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文獻記載:

佛教大約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內地,從東西兩晉開始佛教逐漸興盛,到隋唐達到佛教鼎盛時期,寺廟隨著佛教興盛在全國各地、名山大川大興建造。唐朝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中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在位期間佛教大興、寺院林立的景象。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北京作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寺廟眾多,有上百座,各區都有,比較有名的有東城的雍和宮,西城的護國寺,海淀的大覺寺,房山的雲居寺,懷柔的紅螺寺,石景山的八大處,門頭溝的戒臺寺等,而歷史最悠久的當屬門頭溝的潭柘寺,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故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回龍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雲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形環護,宛如在九條巨龍的擁立之下,可謂是:“一峰當心,九峰環立”。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因此這裡氣候溫暖、溼潤,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築依地勢而巧妙佈局,錯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點綴期間,環境極為優美。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潭柘寺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毗盧閣。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進入山門後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殿中供彌勒菩薩像,形象是五代時的布袋和尚,背面供韋馱像,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相傳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大雄是梵文“大無畏”的意思,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簷額題“大雄寶殿”,下簷額題“福海珠輪”。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從毗盧閣前右拐就是東路的方丈室,方丈室是佛寺住持居住和說話的地方,方丈室所在的院落為方丈院。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方丈室前有兩顆巨大的柏樹,屋後可看見一座白塔。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潭柘寺還有“皇家寺院”之說,其屋頂採用皇室才能用的琉璃瓦,磚牆採用皇室才能用的玫瑰紅,足以說明古寺在當時統治者心目中的份量。而潭柘寺的房屋據說有999間,剛好是故宮房屋數量的十分之一,寓意不言自明。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自明代的明成祖皇帝曾親臨潭柘寺一遊始,從此令寺名大聞天下。至清代,潭柘寺的恩寵更為天下獨有,自康熙至光緒二百多年間的數朝皇帝,均親蒞敬香禮佛。方丈院東側是清代皇帝的行宮院,院中幽靜雅緻、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康熙曾親賜紫袈裟於寺內住持,開創並享受了佛界人士能受賜穿皇帝最尊貴的紫衣的尊榮。乾隆皇帝與潭柘寺的關係也很深,甚至將此寺闢為他的避暑之地,入夏即駐於中並料理日常國事。乾隆對此寺的賞賜和題匾題碑,也是寺中至今留存所見最多的。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潭柘寺的裡有亭臺樓閣,有長廊鬥榭,若不見釋迦佛像莊嚴和嫋嫋香菸縈繞,我們置身在深山美景之中,或許真會將這座古寺當成皇家宮殿或江南園林。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潭柘寺景色優美,春天的玉蘭、夏天的繁花、秋天的銀杏、冬天的雪景都是難得一見的美景,適合一年四季來此遊覽。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千年古剎潭柘寺,皇家寺院顯神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