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一、胃的解剖

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能分泌胃液和內分泌素,具有收納、攪拌和進行初步消化的功能。胃的形態、位置隨體型和充盈程度而異,中等充盈的胃呈扁平的曲頸囊狀,胃分為底、體、幽門三部。胃底為賁門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又稱胃彎,一般為氣體所充滿。小兒此部尚未發育,故胃呈管狀。胃體為介於胃底和角切跡之間的部分,從角切跡向遠側稱為幽門部,臨床上稱為胃竇。幽門部又被大彎一個不明顯的淺溝(中間溝)分為左側的幽門竇和右側的幽門管。幽門部和胃小彎是潰瘍的好發部位。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二、胃有四大主要功能

其一,儲存食物功能,進食時胃底和胃體部的肌肉產生反射性的舒張,而幽門是關閉的。這樣便會暫時停留在胃內進行消化。其二,消化和吸收功能,通過胃的蠕動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對食物進行機械和化學的消化。其三,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等。其四,防禦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lgG,lgA以及淋巴組織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異物的侵入。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三、常見胃部疾病及症狀

1、功能性消化不良

斷斷續續地有上腹部不適(上腹痛、上腹灼熱感),餐後飽脹和早飽,同時存在燒心(反酸)、噯氣、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不適症狀。

2、胃炎

大多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飽脹不適,無規律的上腹痛,噁心、嘔吐、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需要靠胃鏡檢查確診。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3、消化性潰瘍

1)胃潰瘍疼痛特點:

飯後痛,節律為餐後0.5-1小時左右出現疼痛,下餐前自行緩解。疼痛部位正中或偏左。

2)十二指腸潰瘍疼痛特點:

飯前痛、夜間痛。節律為餐後2-4小時左右疼痛或夜間痛,疼痛部位偏右,還可伴有腹脹噯氣,反酸等。

4、反流性食管炎

燒心和反流(酸)常在餐後1小時發生;臥位,彎腰或夜間入睡時發生或加重。

5、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上腹持續性燒灼痛,餐後疼痛加重,服鹼性藥物後不能緩解。嘔吐膽汁,腹脹,膽汁性嘔吐是其特徵性表現。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四、哪些不適表現應考慮胃部疾病

1.在吃完飯後,經常會感覺到胃痛,而且經常會伴隨著反酸的現象,有些時候大半夜會被痛醒。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因為十二指腸潰瘍或者胃炎而導致的。

2.吃飯後,經常會感覺到反酸、噯氣、燒心等,當身體向前傾或壓住腹部的時候,胸骨後疼痛嚴重。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因為胃食管反流病而導致的。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3吃飯後一段時間內,上腹部會出現侷限性的隱痛、燒灼樣痛或鈍痛的症狀,在持續了一兩個小時之後,這些症狀就會慢慢地減輕。當天氣轉冷、食用生冷刺激性的食物時,上腹部的疼痛就會更嚴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胃潰瘍而導致的。

4.吃飯後飽腹感嚴重,噯氣卻不泛酸,胃口不怎麼好,中老年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患了慢性胃炎,或者是慢性萎縮性胃炎。

5.每當吃飯或者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就極其容易出現腹瀉。腹痛、腸鳴等症狀,在拉完肚子後就會減輕腹痛的症狀,這有可能是因為胃腸道功能紊亂而導致的。

五、如何“養”胃?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物以清、軟、松為主;進餐要科學,宜坐著吃飯不宜站立或蹲著吃;宜定時定量,每餐食量適度,每日三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還是不餓,都應主動進食;宜少吃多餐,飯只吃七份飽,避免過飢或過飽或暴飲暴食,改掉“廢寢忘食”、飢一頓飽一頓的飲食習慣,使胃保持有規律的活動。

2.細嚼慢嚥

吃飯太快會增加胃的負擔,造成胃部肌肉疲勞,胃動力下降,容易導致胃受傷。因此對食物要充分咀嚼,可使食物儘可能變“細”,以減輕胃的工作負擔。咀嚼的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3.溫度合適

吃的食物的溫度最好是“不燙不涼”的,不要吃生、冷、硬的食物,對於過燙、過冷、過硬的食物吃下去之後,會刺激到我們的胃黏膜從而引發胃病的。

4.避免刺激

酒精和香菸中的尼古丁都能刺激胃粘膜,導致胃粘膜缺血、缺氧,使胃的功能失調,引發胃病,因此,要想保持或恢復胃的健康,對菸酒必須要有節制。少吃辛辣,如辣椒、胡椒等、過酸、油炸、燒烤、煙燻等食物;少飲濃茶、咖啡等刺激強烈的飲料。

5.注意防寒保暖

一定要注意保暖,寒冷的話會使得整個胃的的活動減緩可能會出現胃痙攣現象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胃部,不要受涼。

胃,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得病了你知道如何養胃嗎?


總之,胃是人體的一個重要消化器官,日常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一定要保護好它。如果有不適症狀,請到當地正規醫療機構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