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流浪大师沈巍:但愿“大师”不被打湿,齐白石出名因为画而非胡子

流浪大师沈巍:但愿“大师”不被打湿,齐白石出名因为画而非胡子

最近,一位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拾荒者在网上迅速蹿红,面对镜头,他镇定自若地用标准普通话侃侃而谈《左传》《尚书》《菜根谭》,说起公司治理和当地轶事也是头头是道,好像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因此被许多自媒体捧为“国学大师”,并以“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醒目标题不断炒作发酵。

他名叫沈巍,曾是一名大学生,在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做过7年公务员,26年前病退回家,因痴迷捡拾垃圾遭家人嫌弃而开始流浪。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捡东西和看书,“我喜欢去固定的几家小书店淘书,买旧书多,新书太贵,熬到它成为旧书我才下手。”地铁站附近的特保员都知道,一到晚上六点,这位流浪汉就会捧几本书在地铁站里寻块地方看起来。

流浪大师沈巍:但愿“大师”不被打湿,齐白石出名因为画而非胡子

前几天,有位网友问我对沈巍的观点,当时我只看过两段有关他的短视频,并未引起多大兴趣,便回复说:“邋遢的外形与文雅的谈吐形成的巨大反差应该是他的卖点,不值得关注”。昨天我又仔细地翻看了一些有关他的报道,觉得这人的确不一般,让我转变观念的原因,并非因为他的身世和学识,而是由于他的观念与理智。

“我一再和他们解释,捡垃圾是由我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的。垃圾分类是国家提倡的,垃圾分类是源头治理,应该针对产垃圾的人。但我总被嘲笑和误解。”这是沈巍对于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声明。“齐白石出名因为画而非胡子”,“我确实喜欢学习,喜欢读书,但算不上什么大师”“网红热早晚会一哄而散的”。这些话确实有一定的含金量,说明他没有因为出名而忘乎所以。

流浪大师沈巍:但愿“大师”不被打湿,齐白石出名因为画而非胡子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而在遭受他人白眼情况下,仍能按照自己的心声坚持下去的人,本身就值得尊敬。不能脱俗的念头常常扼杀了我们偶尔泛起的任性,心灵的声音往往被熙来攘往的利益所遮掩,不敢别出心裁,害怕招来非议,不敢标新立异,担心遭人唾弃,只得将头脑里闪现的奇思妙想折断后丢进垃圾箱,只好把天马行空的幻想塞到心灵的角落。隐忍就成了展现苗条身材的紧身衣,可心里的委屈会时不时地落泪,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心理阴影吧。

由此说来,沈巍要潇洒许多,他敢于挑战世俗,敢于大胆地选择自己脚下的路。然而,随着持续走红,他的烦恼也纷至沓来,现在每天有上百人蹲守在他的栖息地,想借他的名气蹭热度。“真没想到会这么火,这个火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我不能出去看书啦。”沈巍的话透着无奈与困惑。他因特立独行而选择沉静,但当凡俗的喧嚣搅扰了超脱的宁静时,曾经的安宁或许将一去不复返,但愿“大师”心中干燥的痴情不被名利的阴雨打湿,能够坚守住一片令人耳目一新的晴空。

[作者]: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