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山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运城市北部,头枕稷王山,脚蹬陈家山,山西的母亲河--汾河自东向西,像一条黄色的长龙,蜿蜒流淌,汇入黄河。

在距离稷山县30余公里的东南端,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人称“稷王山”, 成片的田野沿着山脚向河岸阶梯延展,沟壑纵横,一望无际,耕作和灌溉条件比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山西的粮仓。相传,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是从农业始祖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的。当时,后稷看到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而经常忍饥挨饿时,心痛不已,他走遍河东的山山水水,用石头和木块制成农具,教人们耕田稼穑。尧帝知道后专聘他做农师,指导人们做各种农艺。后人为了纪念和感谢后稷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便敬称后稷为稷王,把此山称为稷王山,并在山顶建了造一座塔,叫稷王塔。每年夏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举行隆重祭典。

稷王庙

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步行西街中心。始建于元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现有后稷楼、姜原殿、献殿、大殿、钟楼、鼓楼、四座配殿、励精院、两根图腾柱、两座古石坊、两座重檐园亭、61间廊屋、14间碑廊,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宏伟、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辉煌,是国内朝拜农神的一座宫殿式庙宇,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走进稷王庙正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稷王庙原称后稷庙,是为了祭祀农业始祖后稷而建造的庙宇。后稷一生教民稼穑他的功绩可谓: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历代官民所敬仰、永垂纪念。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王庙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它在建筑艺术上蕴涵有“三绝”,让人叹服不止:

稷王庙“三绝”之一——精湛的石雕。其中最摄人心魄的是主楼正门前的两根蟠龙石柱。一柱为火焰熊熊,朱雀穿跃的火龙柱,一柱为云腾浪涌,鱼跃龙飞的水柱。以鬼斧神工之艺术,展示着古老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文化内涵。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王庙的第二绝——壮美的琉璃。进入稷王庙,抬眼望各个建筑之顶而去,望见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那铺顶的彩瓦,脊饰上的花卉、天马、神兽、人物,还有主脊两端高大的螭吻等。一时让人忘了是骋目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还是神游于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元代原装琉璃脊饰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王庙最值得注目的第三绝——奇妙的木刻。绝就绝在其以静止的手法展示了行走的历史,以无声的笔调描绘了有声有色的世界。这是一幅灵动而有生命的立体画。画上,有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辛劳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等,画上人物,既是昨日开启农耕文明的后稷及周部族,也是今日沿着后稷铺就的农耕文明线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众百姓。因而,这幅画,与其说“挂”在献殿前檐板上,不如说挂在一个民族信念的-上,一动,就有古今共振的乐章。同时被高高挂起的,还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这就是—“社”与“稷”,“土地”与“粮食”。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大佛寺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沿大佛路向北一公里,就到了位于县城东北、被称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的佛阁寺,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大佛寺处高崖之上,气势雄伟,其土雕大佛及众多佛像,在华北地区极为罕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一尊依崖而雕的巨型释迦牟尼座像,这尊佛像雕塑于金代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大佛的塑像比比皆是,但大多是石雕、木刻、泥塑之作,而这尊佛像是在悬崖上由一座自然的土丘雕刻而成。它高20米,宽6.8米,在历经了860多年的风雨之后依然保存的如此完整,其出类拔萃和独具特色使它当之无愧的被专家和学者们誉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巨佛的慈祥和宏伟的面貌。佛雕体态丰满、比例精确、衣褶自然。衣裙飘带的褶皱被匠师们处理的疏密相间,宽窄有度,大佛的头饰密集罗鬓,鼻梁高挺,两眼端庄,散发着神光,两只巨大的双耳垂在宽厚的双肩之上。嘴角微翘,流露出善意祥和的喜悦。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则上举呈“说法印”的佛手状,这说明大佛正在为人们讲经说法,赐福降祥。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击起火,木构建筑灰飞烟灭,大佛却傲然挺立、完好无损,大佛由此声名鹊起,信众日多。

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正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均是2004年后重建,建筑均为仿元风格。

青龙寺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创建成于唐代朔二年(公元662年)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系元、明遗物,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大殿、中殿和伽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释迦摩尼说法图

大殿壁画内容单一,是专事佛教活动的图像。左右壁上各绘制了一佛二菩萨的巨幅壁画,东山墙为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西山墙为弥勒和观音、地藏。大殿壁画由于物象较少,物体较大,所以,在绘画的线条运用上,尤为诱人,有些线条虽近五、六尺长,竟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可谓神来之笔。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梵摩越剃度图

立佛殿,俗名腰殿,其四壁为“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共画有五百余尊大小不同的神像人物,上下三层交错,大小依次排列,错落有致,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表现出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技术和技能。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文殊菩萨像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迦叶像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迦陵频伽,尾羽飘飘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鬼子母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1928年,曾有内外勾结者企图以五百袁大头将壁画盗卖境外。壁画在剥离偷运时,被马村村民发现,村民们自发组织反抗,终将壁画大部夺回,重新砌装上墙,如今青龙寺的墙上依然能见到斑驳伤痕与切割后留下的空白。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宋金砖雕墓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之马村西南隅,东与闻名全国的青龙寺相距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莹地。宋金墓群是十四座仿木构建筑且为四合院式的砖质雕花墓。各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上装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院民宅样式,真可谓精巧美观,玲珑剔透。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墓门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门楣,人物、走兽、卷草、瓶花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各个墓室中,不论是门窗隔扇,滴水猫头,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还是墓内回廊下安祥端坐的墓主人夫妇以及书童侍女和陈设廊下的“二十四孝”人物组雕,什么曾用名参打柴,刘恒尝药,陆绩怀桔,杨得打虎,丁兰刻木等等,或雕刻,或捏制,无一不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门窗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门窗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墓主夫妇及仆从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妇人半推门

尤其应到的是墓主人对面有舞台乐楼,既有乐队又有演员,乐器大鼓,腰鼓,拍板,横笛等多种吹打乐组成,演员行当齐全,分副净,副末,装旦,末泥,装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表演技巧,真是维妙维肖,活灵活现。若进入一墓室,真宛若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之殿堂,实有琳琅满目,华气盈门之感。若游览全部墓室,即宛如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的地下宫殿,大有琳琅满目,异宝纷呈之感。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演员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砖雕地宫具有十分难得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宋金建筑特别是民居营造,有着十分翔实的历史佐证,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戏曲表演体制的形成时间,竟提供了提前二百余年的发展史料。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宋金墓群,现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在这里,既的独占景观的地下宫殿雕刻群,又有多姿的地上建筑群,松柏云彩成林,奇形怪状花异草满园,真正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稷山高台花鼓

山西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鼓乐舞蹈,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古代河东地区传统的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山西运城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稷山特产

稷山麻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中华面食在山西,而山西面食有其一。稷山麻花,因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教民稼穑、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制作精成,用料考究,色泽金黄,圆润透亮,食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嚼后无渣,百食不厌,风味无穷,长存不回潮,留味一品香。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稷山麻花成为中国麻花发源地,是炎黄子孙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食品。

稷山饼子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山饼子有半圆的和三角的,饼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稷山饼子早在明朝就已出名,有圆形油酥饼、半圆形葱花饼或麻辣饼及三角形油酥饼等类型,口味香酥适口。

翟店饼子在稷山颇有名气,其和面、起面、上油、用料和掌握火候,都有一套制作技巧。其状多以圆饼和半圆饼为主,尤其半圆饼子味正、脆香、色泽焦黄厚膨、外脆内嫩、后味特别香,深受顾客欢迎。

稷山饼子已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农民在全国各地打饼子的有数千人之多,其中翟店镇西位村就有200多人在省内,北京、河南等地打饼子挣钱,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人称该村为“打饼村”。

酿菜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酿菜是稷山县的传统菜肴。清末年间就已驰名河东。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稷山酿菜好,稷山酿菜香,不尝酿菜味,枉来稷山城”其中的酿菜分别有腌韭菜,咸菜疙瘩等。稷山县不论城镇还是乡村,设宴待客席上少不了酿菜。特点是酿菜菜形如同切好的香肠片,像“金钱”一般漂浮在汤清见底的碗里,味醇香可口。

稷山板枣

山旅运城,第八站,稷山县——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山板枣产区主要在稷峰镇的陶梁、姚村、平陇、马村、南阳、永宁、胡家庄、东段、辛庄等村。板枣,历代贡品,中国十大名枣之首。皮薄肉厚核小,口感细腻无渣,含糖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枣类最高。大肥硕,色泽红艳,肉厚核小,质地细密,含糖分多,味道甘美,富有弹性,久储不干,享誉国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