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歷史上漢傳佛教第一人—傳奇高僧佛圖澄

公元前568年,釋迦牟尼誕生於古印度地區。他在35歲時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其宗旨是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樂的真諦,以及離苦得樂的方法。

佛教徒以帶給人類以和平、幸福和智慧為目的傳教,在世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伊斯蘭教、天主教並列成為三大宗教之一。

在兩漢時期,佛教傳到了氣候風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國。

公元紀年前後,佛教開始傳入漢族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在各地士人、百姓間廣泛傳播。

一開始,佛教並沒有被當作一種宗教來信仰。當時的國人受儒學和黃老之學影響極深,普遍認為佛教是一種神仙方術,佛陀、羅漢、菩薩則是道德高尚、神通異能之士,如同黃帝、老子、赤松子、廣成子一流人物。

當時朝廷稱佛教為"胡教",官府長期禁止漢人出家。因此,當時的佛教徒為了傳教,大行方便之言。為了迎合了人們的觀點,也說是老子化胡,教化了胡人。

由於這個緣故,漢桓帝時期,將黃帝、老子和佛陀一同祭祀,"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人祠",把沙門視同方士。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漢末。

三國時期,天竺、安息、康居等印度、西域諸國的佛教徒紛紛來到洛陽、建業等地,從事譯經、弘法等傳教活動。       


歷史上漢傳佛教第一人—傳奇高僧佛圖澄

在這段時期,佛教徒對翻譯佛經,以及教義的宣傳,研究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

西晉滅亡之後,中原的世家大族紛紛舉族搬遷,衣冠南渡。佛教藉此得以進一步發展,在世上廣泛流傳。

佛教教義被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所認同,在五胡十六國時期,一度成為"國教"。而這件事,則緣起於一位西域沙門:佛圖澄。

據史書記載記載,佛圖澄九歲出家,本姓帛氏,後人據此推斷他應當是西域龜茲人。

公元310年,佛圖澄來到洛陽。當時,他已經七十九歲高齡,尚能背誦數十萬言佛教經文,對精微奧妙的義理解釋的頭頭是道。在與當地的文人、學者交往中,他雖然未曾熟習儒學經典,卻往往能在辯論質疑中勝出。足見其學識淵博、知見超群。

永嘉之亂以後,中原地區陷入戰亂之中,佛圖澄在洛陽建寺弘法的願望無法實現。他於是來到襄國,投奔到石勒部將郭黑略的門下。

郭黑略信奉佛法,對佛圖澄十分敬重,言聽計從。公元312年,他向石勒舉薦了佛圖澄。

石勒是一位傳奇人物,羯族人。原本是前趙的部屬,後來推翻前趙,建立後趙,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奴隸出身的皇帝。

佛圖澄與石勒會面後,為他出謀劃策,參贊軍機,輔助其登基稱帝,並勸他少行殺戮,多行善舉。石勒對此無不依從,當時,因佛圖澄而一言而活的人不下凡幾。

石勒稱帝后,對佛圖澄愈加崇敬,凡事必先諮詢,爾後實行。並且把自己的諸多幼子養在佛寺。

石勒死後,他的侄子石虎即位,對佛圖澄的敬奉有過之而無不及。

史書上記載下了當時的情形:"朝會之日,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眾生皆起。又敕司空李農每日前往問候起居,太子諸公五日一往拜謁"

石虎遷都之後,佛圖澄住在鄴城內中寺,由於上層人物對他的崇拜,加之種種神奇的傳說,趙國民眾對他十分敬畏,他所去過的地方,人們甚至不敢向那裡吐唾沫。

佛圖澄得到趙國前後兩任皇帝的尊崇,使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被上層統治者所信奉,上升為"國教"。

他在趙國傳教弘法,信眾教徒遍佈社會各個階層,各處州郡建立的寺院,據說有八百九十三所之多。

信眾弟子數量龐大,難免良莠不齊,更何況許多出家的僧眾,只是為了逃避當時嚴苛的賦稅。官府對此有所不滿,佛圖澄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佛圖澄重視戒學,身體力行,平生"酒不逾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不僅如此,他還考證自古相傳的佛家戒律,用以約束教徒信眾。

他的弟子道安受他的指導,參照當時的律學,配合實際需求,制定了漢傳佛教的首套僧尼戒規,延續至今,在當時及後世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佛圖澄熱忱講導,聲名遠播,追隨他的弟子常有數百人,前後門徒多達萬人,其中不乏傑出之輩。許多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高僧,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諸如遠在天竺、康居的名僧佛調、須菩提不遠萬里,足涉流沙而至。中原的竺法雅、釋道安等人也跋山涉水,在戰亂中前來求教。其教學盛況由此可見。

佛圖澄的學說著作,沒有流傳下來,但從他弟子們的回憶來推測,他一定是位學識高超的大德高僧。

釋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說:"我之諸師始秦受戒,又之譯人考校者勘,先人所傳相承謂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高僧傳》說:"釋道安資學於聖師竺佛圖澄,安又授業於弟子慧遠,惟此三葉,世不乏賢……"

公元348年,佛圖澄辭別人世,享年一百一十七歲。

高僧大德,自不免有神通在身、傳世。關於佛圖澄的神通事蹟,史書上記載頗多,《高僧傳》中說他顯密兼修,志弘大法,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預知吉凶。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初唐時期的佛教信眾,根據《晉書》、《高僧傳》的記載,以全景式連環畫描繪了佛圖澄的幾起神異事蹟。

歷史上漢傳佛教第一人—傳奇高僧佛圖澄

莫高窟第323窟


幽州滅火

一次,佛圖澄在襄國為石虎講經說法,石虎一邊飲酒,一邊聽法。正在入神之際,佛圖澄忽然吃驚的說道:"不好了,幽州發生了火災,火勢猛烈,恐怕難以撲滅。"

隨即用桌上的酒水向幽州方向潑灑。過後許久,佛圖澄方才展顏而笑,對石虎說:"現在幽州的大火已經救滅,黎民百姓免除了一場災難。"

石虎驚詫不已,特地派人前往幽州查驗。

派遣之人回來稟報說:"幽州的確發生了一場火災,那一日,大火忽然從幽州四門燒起,火勢迅疾猛烈。當地的百姓撲救不及,正在慌亂無措之際,幽州城上空忽然黑雲當空,隨即天降傾盆大雨,將大火澆滅。令人驚奇的是,雨水中帶有濃重的酒氣,使得大火過後的幽州城酒香四溢。"

聞鈴斷事

公元328年,劉曜率兵攻打洛陽,石勒準備親自出徵,文武大臣紛紛勸諫。石勒心意不定,難以決斷,便去詢問佛圖澄。佛圖澄聽聞佛塔相輪上的鈴聲後,對石勒說:"鈴聲用羯語告知:軍隊出征,劉曜遭擒"。

當時,大臣徐光聽聞預言後,苦勸石勒立即出兵。石勒於是當機立斷,留下長子石弘,和佛圖澄鎮守都城襄國,自己親自帶兵出戰。兩軍相遇,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劉曜大敗而逃,慌亂中乘馬落水,被石勒之子石勘乘機活捉,押送至石勒的軍營中。

此時,遠在襄國的佛圖澄,用麻油摻和胭脂,塗在掌心。施展神通,看到手掌中有許多人,其中一人被紅線束頸,綁縛在軍帳中。佛圖澄遂去告知石弘:"戰事結束,劉曜已經擒獲"。相告之時,正是劉曜被擒之日。

歷史上漢傳佛教第一人—傳奇高僧佛圖澄

莫高窟壁畫 幽州救火 聞鈴斷事


以水洗腸

佛圖澄左乳旁有一個小洞,直通腹腔。平時用棉絮塞住。每逢齋戒日,佛圖澄便來到鄴城外的河邊,取下棉絮,把腸子從洞中掏出來,用清冽的河水仔細洗濯,待洗涮乾淨後,再重新放回腹腔。

此外,這個小洞還有另一個神奇之處。每當夜間,想要讀書時,佛圖澄便把棉絮取下,小洞中隨即自發光亮,照的房間內一室通明。

除了敦煌壁畫,史書上還有其它記載,不再一一列舉。

關於這些神異奇蹟,大多虛無縹緲,但史書上言之鑿鑿,信者自信。倒是有一所寺院,以佛圖澄命名,至今留存於世,成為他傳教弘法的實證。

公元319年,佛圖澄路經安徽太湖縣,見此地山勢突兀聳拔,奇峰異起,大有佛家勝地之相,於是在此修建寺廟,定名為佛圖寺。這是太湖縣有文字記載的首座寺廟。

佛圖寺所處的寺前鎮佛圖山,又名大尖山、嵯峨寨。山高險峻,翠竹參天,蒼松覆蓋,景色奇異,早在1600年前就已躋身名山之列,素有"小蓬萊"之稱。

佛圖寺不僅是當地最早的寺院,世上唯一以佛圖澄命名的寺院,令人嗟呀感嘆的是,它所在的寺前鎮還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故鄉。

1985年,趙樸初先生在給友人的書信中,回憶了兒時遊玩佛圖寺的情形:"佛圖寺,小時曾往一遊,猶記'天就門'三字篆刻,彼時未逢一僧,寺已瀕荒廢矣。"

1981年,佛圖寺摩崖石刻收錄如《中國名勝詞典》。

1982年,太湖縣將其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圖寺因佛圖澄而得名,1600年未曾更名,獨一無二,留存至今,歷經劫難,現在煥然一新,不知身在彼界的佛圖澄有何感想。

佛圖澄在亂世中,以自身的學識、神通獲得統治者的尊崇,用宗教的力量安定民心,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佛圖澄是漢族地區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准許向民間傳教的外籍僧人,擁有讓漢人出家為僧的特權。因此可以說他是中國佛教史上開天闢地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