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做数学题关健在为什么想到或想不到这样做,这是为什么?

大海石滔


解决数学题目特别是一些综合性题目需要有两方面的基础做支撑,一是,相关的知识点必须要扎实,具体,不能存在漏洞,也许题目就考察的是被你所忽略的那个考点;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联想能力,也是一种数学意识,见到条件想到对应的知识点和方法,类似于一种条件反射。很多同学所缺的就是有效的联想,导致在见到题目条件时想不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和方法。

那么该如何提升这种联想能力呢?一是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见到一个知识点就需要能想到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和方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几何题目中看到角平分线,你能想到什么呢?角平分线肯定是平法角的,那么首先就有相等的角,角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其次还需要想到角平分线的一条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以及全等三角形。这是最基础的两点,除了这些呢?还有一些组合应用,比如三角形中两条角平分线的夹角与另一个内角的关系,还有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组合会出现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等等。当我们在脑海中能对一个知识点的细节全面系统展现时,在做题时遇到相关的考点只需要去寻找合适的知识点和方法即可。

做数学题的第一步是审题,审什么呢?找条件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转化,也就是需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然后再去深挖这个条件背后的信息,找到思路和方法。很多同学在做题时就是在这一步出现问题,表现为读完题目后找不到核心条件,不会去分析和思考条件背后所隐含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信息需要综合多个条件来分析和获取时。

寻找出有效的条件是第一步,核心条件在题目中一般以数学语言,比如平分 垂直等等出现,通常还会结合数字和符号一起出现,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去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充分有效分析条件是比较难的,一方面基础要扎实,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和强化联想能力,争取建立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有效连接,看到条件就能想到与之相关的结论,这种连接越熟练,做题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

要提高有效联想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去总结和思考,在上课时多去思考老师是如何去分析和运用某一条件的,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然后去借鉴和模仿,在熟悉之后可以不断内化和优化,最终成为自己的方法。


胡老师数学教育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难道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这样吗?只是数学这门考试更为突出,一般的数学题,学习成绩好的,一看就知道解题思路,思路有了,然后接下来就只剩下计算过程了。而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一道题,有时候脑袋抓破也想不到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真是应了那句话”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一、数学知识的储备不足

一般来说,考试过程中不会解题,或者想不到解题方法,都是平时的知识储备不足,典型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中学数学,单纯地考一个知识的题目少了,稍微难一点的题目,都会将好几个知识点夹杂在一起来考查,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掌握,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很显然,这种题目要能够顺利搞定,至少一点就是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稍微有一知识点出现卡壳,可能就丢分了。

高中数学中,综合性最强的题型莫过于圆锥曲线了,相信很多学生最怕的就是这种题,而且最容易出现在压轴题上,就是因为它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非常强,而且计算量还非常大。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不同的曲线的概念、性质等完全不同,它们的标准方程、准线方程也各不一样。如果两条曲线放在一起考,很多学生就彻底晕菜了,非常容易出错,哪怕是会做,也容易在某个环节中丢分。

第二、抓不住重点

数学学习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非常灵活,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老师完全可以变着法来考,一千个老师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学生要是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只是单纯记忆的话,显然是无法应付所有的老师出题,靠刷题已经无法应对。于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考生一看题目非常熟悉,而且以前可能还做过,但就是答不上来,干着急。

那么,数学考试中应该如何抓住重点呢?我们来举例说明,就是数学应用题,最普通的行程问题来举例。

行程问题,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能还非常熟悉,这种问题从小学开始就有了,只是难易程度不同。行程问题里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以及相背运动,不同的类型肯定是不同的解题方法。我们就说相遇问题吧,最简单的相遇问题,当然是两人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点出发,然后在中途相遇,不管求什么,都能搞定,因为行程问题公式就摆在那:S=V*T。

很显然,这种题目在中学考试中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那么稍微变一下,可能有的同学就开始晕了,比如,还是两人从不同的点相向而行,还没相遇时,其中一个人有东西忘在家里,要返回去拿,于是折回家拿东西,再向另外一个人走去。这个问题,很多人应该也见得太多了,应该也不难。

那么如果这个问题再稍微变一下,这个行程问题可能就变复杂了。比如:

甲乙两人同时从不同的点,匀速相向而行,出发一小时后,甲发现有东西落在家里,于是折回家取东西,取到东西后再向乙的方向前进。取到东西后,刚从家出来5分钟,他发现时间可能来不及了,从步行改为骑自行车,提高了速度。骑了10分后,他发现可能还是来不及,途中打了个电话告诉乙,请乙也从步行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终于相遇了。

这个行程问题显然就非常复杂了,至少这里面的过程就非常曲折,很多学生基本上一看,绕两圈就头晕了,因为题目的增加了很多变量。那么这种问题,不管老师怎么变着法来设置题目的过程,再怎么增加变量,有一个是不变的,那就是行程问题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S=V*T是死的,抓住这个核心就行了。只不过过程变曲折了,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可以将不同的阶段分开计算。

万变不离其宗,越复杂的问题,其实原理越简单,很多条件可能仅仅是老师设置用来迷惑学生的,抓住重点非常重要。

第三、缺乏一定的联想能力

学数学,想要考高分,不能简单套公式,背解题套路,套路千万条,最后只有死路一条。很多学生都有过一个困惑,那就是平时老师经常会布置那么多作业,考那么多试卷,最后中考也好,高考也罢,又不可能考到一个原题,那么平时做那么多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参加高考之前,估计做过无数道数学题了,为什么有的题仍然不会做或者想不到怎么做?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缺乏联想能力。很多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题,我们之前是不是做过类似的?“”这个知识点,我们之前是不是做过很多练习了?“老师说得一点都没错,之前做过很多类似的题,但到考试时还不会,就是在考场上,碰到熟悉的知识点时,只是换了个样子,就联想不到曾经熟悉的样子。

因此,要想在考试中,碰到生面孔依然可以做到应对自如,那就需要平时在练习中,经常做到”一题多解“,积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不要死板硬套。把数学学活才是学好数学的真谛。


教育有故事


这句话有道理,也没道理。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个东西就和赚钱是一样的,不会赚钱的累死累活一年赚几万块,会赚钱的说先定个小目标一个亿。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句话本身没毛病,就拿高中数学来说,基本上可能就圆锥曲线题目的计算量比较大,这种叫做想出来不一定能做出来,其他题目所谓的简单题和难题无非就是看多少个知识点揉在一起,简单的知识点少一点,难一些的用的知识点多,一个没想到就短路了。但是说这句话的人有点故弄玄虚了,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来看就好像你脑子笨所以想不到,我脑子聪明,所以想的很清楚。我和你说,这个是纯扯淡。

我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初中考高中是班级第一名考进去的。这时候我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没有学习方法,真的是上课听听课,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但是我进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成绩就变得很不好,是我脑子不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在高中还是延续初中的学习习惯,这样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高中考试延伸性更强,综合性更强。后来我也是痛定思痛,高二开始正式进入高中学习模式,高二半年下来成绩就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数学,后面高二高三基本都在140左右。那么问题来了,人还是这个人,为什么之前想不到后面就随便想了呢,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转变。

我简单总结下我的学习方法,不一定每个人适用,但对于大部分人适用。首先,学数学重要培养三个能力。

第一,整理知识框架,在脑子里形成知识框架图。这个怎么做呢?可以整理知识点,对应题型,对应解题方法,解题方法越多越好。怎么整理呢,一会上图。

第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了?什么叫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多思考。思考什么呢?不是去背,是思考为什么。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迟钝的大脑开窍了,学起来也轻松了。

第三,就是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对高中数学非常重要,为什么?高中数学计算量大啊。尤其是圆锥曲线,做完退掉一层皮。怎么提高呢,多做题。

第四,空间想象能力不好的要多培养一下,因为有立体几何啊,而且分值还不低。

做好以上几点,数学学不好找我来说理。

我的头条号开通了,定期更新解题方法的总结,欢迎关注哦!!!!欢迎关注哦!欢迎关注哦!重要的事情3times!











石头讲数学


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很高兴为您答疑解惑!

数学题是典型的考察逻辑思维的载体,很多时候不是提取知识,而是通过你的数学思想去运用知识或者方法,很多时候你缺乏自己的解题策略,或者解题策略不够灵活!其实数学题是思考解构的过程,面对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正式体现了孩子数学的真正实力,知识点靠理解记忆,方法靠反复练习,而思想靠领悟,这也是数学思维水平高低的体现。从宏观角度看,多思路合情推理找方向,严谨推理定结论,二者缺一不可。

举个实际例子,王老师分享了很多趣味数学思维启智题,很多粉丝家长第一反应先要解析,答案。这样我觉得是一种思维偷懒行为,不去尝试,不经历思考过程,是无法升华你的思维,更无法体会到数学解题的乐趣。

没有学习兴趣,无法产生获得感,顿悟感,数学学起来会有些累。

以小学应用题举例来讲吧!即使你知道这么做,我还是建议我的学员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至于为什么想不到这么做,原因还是很多的。

数学学习浅见~怎么突破数学题

① 点线图表是有效的解题思维工具

合情推理找方向,方向不对,就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思维要灵活,再拿应用题来讲,我教学生应用题解题策略从不记忆数量关系公式,而是给他思考的工具,有了思考的工具就会去尝试,其实也是解构的一种模型。也就是有了尝试的方向。

比如我用方块图来表示应用题的各种数量,通过直观图示辅助去理解题意,这样其实是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利用点线图表这些工具来解题比死记硬背解题套路公式更灵活。更容易接近这道题想要告诉你的数量关系本质。下面列举实例应用,选自我的趣味数学专栏。

② 归纳转化的思想

数学题不像记忆一首语文古诗,反复朗诵就能记住。数学题的魅力就在于题型千变万化,你永远做不完数学题目类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多总结已学知识,多总结巧妙地解题策略,多思路,多角度去思考,通过化繁为简,通过新旧转化去关联,类比,归纳,假设,迁移。任何知识不都是这样地学习过程吗?数学提升不是你看答案会做了多少题目,而是你通过一类题目成功破解另一类新题型,也就是终极地“举一反三”。

数学是通过掌握基本的概念,法则,结论和方法,运用数学分类,归纳,关联,化归,逆向,极端原理,对称原理,最优化思想,数学建模等等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身是思考,分析,检验,反思,接受,到升华的复杂过程。然而思考是必须的,不能掠过。

以上!粗略谈了下我对于数学学习方法的认识,欢迎交流指正。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学习方法。

大家可以尝试下两道趣味数学题,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答案。


一学堂王老师


现在我小孩上四年级,👀这他做题真是着急啊,但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解法,反复启发,我相信自己做一道题,比别人教你100都有用。至少有三点吧,一是会做的题不会举一反三。比如题目已知ab求c你会了,那么换过来,bca呢,cba呢,要主动去想,去尝试。二是基本功,基本功不仅在于你知道很多公式,还要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像搭积木一样。还有就是方法论,这个要根据年龄和题目的量,怎么把一个看似复杂的,大型的题目,拆解成一些简单的,而又相互关联的,自己熟悉的小题目,一步一步来解决。题目要多做,但要强调类型与变化,只更换数字的题就没啥价值,不怕在一道题上花很多时间,哪怕几小时,甚至几天。我自己当初有道题,3人住旅馆25块,最后找不到2块钱,前后花了一年多才想通。


sun34457526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确实在做数学的题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到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要分析题目当中的变和不变。哦,这个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因为这个变化。引起什么样的变化?我这种变化的这种感觉一定要很清晰。

有的时候还需要引入一些统计和概率的思维。当解题的方向不是很清晰的时候我们就把所有的方向都统计出来。根据题意,想下哪个概率是最大的。一个一个的尝试,一个不行换另外一个。直到我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

其实解数学题,有的时候是需要用到我们这些笨的办法的。不要怕困难,不要说的寄希望于一下子就能找到解决方向。数学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这也是对自己一个非常好的锻炼。通过不断的解决一个一个的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


大睿小墨


做数学题,有关键在一个字:变。

让你觉得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比如做辅助线,采取逆推法,由果及因,联想学过的公式定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可以了。


蚂蚁学苑


数学也涉及到很多公式,想不到是因为知识没有理解透彻,有时候不知道公式还可以这样用,活学活用是需要先了解基础,后练习得来的。


暮登武苑武术馆


尚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什么都难!


用户62061732706


不会融会贯通的原因是对于该部分知识一知半解,建议重新学习相关章节知识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