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纏絲勁”的絕妙之處

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纏絲勁”的絕妙之處


一、何謂“纏絲勁”

提起“纏絲勁”,大多數武術愛好者並不陌生,但若問其詳一——什麼是“纏絲勁”,卻不一定能回答上來。


那麼,什麼是“纏絲勁”呢?我們從字的表面意思可以把它理解為像纏絲線(或纏鐵絲等可纏繞物品)一樣的勁力。


在現實生活中,纏繞絲線(或鐵絲等)我們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絲線纏繞在同一水平面內;另一種是把絲線(或鐵絲等)纏成螺旋狀,這種螺旋狀不一定規範,可能形成上升弧線,也可能形成下降弧線。如果是橫向纏繞,那麼就會形成或左或右的伸縮式螺旋狀弧線。這種現象來源於生活,因此我們比較容易理解。


那麼在武術運動中又有什麼不同呢?就我個人的理解:

從武術動作本身出發,身體的某一部位在同一平面內沿著弧線運動可稱之為轉;而身體的某一部位沿著縱向或者橫向螺旋式弧線運動則可稱之為旋。在武術動作中,由旋和轉動作產生的勁力都是呈弧線或螺旋狀的,都可稱之“纏絲勁”。


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纏絲勁”的絕妙之處


二、“纏絲勁”是太極拳獨有的嗎?

由動作的旋、轉產生“纏絲勁”,而旋和轉是武術動作中普遍存的運動方式。

以長拳中的衝拳為例:長拳中的衝拳多是從腰間向外發出的。一般情況下,拳在腰間時拳心都是朝上的,向外衝時,通過手臂內旋翻轉成拳心朝下、拳面前領、發勁而出,力達拳面。拳的路線雖然是直線,但是拳的力量卻是成螺旋式向前發出的,從力的運行方式上來說,這種力也是一種“纏絲勁”。


在其他傳統武術流派中,這種力的運行方式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劈拳和鑽拳在形意拳中是最常見的基本技法。劈拳的動作是由三體式開始,在步法的配合下,一手下按回帶,另一隻手前探翻轉下劈,動作以翻轉為主;鑽拳則是一手翻轉蓋壓,另一手向前上方旋轉而出,要求小指一側上翻,動作以旋轉為要。前者的翻和後者的旋所產生的勁力也都可稱之為“纏絲勁”。


在八卦掌的基本技法中也有翻轉的要求。以單換掌為例:其身形要求擰轉,其掌法則要求翻轉外撐。其身法的擰轉和掌法的外翻所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看成是纏絲勁。


就連被人們稱為外家拳的少林派,在其動作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纏絲旋轉的勁力。在其拳訣中就明確要求“拳宜滾出滾入”,這種滾出滾入本身就是旋轉,旋轉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稱其為“纏絲勁”。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纏絲勁”不是太極拳獨有的勁力方法,其他武術流派中也同樣存在著“纏絲勁”。


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纏絲勁”的絕妙之處


三、太極拳的“纏絲勁”與其他武術流派的“纏絲勁”有何不同?


“纏絲勁”不是太極拳獨有,但是我們常說“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我覺得這種說法並不矛盾。“纏絲勁”是普遍存在於武術動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動作中的“纏絲勁”與太極拳的“纏絲勁”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


只不過在其他武術流派中,大多以講解和傳授動作技法為主,而把勁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甚至有的門派因為著重於動作的技術要領而忽略其勁力的介紹,勁力只是蘊涵於動作之中而已。相反,太極拳卻是把“纏絲勁”作為指導訓練的核心綱領,把它當成衡量太極拳技術的一個常規標準。


它是太極拳勁力的統稱,因此“纏絲勁”是太極拳特有的提法絕不為過,而且是恰到好處,“纏絲勁”三個字全而準確地概括了太極拳勁力體系特點。這種勁力的特點是由太極拳本身運動方式所決定的。太極拳要求動作“勿斷勿直”,必須沿弧線運動。


要想達到動作完全沿弧線運動這一目的,必須通過身體的旋和轉才能實現,也正是因為有了身體的旋和轉才產生弧線和螺旋式運動,才產生了“纏絲勁”,這是太極拳動作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因此,在訓練和提高太極拳“纏絲勁”的時候,首先應該注意動作的旋和轉是否做到恰到好處。


勁力是由動作決定的,動作的運動方式決定了勁力的特點。只有身體動作的旋轉,才能產生弧線的運動方式;只有身體的旋轉才能形成完善的“纏絲勁”。


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所言:“上纏、下纏、左纏、右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它作為一種勁力的方法與其他勁力相比有什麼獨特之處嗎?有獨特之處是可以肯定的。


有人認為“纏絲勁”只是像纏絲線一樣的一個勁力,而我認為:“纏絲勁”是一種組合力,它是由多個力組成的。


對“纏絲勁”的這種認識來源於對太極拳動作的理解和分析。以陳式太極拳單手正面纏絲為例:單手是在體前沿橢圓形軌跡運行,在整個運行的過程中,手臂的上掤和下捋以及中間的轉換都是由旋轉而成的弧形動作,手和手臂的任何一點都可以形成“纏絲勁”曲線,而手和手臂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力點的存在,這樣,手和手臂會形成一個由“纏絲勁”組成的立體框架結構。


這種勁力框架結構在施加給對方力的時候,隨著力點的不斷轉換,施加給對方的勁力是不斷變化的,施加給對方力的方向和大小也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施加給對方的是一組力而不是二個力,所以對方就不容易化解。

而在化解對方勁力的時候,由於手臂的旋轉和身體的旋轉可以使手臂上的力點不斷髮生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把對方的力分解成多個分力。


以雙人單推手為例:兩個人搭手以後,如果一方施加力給對方,那麼受力方首先就要用手臂的掤勁接住對方的勁力,然後通過身體的旋轉帶動手臂並牽領對方的勁力使它的方向發生改變,使對方的勁力沿著自己的手臂運動方向的切線方向(因為自己的手臂是沿著弧形運動的)產生一個分力,同時旋轉自己的手臂,這樣可以使對方的勁力沿著旋轉的方向再產生一個分力。


而接觸面的每個點都會產生同樣的分力效果。因此,受力方通過運用旋轉的“纏絲勁”所產生的效果就是:他們所用的向外掤勁、向旁邊牽領的勁以及旋轉用力都明顯小於對方施加過來的勁力。


這就是說,運用很小的力就可以化解對方很大的力,也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四兩撥千斤”。


這就是“纏絲勁”的絕妙之處!在雙推手和實際應用過程中,相對而言比較複雜,但道理是一樣的。只有運用弧形和旋轉動作,才能產生“纏絲勁”;只有運用“纏絲勁”,才能使我們運用很小的力就可化解對方很大的力。不斷提高“纏絲勁”水平,是練習太極拳功夫的基本;靈活運用“纏絲勁”,是太極拳練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一定程度上講:纏絲勁”只是對太極拳勁力特點的整體概括,認識和掌握了“纏絲勁”,只是為提高太極拳功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而要想擁有高超的太極拳功夫,不僅要掌握好“纏絲勁”,還要靈活運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具體勁力方祛,並且還要與動作招式以及“沾、粘、連、隨”等具體應用技巧相結合,這樣才有可能使你的動作產生實際的攻防效果。


太極拳功夫是一種高深的實踐功夫,在這裡只是紙上談“勁”而已,僅希望從太極拳動作本身的角度對傳統的太極拳理論作一些剖析和探討一家之言錯謬難免,不求同道都能贊同;若您認為還存有一些道理,本人就心滿意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