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之——至暗歲月

楊家在北京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家族命運與跌宕起伏的國運休慼相關。最使楊家跌入一段暗淡歲月的是“義和團運動”發生之後的十餘年。楊家收入銳減,不得不在社會上謀生,也因此太極拳開始被北京民眾廣為熟知。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楊澄甫度過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段崢嶸歲月,但家族的責任與使命化為他前行的動力,隱忍中積聚了他化繭成蝶的能量。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之——至暗歲月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中年時期照片

一 國運波及楊家

1900年山東、河北境內發生了以武術和宗教為主旨的團體運動,山東一幫農民發起義和團,迅速波及山東、河北(清時稱直隸),最後大鬧北京城。正統歷史稱為“義和團運動”,清末民初及後來的一些學者則稱它為“庚子拳亂”。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運動中,端王載漪與莊親王載勳等權臣別有用心地認為排外的義和團是可資利用的一股強大力量,心懷叵測地積極攛掇慈禧對此時尚在國門外逡巡的八國聯軍宣戰。5月八國聯軍,從渤海灣登陸,攻陷北京時,載漪隨慈禧太后倉皇逃往西安,在西去的路上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及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戰爭的罪魁禍首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父子流放新疆,為他權利崛起所倚重的“虎神營”官兵各歸旗營,“虎神營”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之——至暗歲月

義和團運動中的拳民

楊健侯本不屬於旗營編制,他只是被載漪所招募的武術家,“虎神營”官兵各自迴歸原屬旗營後,楊健侯也就失去了武術教官的職位。

在有關武術家的各種傳說中,武術和武術家常常被神話,後人常常過濾掉了他們所處大時代背景事件,卻不知他們在帝國政府權勢面前的渺小與微不足道。我們以神話故事的方式講述武術家貌似成功的故事,而忘記了真實的武術和作為一個時代普通人的武術家。楊健侯就是無意中捲進政治漩渦的武術家,一個靠武術技藝謀生的普通人。他和他的家族都是沒有政治野心手藝人,這也是他們能夠在政治鬥爭中能夠安然無恙的重要原因之一。與端王府及端王載漪一直有關係的楊家並沒有被清政府治罪,還因為楊家與多個王爺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係。說到底楊家就是依靠技藝謀生的手藝人,大清的每個王爺都是他們過上富足生活的大主顧,他們以他們的熱情與勤勉服務好了他們的主顧,也與他們結下了情誼。是他們在載漪引起的一場動亂中庇護了楊家。

二 楊家沒落

但是,楊家還是沒落了。

縱觀楊家歷史 1900年的動亂也許是一個分水嶺。從1840年代楊露禪受武家老二的推薦到北京闖蕩,仰仗自己的功夫在北京城建立起聲名。楊露禪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服務於京城上層社會的權貴階層,儘管他們不可能屬於這個階層,但是依附於這個階層也為他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楊家收入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在清政府軍隊旗營中任武術教官。二是給多家王府做武術教師,教習太極拳。但是1900年後這個世界和大清的世道都發生了劇烈變化。

大清編練“新軍”中已經沒有傳統武術教官的席位,載漪的“虎神營”成了楊家武藝最後一次為軍隊服務。“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皇家第二次被迫逃離京城,這一次王府也遭到洗劫,等他們歸來時已經沒有昔日的風光了。更甚者,1912年大清向民國平穩過渡,王府階層分崩離析。而王府最早的衰敗從1900年之後都已經十分明顯了,只不過民國給他們最後最徹底的清除。楊家最大客戶不復存在,武藝沒有了服務對象,楊家就沒有了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虎神營”解散之後,楊健侯也就無形中失業了,許禹生在文章中寫道“光緒庚子後,因拳匪甫肇事端,貽害國家,民間多畏習拳,楊師鬱郁不得志,經濟頗感困難”[1],是這一段時間楊家境況的真實寫照。

楊家終究不是時代的寄生蟲,他們幾代人都是身懷絕技的手藝人。楊露禪似乎更懂得擁有一技之長的重要,對孩子的武技訓練近乎於冷酷無情,兩個孩子楊班侯和楊健侯都在武技上各有所長。尤其,膂力過人的楊班侯少年時期就以驍勇善戰聞名北京城,是楊露禪在北京授拳的得力助手,但是不幸英年早逝;善良忠厚的楊班侯在武藝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久遠,因而也有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成就和貢獻

武藝本身或者說來自於農耕文明所產生的技藝必須有益於新時代,它們才有生存的下去的理由和依據。尚若不能為新時代提供使用價值,就失去了在新時代生根發芽的土壤,只能成為供人品賞的文物。一個時代隕落了,楊家的武藝暫時失去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市場,它暫時歸於平靜。它要在新的時代裡尋找到自己棲身之所。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之——至暗歲月

幫助過楊家的愛新覺羅·溥倫

依靠拳技在北京立足的楊家經濟收入一時成了問題,溥倫貝子此時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推薦楊健侯到京師警察廳消防隊教授武術,但是薪水有限,“每月所得甚微,聊可自給”[2]。楊家開始走向民間謀生。楊家在民間謀生,使太極拳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楊家太極拳為北京普通百姓所耳熟能詳。

楊家門生中因為太極拳技藝高超被世人成為“三軒”的牛春明、田兆麟、李椿年以及後來在推廣武術中做出卓著成就的許禹生、浙江國術館創始人之一的蘇景由等人都是在民國前拜師入楊家,由楊健侯親自指導。在南方傳授太極拳最為知名的陳微明則是在民國後在北京工作期間跟隨楊澄浦學習太極拳;自稱“楊氏首徒的武匯川”是楊澄甫在公園教拳是拜師。

三 楊澄甫中央公園教拳

民國元年(1912年),楊健侯已經七十三歲了,按古時說法已是古稀之年,還不得不外出教拳;長子楊少侯此時五十歲太極技術一流自成一家,功夫為人稱道,但是他繼承了伯父楊班侯的性情實在難以持家;三子楊澄浦已經二十九歲,儘管習武將近十餘年,沒有下過苦心的功夫在行家眼裡還是平常。

僅僅靠熟人介紹學生來學拳還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民國後楊家兄弟開始走出家門在公園裡教拳了,最早記述的楊澄浦兄弟在中央公園教拳楊澄浦在紫禁城西南角的中央公園行健會設立拳場。此時楊澄浦為著生計,迫不得已硬著頭皮像別的武術把式一樣街頭賣藝了。民國中央公園就是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園。這裡原為社稷壇,一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社稷、祈禱豐年的場所。清帝退位後,社稷壇閒置疏於管理,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社稷壇並對其進行大面積的整修,民國三年(1914年)闢為中央公園。因此,楊澄浦在中央公園教拳開始時間最早也在1914年。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之——至暗歲月

民國北京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

楊澄浦由於功夫侷限,只能在這裡教授楊家太極拳、劍術、刀術的架勢,如果有人想進一步學習大捋散手、粘劍粘杆,則必須到楊家去,由楊健侯在家中親自教授。

楊澄甫在中央公園教拳也不是一帆風順,真遇到過砸場子的事情。其中就有在武術圈沸沸揚揚的“楊萬之爭”。作者碧梧在聽人述說萬籟聲事蹟,寫其人其事,引出與“楊某”比武之事,發表在上海發行量最大的《申報》上。

“北京中央公園,常有行健會之組織,會中之教師楊某,八十餘歲之老拳師,有徒四人,頗能稱雄於北方;更有趙某者,亦有拳術祖宗之稱。楊與趙素有嫌,顧趙自知不敵,遇事輒隱忍之。月前,楊又開罪於趙,趙憤不可遏。籟聲適在側,亦為之不平;乃挺身出與楊鬥,甫一合,而楊已僕。其徒四人大忿,齊撲籟聲,而均先後被擊倒地,此事遂傳遍京津。”[3]在作者的筆下把“楊”描寫成仗勢欺人的惡人,而萬籟聲成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武術高手。不過這個“楊”是誰呢?中央公園行健會教員楊某,只有教授太極拳的楊澄甫兄弟,可是他的筆下“八十餘歲之老拳師”無疑是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隨意之筆。真實的情況又當是如何呢?在上海的陳微明發表了遠在北京的楊澄甫親筆寫的齬齷經過。

“於去冬(1927)十月間,甫在公園教拳之際,忽來一二十餘歲學生裝束之人,伊言欲入太極拳會練習太極拳云云。甫想伊系行健會之人,當時求甫與伊說手,甫當即與伊搭手。甫接手,伊忽下絕手,甫當即將伊手化去。本想打伊,因為伊年紀甚輕,再不知是否行健會員。甫當時指問伊來是否為比較拳術,或系含有他意。伊當時亦道歉意,旋即走去。”[4]

看來楊萬之間根本沒有真正動手,作為楊澄甫是有武德風範的長者,而萬籟聲雖然挑起事端,但是也並無真正想靠武力來解決問題之意。“當時亦道歉意,旋即走去。”萬籟聲先生仍然是一介謙謙君子,畢竟大學老師並非一莽夫。而事情真正的起因經過北京體育會許禹生調查,“方知有李某者。此人亦在行健會教拳,因忌我們會員日日增多,渠方面無人加入,相形之下,由忌成妒,萬某來會擾亂,系伊唆使。後李、萬用種種手段,不過用意欲破壞咱們名譽。”[5]與作者碧梧所描述霸道的“楊某”之事大相徑庭,事楊澄甫在行健會教拳時會員日日增多,遭人忌恨引出來的事端。

在上海做導演萬籟聲兄長萬籟天,在《申報》發文把這次“比武”之緣由講的清清楚楚,而且有公開道歉之意。“舍七弟年事雖少,頗受高等教育,其著《武術匯宗》一書正所以藉理論以為有統系之宣傳;至於較拳,則不過其尋師訪友之唯一途徑。倘有名師自當前往請教,決非別有用心,不然楊君以其年少而不打伊,伊豈有不自諉為已勝而再下絕手乎?雖然楊君長者,當時既吝惜教誨,事後又經名家之調停,區區遠道之傳言,又豈值楊君一笑哉!”[5]“楊萬比武”事件就此平息了。

做事總有競爭者,俗話說“同行相忌”。做不好,遭人恥笑;做好了,遭人妒忌。所謂“楊萬比武”,可能只是楊澄甫在教拳謀生中經歷過的一次小挫折。

楊澄甫在公園教拳謀生的經歷帶來了一些江湖習氣,他在後來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一書的首印本中,出現了一些江湖術語。如“自古拳術一門不以錢財為重,要以義字當先。與老師三五百元亦可,不與老師一文錢,老師也一樣喜歡的,朋友之情始終如一。”又如,“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學太極同志,皆我師也,朋友講論,全在自悟。有人說一力降十會(有禮),我說一巧破千斤(不錯)”[6]等等很多這樣的語言,這些話是舊時代賣藝人使用的話術,與楊澄浦這段在社會上謀生有莫大關係。

生活對誰來說都不容易,聲名顯赫的大師也有落魄的時候。

四 潛心砥礪

1918年,楊健侯大師平靜地走完了一生的旅程,楊家的頂樑柱倒掉了。之前,楊家一世盛名要靠先生支撐,他辭世,誰來擔此重任。此時三十五歲的楊澄甫突然之間在生活與責任面前,這個父親的“老兒子”一瞬間成熟了。從此伊始,收下所有的浮躁之心,在師兄弟及弟子的陪伴想發奮苦練,悉心揣摩父親傳授下來的,一直被自己熟視無睹東西,回想父親在世時的諄諄教誨。如此刻苦不已,整整六年的時光。

楊澄甫最初的勤奮和潛心砥礪,可能只是為了生活的責任與家族的榮耀,他也不曾想到自己即將在新時代裡推動太極拳步入輝煌時刻,而自己有幸成為一代大師。

成功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儘管生活看似一切如舊,可是楊澄甫已經在自我改造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進化,大時代來了,一顆新星就要冉冉升起。


註釋

[1][2]許禹生.健侯先生傳.《體育月刊》1938年第5卷第4期(北平市國術館發行)

[3]《申報·自由談》中華民國十七年五月六日

[4]《申報·自由談》中華民國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5]《申報·自由談》中華民國十七年七月二日

[6]楊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極拳使用法.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