天登錄n次,隨手就發。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發微博無懼負能量,反正爸媽也找不上來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朋友圈裡輸出觀點,微博裡“哈哈哈”就完了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評論別人也是不同的畫風,朋友圈裡說話謹小慎微,點個贊就跑,微博評論起來放飛自我,長篇大論,指點江山。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我問同事,為什麼不發朋友圈。

她說了一番痛徹心扉的話:

選好了圖,碼好了字,但不敢直接點“發送”,先得自己審核一下:

自拍夠不夠美,風景夠不夠炫,文字的情緒是否恰到好處?但太精緻完美未會被人diss“裝”,怨氣重又顯得情商低,總之顧慮很多:

死黨看了會不會覺得我酸,朋友看了會不會嫌我刷屏,老闆看了會不會覺得我太閒,客戶看了會不會覺得我不專業,還有,爸媽看了會不會直接私信我。

等都考慮周全了,也沒心情發了。

聽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段心路歷程,就是社恐的根源。

所謂社恐,不是不愛社交,而是不愛和熟人社交。


02.“懼怕熟人社交,上班三年同事認不全”

互聯網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衝擊現實中的關係。

曾經我們覺得陌生人很陌生,更依賴身邊的人,如今,好朋友就坐在對面,還是寧願在微博上找樹洞。

一個好朋友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平時看見熟人就想躲,可在網上卻和人聊得火熱。

生活裡,生怕別人看見自己。網絡上,生怕自己的話沒人聽見。

可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可怕的社交退化。

今天中午,閨蜜給我打了個電話,驚魂未定,說銷售總監就在自己對面,坐了小半年,今天才知道。

這一知道不要緊,腦子裡迅速回想平時的一言一行,生怕無意間就把人得罪了。

但想了半天,她才反應過來,自己就沒怎麼在辦公室裡說過話,除了平常對接的兩個同事,其他的名字和臉從來對不上號。

於是,她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公司裡不管有什麼事,她總是後知後覺。

現在全懂了,認識的人太少。

無獨有偶,前一陣,同事和技術小哥下樓吃飯,點了份黃燜雞米飯,她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碼農套餐”,兩個人狂笑。

同事接著吐槽程序員的時候,被技術小哥強行打斷轉移話題。

吃完飯我同事才知道,隔壁桌就是公司負責前端的程序員,還是很早就來公司的一批人。

同事懵了,真的麼?從來都沒說過話,不認識。

同一屋簷下辦公,但誰都不認識誰,這一屆年輕人,基本處於“上班三年,就認識倆同事”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03.陌生人的職場,死得有多慘?

我有個朋友自己創業,曾經跟我吐槽,他每次招完新人,第一件事就是帶他們去各個部門認識人。

人事、法務、財務挨個打招呼,但是心思花了,有些年輕人到頭來還是誰都不認識,每次遇到事都是跑來找她求助,XX不搭理我,XX不配合。

如果要批評他們沒有協調好關係,他們還挺委屈,“我是來工作的,又不是來交朋友的。”

職場也許不是談友情的地方,但不代表同事之間就不需要交情。

前兩天,在地鐵上聽到一個故事。

某知名培訓機構課程發開的一個小姑娘,剛進公司沒幾個月,事業做得溜溜的。同事們的進度總是因為各種問題延誤,她的課程總能順利上線。

後來大家才發現,她沒事兒就偷偷去給程序員送橘子。

職場有句話,有心的人,命最好。

有時候你總覺得,誰會因為一個橘子、一根菸買你的好,可人心就是這樣,做與不做,對方得到的滿足感就是不一樣。

有些人也知道職場混臉熟的重要,可總是到了關鍵時刻才想起來去找人,說難聽點,誰會搭理你。

我身邊也有幾個只埋頭幹活,不抬頭理人的年輕人,如果問他們為什麼不主動社交,他們的回答是社交沒用,自己做出成績來,最重要。

可往往忙活半天,死在缺少支援。

相反,那些升職加薪快的,都懂在人身上下功夫。

關於職場社交,馬東有段話說得非常實在。

“如果你跟你的同事不熟,一直處在公對公的層面,沒有一點私交,那可能任何一件小事,你可能都恨不得發一封官方郵件,雙方按照程序完全走一遍,非常麻煩。”

所以他建議職場新人有意識地多走動,和其他同事,尤其是和其他部門的同事混個臉熟,因為,有時候一步躍遷,可能只需要熟人的舉手之勞。

社交無用,是句職場毒雞湯。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04.走出社交舒適區,才是成人思維

很多人排斥熟人社交,其實是一種幼稚的表現。

上學的時候,優秀很簡單,你只要夠勤奮夠拼命,好成績總會眷顧你。可長大以後,困境開始多變,和考試比起來,很多人生考驗,實在不適合單打獨鬥。

現在的年輕人,巴不得隱身在辦公室,生怕被人看見,也生怕說錯話被人diss。

和八竿子挨不著的網友社交很歡樂,無壓力,但除了自己痛快,沒有一點用。

不如多去了解身邊的同事,找到彼此可以交換的價值。

這麼說,或許有些功利,有些殘酷,但這就是你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我認識很多所謂的社交達人,哪怕情感上抗拒,也會認認真真地建立關係,對他們來說,社交是一項工作,不是娛樂。

畢竟人在職場,你不喜歡做的事兒太多了。

可成年人從來不把喜歡作為行為標準。

他們判斷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只看它有沒有用。


“同事的微博小號曝光後,我發現了職場細思極恐的秘密”



-END-

喬姐碎碎念

作者簡介:Jenny喬,青年作家,頭條號簽約作者,名校畢業,Jenny喬工作室創始人。著有出版書籍《願你盛得下悲傷,也輸得出力量》,《有見識的姑娘,活得更高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