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的历史源远流长,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出现过不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发生过许多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又与榆次的古代城池、古老村落、历史遗迹等息息相关。《榆次风云》结合中国历史大背景,通过参考和梳理史籍文献、史志丛书、网络信息中的榆次元素,用大众视角、通俗语言,分远古夏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六个历史时期讲述这些风云故事。笔者提示:本人非历史专业人士,文章部分内容未经考证,仅供参考。

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如蚁人生创作更新的动力

【本篇摘要】

靖康元年(1126),金军从大同南下,朔州、代州、忻州不战而失,太原被围。金军攻破了榆次、寿阳、文水、盂县,孤立了太原。

北宋名将种师中率兵赴太原解围,宋军行至榆次沛霖时,遭遇金兵袭击,转战杀熊岭(王胡岭)的种师中受重创而死,太原陷落。

榆次从靖康元年(1126)被金军占领后,实际已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成为河东北路太原府榆次县。

榆次什贴镇龙白村发掘的金元仿木构砖雕墓葬,装饰有楷书墨书七言诗词的壁画,说明金朝文化远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荒芜。

佛教文化在金朝继续传承,原王湖中学和榆次五幼所在的位置,原是金元时所建的王湖常兴寺所在,建于金大定年间的王湖菩萨堂遗存的古柏至今约有800余年,聂村的妙智寺始建年代也不晚于金代。

庄子村的圣母祠、张庆乡永康村的泰山庙等榆次的金元时期道教寺庙大多建于金大定至元至正年间。聂村东口的赑屃原是三清观内驮石碑的基座,也是榆次境内现存最大的赑屃。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山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城隍庙。

从榆次猫儿岭出土的金代瓷器可以看出,金朝的烧瓷技术一点也不落后于北宋。

【本篇正文】

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近120年和平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澶渊之盟也给宋朝的当权者片面地造成了“通过用金钱赎买就可以消除边患永保和平”的印象。之后,宋朝的当权者忘战去兵、疏于武备,以“屈辱讲和”为最高目的,在后来与金国议和时,甚至不惜丧失国格与民族尊严。在宋太祖的大力倡导下,整个宋朝,文人的地位被提升到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片面崇文抑武造成宋王朝武功不振,严重削弱了抵御外侵的能力。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仅25岁的第七位皇帝宋哲宗突然驾崩,匆忙之中,宋王朝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了端王赵佶(宋徽宗)继承皇位。赵佶是一个对书法、绘画、收藏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精通的人,可以说北宋交给了一个艺术家而非政治家管理。宋徽宗君臣的极度奢靡,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又使社会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方腊、宋江等人的起义先后爆发,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北方女真的崛起,更让北宋王朝岌岌可危。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雄踞漠北的辽国也和宋王朝一样朝政败坏,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与宋徽宗同一年即位,其昏庸程度丝毫不输宋徽宗,当时的辽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族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对辽国统治威胁最大的也是女真族。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早期的女真族世代生活在中国东北,他们一直把长白山作为自己的发祥地。女真部落虽然没有被纳入辽朝,但臣服于契丹,定期向辽朝纳贡,并常常遭受辽朝的欺辱。1113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发动了反辽战争,很快占领了辽国东北部的大片地区。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金,定都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辽朝天祚帝率70万大军御驾亲征,被大金打得大败而逃,辽军的精锐几乎丧失殆尽,辽国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宣和五年(1123),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其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即位,金兵俘虏了天祚帝,辽国的残余势力基本肃清。战争中掠夺的大量辽国人口、财产,刺激了新兴女真贵族的扩张欲望,宋朝的腐朽无能被金人看得一清二楚,他们很快就把矛头转向了繁荣富庶却腐败无能的宋朝。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宣和七年(1125),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由大同出发进攻太原,东路由平州出发攻打燕山。两路军计划在汴京汇合,同时金国还派出了勒索宋朝的使者。金太宗一边出兵攻打,一边出使敲诈,这成为以后金人对付宋朝的一贯手法。金军推进异常迅速,东路金兵不战而入燕山,长驱直入。西路金兵出发不到几天,就打到了太原城下,开始围攻城池。与此同时,金使来到汴京,盛气凌人地要求宋朝割地称臣。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金兵攻打汴京,令宋徽宗心惊胆战,急忙诏命传位于26岁的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己退位。优柔寡断、多疑多变的宋钦宗在“主战”与“主和”之间摇摆不定。靖康元年(1126),金军兵临汴京城下,宋钦宗为求苟安无事,答应了金方提出的全部极其苛刻的条件,金兵安然满载而归。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危机暂时解除后,金军一面答应讲和以麻痹宋朝君臣,一面照旧攻城夺地,并利用战场上的胜利,逐步提高议和条件,诱使宋朝步步屈服。

完颜宗翰率领的金兵从大同南下,朔州、代州、忻州不战而失,太原被围。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宋钦宗派4万救兵增援,金军攻不下太原,转而攻破了榆次、寿阳、文水、盂县,孤立了太原。宋钦宗派北宋名将种师中率兵赴太原解围,收复了榆次、寿阳,在等不到援兵的情况下,退回河北正定。在宋钦宗的催促下,种师中再次收复寿阳,宋军行至榆次沛霖时,遭遇金兵袭击五战三胜,转战杀熊岭(王胡岭)的种师中受重创而死。不久,太原陷落,东西两路金兵再度会师汴京城下。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汴京第二次被围,形势比第一次更加险恶,东京城被攻破。宋钦宗迫不得已,亲自到金营议降,答应称臣,割让河北、河东(山西)地区。靖康二年,金国皇帝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金军押着宋徽宗、宋钦宗和后妃、宗室、臣僚共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批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百工技艺人等北归金国,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押着宋徽宗宋钦宗北撤后,傀儡皇帝张邦昌失去了靠山。于是,把早年被废、居于民间的宋哲宗皇后孟氏迎进宫中,孟氏下手书,让徽宗的第九个儿子、皇室宗亲仅剩的独苗、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宋高宗重建的宋朝,史称南宋。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从公元1114年,阿骨打率领2500多人发动第一场攻辽战役开始,到1127年北宋灭亡,仅仅13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一个落后、原始的民族迅速推翻了辽、北宋两个大的帝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金朝。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金朝统治了广大的华北地区后,金熙宗有计划的将大量的女真族分散各地以镇压汉族,金廷对内迁的女真人按照户口给以官田。女真人分得土地以后,大多租给汉人耕种或是强迫汉人无偿耕种。由于剥削严重,无人愿意耕种,大量土地荒废。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宋高宗面对烽烟四起的北中国,很快逃到了江南。金朝多次派完颜宗弼等金将率军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南宋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努力下,屡次转危为安。于是,金朝对南宋的政策出现了从消灭到议和的重大转变。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双方以黄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绍兴十年(1140),金朝悍然撕毁墨迹未干的和议,

完颜兀术兵分四路,再次大举攻宋。岳飞屡败金军,正准备举兵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府时,宋廷为了向金朝乞和,强令岳飞退兵,所收复的失地又沦入金军之手,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宋高宗全盘接受了完颜兀术的条件,达成了南宋历史上极为屈辱的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确定了宋向金称臣的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从靖康元年(1126)被金军占领后,实际已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成为河东北路太原府榆次县。绍兴十年(1140)的绍兴和议,只是再次从名义上确认了整个山西划归金国统治。绍兴和议还确定: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金国境内的汉人归金国。从此,北方汉人不但完全在名义上成为金国臣民,而且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金宋绍兴和议,使双方因此有了一段和平稳定的时期,金朝获得南宋的进贡,并全面发展经济,北方经济开始走向繁荣。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1161年,自幼受汉文化薰陶的完颜雍(金世宗)自立为帝后,决心营造和平的邻国关系,他主动与宋议和,虽然南宋发动了北伐战争,但金军在获胜后并未继续南侵,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40年间,双方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金朝的国力也在和平安定中迈向鼎盛。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金世宗在位期间,提倡儒学、推行科举、选贤任能,严禁贪污、赏罚分明,他把各地荒废的土地兼并为官田、免除赋税、救济赈灾,金朝的生产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30年之太平,历史上,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作“大定仁政”或“大定之治”。宋金战争曾造成北宋末年的榆次人口户数,由北宋高峰期的52000户锐降至12877户,而金大定年间的榆次人口户数再次恢复性增长到了32600户。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作为游牧民族的女真人似乎是愚昧落后的,然而金朝文化远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荒芜,在那个时代,金朝虽然仍尽力保持着女真传统文化,但儒学渐渐在金朝文化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2018年,太原东二环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时,在榆次什贴镇龙白村抢救性发掘的4座金元时期墓葬中,发现仿木构砖雕单室墓内,装饰有楷书墨书七言诗词的壁画,诗词内容均描写晚春时节景色,对于考证诗词词牌的流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佛教文化在金朝继续传承,金朝初年,皇帝和皇后见了佛像都要拜祭。攻占了宋都后,金朝为加强黄河以北地区的治理经营,在山西、河北等地广建塔寺。原王湖中学和榆次五幼所在的位置,原是金元时所建的王湖常兴寺所在。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常兴寺的寺门两侧有钟、鼓楼,门上挂金字匾额,寺内中间有正大殿,东西有厢房,南面为四大天王殿、广场、乐亭等。上世纪70年代拆除后,原址改建为王湖中学。1990年新建王湖中学教学楼,后王湖中学的一部分改建为榆次五幼。2018年王湖中学撤销后被拆除。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古王湖驿站东岔路(现凤翔街规划路)的北侧,曾有重建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的菩萨堂,堂内原有塑像二十余尊,有明成化十四年造铁佛一尊,50年代拆除,现存的古柏至今约有800余年。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相传,古时的聂村曾有“九桥十八庙”。十八庙中的妙智寺重修于元代延祐年间,始建年代应不晚于金代,后又在原址缩小规模重建。2012年迁移至聂村圪针沟,原址建成了晋中高等师范专科附属学校。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金代所建的榆次佛教寺庙还有:县城东北的延寿寺(俗称北寺)、南关显圣寺、修文镇王都村的资圣寺、修文镇褚村的保安寺、修文镇内白村的崇宁寺、修文镇西白村的广悟寺、庄子乡北赵村的慧日寺、庄子乡榆城坪的真果寺、北田镇杨梁村的化成寺等。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宋金之际,民众饱受北方的战乱之苦,道教通过各种宗教仪式、法术让民众对死亡寄托哀思,传播超凡脱俗的理念。在金朝,道教中最为兴盛的是全真教。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提到全真教、王重阳、全真七子、丘处机,相信很多人是从金庸小说及影视作品《射雕英雄传》中认识到的。在金庸作品中,王重阳是武功高强的道士,是毕其一生为抗金事业而奋斗的民族英雄,他在“华山论剑”时夺得了“天下第一高手”之称和武学宝典《九阴真经》。全真七子是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他们分别继承了王重阳的各种绝技,全都武功高强。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金庸对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描绘其实与史实相距甚远。历史上全真教的创始人王喆(道号重阳子)对武功一窍不通,一生在女真人统治下的金朝从事宗教活动,从来没有反抗过金国朝庭。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主张道、儒、佛三教合一,因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和巩固金朝的统治地位,所以得到了官方的全力支持,并在金元统治时期得到迅猛发展。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全真教中,除王重阳之外,全真七子中丘处机的贡献最大。公元1188年,丘处机首先得到了金世宗的青睐,金世宗一月内两次召见丘处机,寻问长生与治国保民之术。凭借丘处机的声望和他在社会、政治上的影响,全真教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蒙古铁骑逐鹿中原与金朝展开激战后,公元1219年时,成吉思汗向七十二岁高龄的丘处机发出邀请,表面是向丘处机请教养生之道,实际上是询问治国安邦大计。丘处机意识到中国未来的命运已落在成吉思汗身上,为了全真教日后的发展,欣然接受邀请。丘处机不仅向成吉思汗传播了长生之道,介绍了全真教的教义,更向成吉思汗灌输了去暴止杀、济世安民的主张,使蒙古铁骑减少了很多杀戮,也使得全真教在金朝之后继续发展。全真派从丘处机到尹志平、李志常,都为元帝国巩固统治地位立过大功,都被册封为“真人”,全真教的思想也是元朝统治地位得以巩固的精神支柱。金庸先生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不过是假借历史而演绎的故事,不可当作历史看待。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连年的战乱促进了金元时期道教的广泛流传和兴盛。全真教的著名道士不断进入山西传教立观,七真中马钰的遇仙派和丘处机的龙门派广修宫观、开凿石窟、扶危济困,留下了许多遗迹。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在金国灭亡的1234年,曾随师父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侍行者之一、丘处机的弟子——“披云子”宋德方,率门徒云游太原龙山。在龙山之巅,宋德芳在荒草中发现了一处道教庙宇的遗址,同时还发现了两个洞窟。为重振破败的道观,从1234年开始,至1239年完工,宋德芳与门徒们陆续营造了虚皇窟、三清窟、卧如窟、七真龛等石窟。经过唐、元、明三朝的开凿,龙山石窟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分布于山西的金元时期全真道观约300座以上,其中三分之二建于金大定至元至正年间。

庄子村的圣母祠,俗称圣母庙,一进院落,正殿的木结构有明显的宋金时期特点,除正殿外,现存东西厢房和鼓楼,以及2株古柏。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张庆乡永康村的泰山庙,又名东岳庙,由居民胡福等建于元中统五年,是榆次农村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元代道教古建筑。重修于清光绪四年兼作山门的古戏台,是榆次最古老的戏台之一。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史书中记载的榆次金元时期道教寺庙还有:东聂村的万春宫,是金皇统二年,道士李志纯建。北田镇西双村(原名双塔村)的保全观,建于金大定二年,道士陶志颐于元至正年间重修。榆次县城龙王庙西的真常观,俗称老君殿,也是道士陶志颐于元至正七年修建的。张胡村的庆阳观,是元中统三年(1262)道士石志玉建,曾是榆次四大道观之一。鸣李村的清真观,建于元至正二年。马兰村治平寺,建于元至元二年。可惜,这些寺庙早已不存在了。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

尊神是道教所信奉的主要神灵。道教最先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后来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一体合称“三清”,成为道教的最高神与“道”的化身。古时曾位于东聂村东口的三清观,正殿内供奉的就是“三清”,观中还曾有包骨真身像1尊。聂村东口的赑屃(音:鼻息)传说为龙九子之长,属祥兽,原是三清观内驮石碑的基座,也是榆次境内现存最大的赑屃。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俗神为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祇,如雷公、风伯、电母、雨师等自然现象化身的自然神,英雄神关帝君,文化神文昌君,专门保护个人、家庭和社会安全的门神、灶神、城隍、土地等守护神,被认为有特定职能的药王、财神等行业神和功能神。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城隍是道教中的一位专门扶正祛恶、护卫城邦的神。元代的城隍神成为国家的守护大神,职责为护国安邦、剪凶除恶、调和风雨、管领亡魂诸事。榆次县城内的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2),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明洪武元年(1368),旧庙拆除后,在东大街现址新建了城隍庙正殿、东西厢房、山门。后经明、清共九次续建,才告落成,榆次城隍庙成为山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城隍庙。古时的榆次,每年农历五月都要举行历时半月的城隍庙会,人们抬着城隍神巡行,后面跟随人扮的牛头马面、判官小鬼,以示惩恶劝善,城隍庙会成为当时榆次最隆重的民间庙会活动之一。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金朝时期不仅儒、释、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筑、绘画、戏剧也各自展现出了瑰丽的色彩。山西金墓就是人们研究金代建筑和音乐戏剧最好的历史佐证,山西金墓的砖雕多为前厅后室、左右厢房的四合院民宅布局,墓主人对面多有戏台、乐队。走进金墓,各种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砖雕琳琅满目,砖雕人物活灵活现,犹如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场景之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2017年,榆次东赵乡下峪村一户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自来水窖坑时,发现了一座金元时期古墓葬。这座仿木结构彩绘砖雕墓葬,由墓道、墓门、封门和墓室等四部分组成,墓室有仿木结构的倚柱、檐椽、滴水等建筑构件,四壁还用砖雕砌有假门、桌椅等。按照中国传统观念,视死如视生,死后是生前的延续,墓葬所反映的应该是死者生前的生活状况。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制瓷业是金朝较为发达的手工业行业之一,北宋时北方许多名窑,自金熙宗后已恢复和发展起来。从榆次猫儿岭出土的金代瓷器可以看出,金朝的烧瓷技术一点也不落后于北宋。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1189年,金世宗死后,金章宗完颜璟继位。金章宗时期,金朝上下已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金朝当时国力已经达到顶峰,但危机也正在酝酿。女真族迁移到农耕地区从事屯田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整个朝野不思进取,整个社会追求安逸享乐的社会风气蔓延,女真人逐渐失去了尚武精神与勇猛作风。和辽、西夏相比,金朝是最为强盛的一个王朝,却又是寿命最短的一个王朝,他灭掉了武功赫赫的辽朝、文治卓越的北宋,却在金章宗后期急剧由盛转衰,仅仅延续了120年,就在声势浩大的蒙古铁骑的冲击下,很快灭亡了。

未完待续,请关注本公众号近期更新《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下)》,本文部分照片来自“榆次故事”。

点击以下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

更多榆次怀旧文章和视频,请识别下方“

二维码”或点击“了解更多”关注本公众号

榆次风云5——两宋金元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