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河北井陘千佛崖石窟“壯同雲岡,秀並龍門”

據《井陘縣誌料·金石》記載,在河北井陘縣七獅村村西,素有“聖境大觀”之稱的千佛崖石窟始建於“北齊河清四年”,興於隋、唐,宋、明、清歷代均有修建,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井陉千佛崖石窟“壮同云冈,秀并龙门”

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建,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明代石券門額嵌“千佛古洞”楷書石匾,石洞呈長袋狀,分上、中、下三洞,中洞深約50米,洞穴高度在10至15米之間,為石造像的主要雕刻區域。

河北井陉千佛崖石窟“壮同云冈,秀并龙门”

千佛崖石窟共雕有1000餘尊佛像,沿石窟中洞洞壁分層排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這些石造像面相長圓,直鼻小口,雙目微啟,俯視眾生,身著袈裟,右肩覆偏衫,雙領下垂,絕大部分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手結禪定、說法等印。其中既有兩米多高的大佛,也有30餘釐米高的小像,更有石像被施以藍、綠等色,於歷史的塵封中透出當年的豔麗光鮮。在距洞口21米處還雕刻有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典型神像三官像。天、地、水三官像高約0.4米,總寬為1.2米,皆頭戴冠冕,身著道袍,足登雲履,圓領廣袖,於石壁方座上的歲月深處作拱手行禮狀。

井陘縣七獅村千佛石窟造像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變幻奇特,雖遭不同程度的損毀,但仍不啻為研究我國石窟歷史造像藝術及佛教淵源發展的難得的實物標本。道教造像在該石窟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明代道教的流行情況,另一方面也證實了當時佛道二教相互間的滲透和融合,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河北井陉千佛崖石窟“壮同云冈,秀并龙门”

千佛古洞外有明、清重修記事碑8通,也勒石佐證了千佛崖石窟造像的悠久歷史。“……障城東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1088年)。有一賢德僧名子行者,講經論道而有志於沙門之教;舍欲離塵乃尋夫寂湛之處。忽游到井陘縣南界大化之鄉南障城村。四顧多山,更無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巔之地,卉木叢林;山景奇異,路徑難行……觀其山明水秀,壁立萬仞;翠巖深密,鐵樹環圍。誠乃神萃之所也。於是誘引一鄉善士同力創修,各舍資財,刻勒聖像,號名曰‘彌勒千佛洞’也。”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碑記在揭示石像肇造起因的同時,又為千佛崖石窟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