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大腸癌專委會主委丁克峰教授:大腸癌發病率上升迅速可能成為新“癌王”

都市快報

98歲,大腸癌,當這兩個詞聯繫在一起時,或許很多人會選擇放棄手術。

在浙江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大腸癌綜合診治病區主任丁克峰教授辦公室的牆上,卻掛著這樣一幅字:醫精德高大醫家 九八除病迎百歲。

沒錯!這是一位98歲腸癌患者的家屬送給丁教授的。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統稱。雖然,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攀升。在一些東部沿海城市,發病率更是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超越胃癌成了消化道第一大惡性腫瘤。”丁克峰教授說,幸運的是,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大腸癌的治癒率已越來越高,即使是高齡、進展期的患者,都可以從中獲益。

大肠癌专委会主委丁克峰教授: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迅速可能成为新“癌王”

大腸癌發病率上升迅速

早期發現癌變可微創治癒

發病率持續上升、上升趨勢明顯,是近幾年大腸癌給丁克峰教授最直觀的感受。

每個冰冷的數據背後,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據統計,2015-2016年我國新發腸癌患者約38萬,因腸癌死亡的患者約19萬。“在上海等大城市,大腸癌已經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了;在臺灣地區,大腸癌的發病率更是已連續8年高居當地惡性腫瘤榜首。”

丁教授說,也有人預測,如果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我國大陸地區大腸癌的發病率可能會超過肺癌,成為“癌王”。

為什麼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速度這麼快,還尤其偏愛經濟發達地區?

丁教授認為,原因有很多,除了遺傳因素外,關鍵還有兩點——

1.“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這點可以在我國居民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得到印證。

“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食物滯留時間,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患大腸癌風險。

“很多年前,美國關於結直腸癌預防綱要中就明確指出,'少吃紅肉'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同時,大量的研究也顯示,素食或低肉飲食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2.久坐不動。久坐不動不僅會導致體重超重或肥胖,也會減緩腸道蠕動,增加患癌的風險,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結直腸癌患者中以肥胖者、不常運動的人居多的原因。

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的

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

當然,大家也不用過於緊張、談癌色變。丁教授表示,和其他癌症不同,結直腸癌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

首先,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是明確的,即,大部分的結直腸癌都是從腸息肉或炎症演變而來的,大致過程如下: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腺癌→晚期腺癌,這個過程很漫長,至少需要10年,甚至二三十年。

“這就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等於把癌症扼殺在了搖籃裡。”

丁教授說,還有一點,即使確診時已經癌變了,但只要還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還是非常理想的。在我國,85%-90%的Ⅰ期-Ⅱ期結直腸癌患者,基本上可以實現臨床治癒(3年不復發即為臨床治癒),即,每10個Ⅰ期-Ⅱ期的結直腸癌患者,八九個都是可以治癒的。

同時,早期的結直腸癌患者可以通過腸鏡下摘除病變,不僅創傷小,而且出血少、恢復快,基本不影響患者日後的生活。

腸癌肝轉移並非不可治

多學科團隊助力患者仍能獲益

得了腫瘤,最怕的是轉移,特別是肝轉移。“目前,大部分腫瘤一旦發生肝轉移,基本上都治不了了,唯獨結直腸癌不一樣。”丁克峰教授說,“患者只要得到科學、規範、有效的治療,5年生存率仍能達到30%,恢復得好的話,活十幾年的也有。”

家住蕭山的黃先生(化名),就是個腸癌肝轉移患者。他五十出頭,中等身材,如果不是熟人,完全看不出他是個腸癌術後近十年的患者。

2009年,黃先生因反覆便血查出大腸癌,更不幸的是,腫瘤已經發生了轉移,且腫塊很大,幾乎“包圍”了整個肝臟,他清楚地記得首診醫生給他的診斷——太晚了,可能還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幾經輾轉,黃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丁克峰教授。

的確,肝臟轉移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約50%-60%的結直腸癌患者最終都會出現肝轉移,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的預後大都較差。結合黃先生的情況,丁教授沒有選擇“單打獨鬥”,而是請來了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肝膽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團隊的專家,一起來為黃先生“把脈”,臨床稱之為“MDT”。

“跟普通的會診不同,MDT的討論具有前瞻性,往往一個醫生提出某個治療方案後,其他醫生會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多次討論後,最終達成一致,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丁教授說。最後,專家們一致認為,黃先生的最佳治療方法,是先化療和追加靶向藥物治療,肝臟部位的腫塊縮小,外科醫生立刻安排了手術。

據瞭解,浙醫二院是我國最早開展大腸癌MDT的醫院之一。十多年來,每週二10:00—-12:00,是雷打不動的大腸癌MDT時間。“在我們醫院,大腸癌的四種情況是一定要進行MDT討論的:腸癌轉移(包括肝轉移)、中低位置的直腸癌、T4期的結直腸癌以及腸癌術後初次復發的。如果哪個主管醫生碰到上述四種情況不經過MDT討論,就擅自開始治療,是要受處罰的。”丁教授說。

腫瘤是關乎整個身體的全身性疾病,成立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的目的,就在於為患者提供最優化的方案,這也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治癒率,延長晚期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50歲以後

每隔兩三年定期做腸鏡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上升迅速,值得市民、醫務工作者,以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但不可否認,我國在結直腸癌的防治工作上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丁克峰教授說,相比20年前,我國結直腸癌的治癒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現為47%)。

丁教授坦言,雖然,這一數據與美國的65%、歐盟的56%,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短短的20年時間裡,就將治癒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這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的國家都是難以想象的。在他看來,這一切得益於國家對結直腸癌防治、篩查、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視,得益於結直腸癌的規範化治療。

據瞭解,在浙醫二院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5年的平均生存率可以達到65%以上,接軌世界先進水平,即使是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只要身體能耐受手術,也能從中獲益。

丁教授還說,流行病學調查和專項篩查顯示,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因此,50歲以上的人,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高危人群:家族有大腸癌史的,本人有腸息肉的,本人有癌症史的,以及有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精神高壓、慢性膽道疾病史等。

發現大便習慣或性狀改變

4個信號要警惕

除了早期篩查,還要警惕身體發出的信號。丁教授表示,結直腸癌的症狀千變萬化,但最典型的是大便習慣或性狀的改變,具體地說——

原來大便一直是正常的,突然便秘了;大便突然變細,甚至便血了;原來經常便秘的,突然開始拉肚子了;大便突然有黏液了,無論是鮮紅色、醬油色,還是果醬色,都是不正常的,雖然它們可能只是痔瘡,並不是癌,但不能忽視,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去大醫院的專科門診就診。

只要能管住嘴、邁開腿

一半的結直腸癌可預防

作為一種消化道腫瘤,結直腸癌也是“吃”出來的腫瘤。有研究表明,近50%的結直腸癌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控制體重和運動鍛鍊進行預防,丁教授有六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控制腹部脂肪。無論體重如何,腹部脂肪與結直腸癌風險的相關性都同樣存在。

2.經常適度鍛鍊身體。不一定非得去健身房,打掃房間也可以,出去跑步也可以,總之一定要動起來。

3.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芹菜、粗糧等。

4.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同樣的重量,加工肉類如熱狗、培根、香腸和熟肉製品等,會使結腸癌風險增加更多。

5.每天攝入足夠量的水分。丁教授自己每天就有晨起喝兩杯溫水(500毫升/杯)的習慣,他說,這一方面可以讓休息了一晚上後變黏稠的血液得到稀釋;另一方面,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洩。

6.保持愉悅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