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大侃历史


诸葛武侯前后七次出川北伐中国曹魏政权,但是却被没有攻占曹魏政权重要据点,且大军调动粮草耗费颇多,蜀汉政权又是魏蜀吴三家当中土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前有诸葛亮的爱徒马谡失街亭,后有后勤将领李严因为蜀道难走运输物资跟不上导致两次北伐失败。

第七次北伐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还不安排后事让自己另一位得意学生姜维上位。反而让蜀汉大权落到不思进取的费祎手中,或者说一位喜欢种田的蜀汉大臣手中,一改诸葛亮北伐的政策,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要知道前文已经说过,魏蜀吴三国中蜀国人口最少,在蜀汉修养声息繁衍人口发展经济的同事,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也在恢复国力中,经过二十年的和平发展,两相比较魏国比诸葛亮的死的时候更加强大。

这位费祎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和稀泥,这在和平发展国家当然没事,但是这是你死我活的三国时代,需要的是带领国家攻城略地的领袖。当诸葛亮的爱徒姜维,准备为蜀国开疆扩土继续北伐扩大陇西之地,费祎每次分给他兵力都没有一万人。等到公元253年,费祎才被魏国降将郭循所刺杀,姜维才掌握军事大权可以带领数万军队出征,但是大势已去。


陆弃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国后期的精彩之处。虽然二人都没有成功,但他们奋斗了努力了,名标青史,虽死犹荣。


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不识时务,穷兵黩武。我以为不然。"汉贼不两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势所必然。蜀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诸葛亮,姜维以攻为守,虽未成功,足扰敌谋,不为失计。智者不以成败论英雄。

那么,为什么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以后才北伐呢?因为这时费祎才死,姜维才得总督内外军事。

诸葛亮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遵他遗嘱,蒋琬继他的丞相之位。蒋琬延熙九年死,费祎继丞相位,也是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让姜维继他之位呢?因为当时姜维的资历尚浅,地位尚低。


姜维原是魏将,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慧眼识人,将姜维引为心腹,悉心教诲,属以厚望。关于姜维,诸葛亮曾评论道:

蒋琬和费祎都是忠良之臣,但谨于守成,无进取之心。姜维虽有大举之志,却屡受裁抑,费祎仅给他一万人马。但尽管如此,姜维也时有斩获:

蜀汉延熙十六年,费祎死,姜维始得为大将军,统内外军事。也是于是年,姜维开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过就是数万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许多胜仗,攻取了许多地方:


这时候,曹魏政权已完全为司马昭所据有,司马昭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蜀汉发动了进攻。在这期间,姜维与魏军作战,有胜有败。姜维据守剑阁,使钟会二十万大军无计可施,不得已准备撤军。

就在这时候,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围绕邓艾偷渡阴平前后的经过,蜀汉内部的矛盾暴露无遗。

邓艾偷渡阴平,只带过来几千人马。当时成都尚有十万军兵。如果得讯以后,后主刘禅和诸葛瞻第一时间通报姜维,姜维回来,绝对有把握歼灭邓艾。可是刘禅没有给姜维送信儿,诸葛瞻也没有,而是自己带了几万人马去绵竹战邓艾,结果全军复没。直到刘禅投降后,下令姜维投降,姜维才知道信儿。可是一切都晚了。

由此可知,尽管姜维忠心耿耿,为国家拼命,但是刘禅(因为宦官黄皓)并不充分信任他。诸葛瞻显然也没有把姜维放在心上。君臣不合,上下不一,这是蜀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蜀汉灭亡了。刘禅投


降了。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的英雄壮举,却还活在青史上,活在小说中,活在人心里。人生如此,值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蜀汉的北伐是诸葛亮时代就定下来的国策,并且得到皇帝刘禅的支持,事实上,除了诸葛亮和姜维外,蜀汉一直支持北伐的人就是皇帝刘禅。

诸葛亮234年去世后,向刘禅推荐的第一接班人是蒋琬,第二接班人是费祎,刘禅接收了诸葛亮的意见并照办。



蒋琬和费祎虽然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但是对于北伐并没有太多兴趣,从诸葛亮要求蜀汉大军撤退回成都来看,诸葛亮的遗命应该是不要北伐,或者不要常年北伐,因为诸葛亮明白,蒋琬和费祎再能干,与自已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当时的姜维官至右监军辅汉将军,汉中太守是吴懿,蒋琬是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地位并不高,甚至不如王平,王平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监军、镇北大将军,并在吴懿去世后接替吴懿为汉中太守。



更何况姜维六年前还是魏国天水郡参军,是个降将,姜维能够得到重用,一是自身的才能,二是诸葛亮的重用,不过即使诸葛亮去世,姜维在蜀汉军中也谈不上多重要,这个时候的蜀汉,还算人才济济。

诸葛亮去世后的12年间,是蒋琬执政的12年,这12年中,是否北伐?一是看刘禅的态度,二是看蒋琬的目的。毕竟皇帝的决定最重要,执政的蒋琬也有较大的决策权。



但事实上蒋琬是个消极的北伐者,要不是皇帝刘禅的诏书,估计蒋琬根本就不愿意北伐,公元238年,刘禅给蒋琬下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是:

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意思就是: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以前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

正是因为刘禅的命令,蒋琬才在这一年开始北伐,同时刘禅命令蒋琬开府治事,方便北伐,也同样是这一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从成都率军进驻汉中,准备伺机北伐,蒋琬任命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师进入羌中作战,这也是姜维第一次北伐,这一年是公元238年,离诸葛亮去世已经4年了。



这可以算是姜维的第一次北伐,不过这个时候的姜维只是跟随蒋琬北伐,只是听从命令而已。

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因为想要建立军功,树威于天下,以谋取更多政治权益,贸然率领十余万魏军攻蜀,这也就是有名的“兴势之战”。

当时镇守汉中是王平,王平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护军刘敏在兴势(今陕西洋县北)拒敌,然后亲率军在后防备魏军,与此同时,蒋琬、费祎、姜维从成都率军迅速赶往汉中,之后不久 ,魏军大败,死伤惨重,不过这一次只能算蜀汉应对魏国侵略的反击而已。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执政,费祎同样是一个不太愿意北伐的人,要不是皇帝刘禅压着,估计姜维连出战的机会也不会有。

费祎执政期间,姜维一共有3次北伐机会,由于费祎的压制,姜维每次出兵都不足万人,而姜维之所以能北伐,那是因为皇帝刘禅的命令。

姜维分别在公元247年、249年、250年三次出兵北伐,第一次是洮西之战,与魏将郭淮、夏侯霸交战;第二次是洮城之战,姜维与魏国多员将领交战,互有胜负;第三次还是洮西之战,与魏将郭淮打成平手。



费祎执政期间,同时也是蜀汉人才断档的时期,老一辈的人才纷纷去世,比如吴懿、王平、马忠等将领去世,蜀中军事人才越来越少,而姜维基本上成了蜀汉军事上的一枝独秀,从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开始,到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成了蜀汉独挡一面的军事人才。

费祎去世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在北伐上压制姜维了,姜维开始了真正的北伐,完全自主的北伐,这一年是公元253年,离诸葛亮去世已经19年了。



诸葛亮去世后,并不是姜维不愿意北伐,是当时蜀汉执政的蒋琬、费祎等人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还是靠刘禅的支持,姜维才有机会北伐,在那个时候,姜维在蜀汉还排不上号,他说了不算,一直到蒋琬和费祎全部去世后,姜维才真正开始北伐,这是一个过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姜维你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不提早伐魏,在那磨蹭什么呢?事实上诸葛亮的接班人不止一个,按照接班次序,姜维不是第一个。

或者可以说他接班接的不全面,仅仅是接了军事上的班。

(图片来自题主配图,《三国演义》姜维)

被称为蜀汉四相的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可以算是一类人,为什么里面没有姜维?只因为姜维是武将,政治能力一般,董允死后,朝廷内部开始失控,宦官黄皓摄政。

诸葛亮以及他的两个继承者,蒋琬、费祎都开府治事,但姜维没有开府,也证明了他内政方面的不足。

蒋琬是诸葛亮第一位继承人,他是主张战争的,在司马懿进攻辽东开始,蒋琬去汉中等待机会,也命令姜维进攻,但收效不大。他眼看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想从水路进攻,但朝廷认为这么做有可能有去无回,费祎姜维阻止,事情不了了之。

费祎不是个主张用兵的人,所以姜维北伐时,兵不过万。

等费祎死后,姜维才算掌握了军权,这才有了他相对自由的军事行动。


泊图泊途


姜维为蜀汉效力之前毕竟是曹魏的官儿,投降蜀汉后也一直被防备,虽说是诸葛亮嫡传弟子,诸葛亮死后和费祎死前,姜维一直没有拿到军权。



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有本质上的区别,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向外界显示蜀汉的政治地位以及军事存在,从而促成和孙吴联合抗曹的保身大局。

蜀汉是三国里国力最弱小的,曹魏占据广袤中原,将广、兵多、粮足,最具一统天下的实力;孙吴守着战略咽喉,又处鱼米之乡,人口繁茂,具和曹魏抗衡的国力;反观蜀汉,在巴蜀交通困难之地偏安一隅,总人口还不到一百万,军事实力也远远不如曹魏和孙吴,那么,只有联合孙吴才能在战略上对抗曹魏,但是如何才能让孙吴对联合抗曹感兴趣呢,诸葛亮高瞻远瞩,用国力可以承受之兵力对曹魏进行袭扰,使曹魏时刻处于两线作战的境遇,这样既显示了蜀汉的军事能力又向孙吴宣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姜维北伐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和转移蜀汉内部的政治矛盾。姜维虽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在诸葛亮死后才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但终因降将身份而受蜀主刘禅和主持大局的费祎的猜忌并没有得到军事实权。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这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19年了。


然而此时的蜀军坚守还可以,却不具备主动攻伐的实力,可是刘禅求胜心切,姜维为了军权被迫多次主动出击,劳民伤财,严重的耗损了蜀汉的国力,同时也暴露了蜀军的实力,使蜀汉成为三国中灭亡的第一名。

蜀汉之灭,并非全是将军之错,实乃后主无道而致也!


野钓鱼倌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立志“继承武侯遗愿,复兴蜀汉”的姜维,究竟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准确的是十九年)才开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轻,北伐的决策权掌握在他人手中

蒋琬当政十三年,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接任,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费祎当政六年,历任职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临终前,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待蒋琬病故后,刘禅又升任费祎为益州刺史。

姜维在这十九中,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回到成都后,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由此可见,期间的十四年,姜维的职位相较当权蒋琬、费祎相差较大,只是在后面的几场战争中,才有机会得以提升。

正如孙子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维当时之职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统领全军,反之易生祸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养生息,六年谋划东征并应对曹魏兵犯汉中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任后,便推行了全民休养生息的国策。

延熙元年(238年),当蜀汉得知辽东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前去平定叛乱。因此,刘禅在朝臣们的鼓动下,认为征伐曹魏的好机会已经来临。遂下诏蒋琬,令其领兵征伐曹魏。

这时,蒋琬针对诸葛六次北伐,皆是领兵北出。孙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此,蒋琬认为秦岭祁山一线,曹魏守军警惕心较高,难以攻克。但是,如果从水路东征,突袭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极易成攻。同时,又打算联合东吴,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讨论后,认为蒋琬此计太过凶险,容易被曹魏和东吴堵在上庸,全军失陷。对此,蒋琬又同费祎思得一个万全之计。一是,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兵陇右之地,联合羌族骚扰曹魏的雍凉一线,牵制曹魏西北一线兵力;二是费祎领援军驻扎涪县(今四川绵阳),万一曹魏想要切断蒋琬东征大军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万无一失。

之后,此提议得到朝廷认可,蜀国便开始大造战船,准备水路东征。然而,盟友东吴却迟迟不见出军。因此,蒋琬在汉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东征之机,最终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间,延熙七年(244年)闰月,曹爽领军出征汉中,汉中守将王平与之相持。这时,费祎率军绕至曹爽军后,曹爽担心后路被断,遂无奈退军。

三、姜维有两次出兵曹魏的机会,但均未获胜,因此更无北伐之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夺取曹魏大权。而此时,担心受司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弃魏投蜀。因此,姜维认为,待敌有变的机会来临,遂上书朝廷,欲领军北伐,但是,费祎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又不想逆了姜维之意,随准其领军1万,征讨曹魏。

出征的姜维,首战便对上了魏末名将郭淮、陈泰以及邓艾,只能败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维再次领兵1万出征曹魏,虽然无攻而返,却擒获敌军中郎将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明:郭循就是一个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费祎便被这个郭循刺杀身亡。因而,后世许多人猜测,费祎之死的元凶就是姜维。

两个月后,姜维便率领大军正式开启了北伐大业。

正如马云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个大集团公司的能力,关键是你要有这个机会。所以,机会对于姜维非常重要,从意气风发的青壮年,也已踏进了老年人的门槛,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样,机会对于我们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许会一展宏图,失之可能会碌碌一生。


祥子谈历史


同样是北伐,姜维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比生姜和猪之间的差距要大多了。

在此前的问题说过,诸葛亮北伐,核心在于缓解蜀国内部矛盾,就好像计划经济一样,大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当然,由于蜀国本钱太小,诸葛亮也不是非要把魏国打下来,所以一切事围绕不死兵进行的。于是马谡丢了街亭,撤;孟获作乱了,接着撤;没粮食了,撤……

反正每次撤兵,诸葛亮理由都很充分,有斩获最好,没有就算了。再加上每次出祁山之间的间隔相差3~5年,老百姓也不会觉得丞相怎么着。

但是姜维不是。

在《三国演义》里,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

但按照诸葛亮的实际设想里,真正蜀汉大权的接盘侠(接班人)是,费祎。

费祎是个诸葛亮的脑残粉。在费祎眼里,讲任何故事都要带着诸葛亮:

比如费祎要大赦天下,给出的理由是:你们谁能跟诸葛亮一样明察秋毫呢?为了避免犯错,大赦。

再比如在本题的关键:蜀汉政权北伐的问题上,费祎也是一样:诸葛亮这么牛X的人,北伐都不成功,咱这帮泥腿子,懂个屁……

于是诸葛亮死后19年,相安无事,直到公元253年,也就是延熙十六年,费祎被人刺杀了。

这时,姜维才顺利进入蜀汉政权的管理层。

此时的姜维考虑的问题就是:立功,证明自己。至于蜀汉怎么样,一点也不重要。

再加上姜维一辈子也确实没取得过什么像样子的战功,还有一个完全可以克制他的邓艾……

于是可惜了,姜维就此gg。


酒骑风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姜维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继承的是诸葛亮的兵法,而非军政大权。诸葛亮遗言:兵法授予姜维。丞相之位可由蒋琬继任,蒋琬之后可由费祎继任。

蜀汉大将军姜维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主刘禅依诸葛亮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其余将校,各依旧职。姜维驻守汉中时,多次率领偏军西入羌中作战。

蜀汉大司马、大将军蒋琬

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受命设立相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后主诏命蒋琬伺机与东吴协同伐魏,蒋琬原准备从水路进击,因病及东吴延迟出兵未行。随后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屯兵驻守凉州,蒋琬退还驻守涪县。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去世,大将军费祎领军国大事。

蜀汉大将军费祎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叛乱,姜维率兵平息。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姜维认为自己详熟西部风土,以自己的才智武略,可以诱使羌、胡部落作为羽翼,取得陇地往西的土地。但是费祎认为,自己和姜维等将领才智比诸葛亮差远了,诸葛亮尚且不能平定中原;现在应该先保国治民,建功立业开疆扩土的事应该等有更显著才能的人去做。每次姜维想出兵,费祎总是予以限制,调给他的兵力也不足一万人。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身亡。

同年夏天,姜维得以实行他的计谋,率兵将数万人越过石营,围攻狄道县。此时诸葛亮逝世已19年,姜维年已51岁。


左秦越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于五丈原,姜维正式主持北伐是在延熙十六年(253)年【相隔十九年】

我们现在开始探讨,首先是诸葛亮生前为何不大力提拔姜维?

姜维作为一个降将,在诸葛亮时期已经升迁为了中监军、征西将军【作为一个资历最浅的人物,这官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至于为何诸葛亮没有给姜维更高的职位,那还是一个资历问题,以及派系问题!

蜀汉政权分三派:荆州派系、东洲派系、益州派系。而姜维不属于任何派系(尽管诸葛亮很看好他)诸葛亮死后,蜀汉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内部问题,若强行提拔姜维,姜维若要稳定局面需要依靠皇权的支持,而皇权需要荆州派系的扶持。这样一来就等于把姜维提升到了一个高于荆州派系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姜维未必能镇住局面,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荆州派系的不满】

所以诸葛亮死后的军政大权一定要交到纯荆州派系的人手上---也就是后来的大将军蒋琬、大司马费祎【诸葛亮本来是让蒋琬接替相权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


然后经过十九年的时间里,姜维进一步得到了历练和融入到荆州政治派系当中。后来蒋琬、费祎相继死去,姜维在蜀汉的地位、忠诚等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在诸葛亮死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姜维在蒋琬、费祎相继死去后,拿到了蜀汉军事大权【注意:是军事大权,不是军政大权。没有“政”】

从此,姜维也就可以继续当年诸葛亮没有完成的北伐大业。

所以:诸葛亮死后不大力提拔姜维属于政治考虑。而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近二十年才发动北伐是那时的姜维才拿到蜀汉的军事大权。


左将军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后,蒋琬、费祎都一改其积极北伐的战略,转而实施保守的防御策略。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大权独揽,蜀国才又重新实施积极冒进的北伐战略。

笔者略述如下:

第一,蒋琬对诸葛亮北伐战略的调整

诸葛亮死后,蜀国军界两大臣头魏延与杨仪交恶,最后都死于非命。这对人才匮乏的蜀国,无疑是一大打击,北伐计划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蒋琬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出任尚书令,共同执掌权柄。蒋琬分析诸葛亮数次北伐失利,认为失利的原因,是进攻路线选得不好,道路艰险难行,运输跟不上。他认为应该从水路发动进攻,顺汉水、勉水东下,攻取魏兴、上庸。

但是这一战略遭到蜀国高级将领的一致反对。从战略角度看,魏兴、上庸两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与凉州、关中相提并论,顺流而下虽是有利于进攻,一旦受阻,不便于撤退。这一战略方向,完全是徒劳无益。由于反对者甚众,故而这一计划也最终作罢。

不仅如此,蒋琬还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把诸葛亮生前的军事部署做了重大调整。在诸葛亮时代,蜀军重兵集结于汉中,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部署。蒋琬却把兵力重点集结在距离成都较近的涪县,战略要地汉中只留下三万人的兵力。

蒋琬这一调整,几乎坏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万之众大举进攻汉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现卓越,汉中恐怕不复是蜀国的土地。经此一役,蒋琬选择退休,把军政大权交给费祎。

第二,费祎时代,蜀国开始小规模的伐魏

费祎继任大将军后,姜维被任命为卫将军,成为蜀汉帝国权力中枢人物之一。姜维的立场与蒋琬、费祎不同,他是主张积极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于雍、凉二州羌胡反魏,姜维领兵出陇右接应,与魏将战于洮西。这是诸葛亮去世十三年后,蜀国第一次出兵进攻魏国。两年后,魏国爆发高平陵政变,姜维乘机出兵,进攻雍州,被魏将郭淮、陈泰、邓艾等击退。这是后诸葛亮时代,蜀国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北伐。姜维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费祎执政期间,战略较蒋琬稍为积极,但是总体上仍十分谨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维与与费祎有很大的分歧。姜维本是天水人,熟悉陇西一带的风俗民情,当年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干与武略。姜维认为,自己可以诱降羌胡,引为羽翼,如此一来,可一鼓作气夺取陇西之地。

不过,这一战略被费祎沷冷水。费祎的观点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圣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我们才能不及诸葛亮,诸葛亮北伐都无功,何况我们呢?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因此,在费祎执政期间,尽管姜维屡屡要求出击陇西,费祎拨给的兵力从未超过一万人。

第三,费祎遇刺后,姜维执掌大权,重启北伐之战

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二十年后,蜀国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提前成为蜀国的第一号军政人物,从此,蜀国开始了频繁的北伐。蜀国对外战略趋于激进,除了有姜维性格烙印之外,还与当时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

姜维执掌大权的这一年,东吴以二十万众攻魏之合肥。姜维乘魏国西线空虚时进攻狄道,然而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由于备战不足,粮食出现短缺,只能无功而返。从这一年开始,蜀国几乎年年用兵,屡兴战事。

一年后,即公元254年,魏国狄道县令李简秘密写信给姜维,请求归降蜀汉。姜维再次出兵陇西,占领狄道,包围襄武城,击破并斩杀敌将徐质,后大掠而归。不过,史料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魏军挫败姜维的进攻,徐质斩杀蜀将荡寇将军张嶷,蜀军败走。

公元255年,魏国爆发文钦之乱,姜维再度用兵。不过,姜维的北伐主张遭到征西大将军张翼的极力反对,张翼在朝廷上与姜维展开舌战,他说:“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姜维不听,以数万人马攻狄道。是役蜀军虽取得洮西大捷,但最终仍未能攻下狄道,退兵回国。

在姜维执政后六年,连年发动对魏国的北伐,效果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公元256年的北伐,蜀军伤亡惨重。《资治通鉴》记:“士卒星散,死者甚众。”非但士气严重受挫,国内对姜维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维”。

怎么评价姜维的北伐呢?

很多人认为姜维是穷兵黩武,这个看法有失片面。因为这六年里,魏国屡陷危机,给蜀国太多机会,不打不行。应该说,姜维发动的北伐战争,多数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说,东吴二十万伐魏,蜀国能袖手旁观吗?魏国毋丘俭、文钦叛乱、司马师暴死,蜀国能不利用此机会吗?诸葛诞之变,寿春之战吸引二十六万魏军,姜维能视而不见吗?

问题是,蜀军没能把握住这些机会。除了洮西之战取得大胜之外,其余战斗皆乏善可陈,甚至在魏军主力完全投入寿春之战、关西空虚之时,姜维也无功而返。制约蜀军战斗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作战距离远,粮草运输困难,大型攻击武器不易运输,攻坚战能力低下等等,同时魏国方面的郭淮、陈泰、邓艾等皆一时之良将,加之以逸击劳,遂使姜北伐,屡屡无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