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南宋与蒙古拉锯半个世纪的战争,有没有可能取得胜利?元军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而知而行的历史


蒙古得襄阳者才能灭南宋。

襄阳不失守南宋不会灭亡。元军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攻占了襄阳。公元1258年忽必烈的兄长蒙古帝国大汗率领大军进攻四川,结果一路攻城拔地在钓鱼台遇到了阻拦,不知道什么原因蒙哥突然暴毙。蒙古大汗的位置吸引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夺,最终经过五年的军事战争,忽必烈胜出就任蒙古大汗。公元1267年,忽必烈派出大军围困襄阳,虽然宋军几次想打破蒙古军队对襄阳的封锁都已失败告终。到公元1273年襄阳已经被围困六年,弹尽粮绝之下,又被蒙古将领威胁不投降就屠城,襄阳守将吕文焕迫不得已出城投降。

吕文焕投降蒙古人就被当作宝贝一样,因为吕文焕作为吕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吕氏作为南宋的大家族,家族子弟遍布南宋官场,熟知南宋的山河地理布防虚实,由此南宋加速了灭亡的脚步,公元1278年襄阳失守5年之后,宋军在崖山兵败,南宋就此灭亡。所以说只要襄阳不失,南宋不会灭亡。而元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南宋只要拖到100多年后,就可以等到蒙古军队腐化堕落,可以北伐驱除蒙元恢复中华。


陆弃


在蒙古草原民族于1279年完成对南宋王朝的征服时,其实它的征服过程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在南宋被攻破之前,大金帝国、花剌子摸帝国、西夏王国、俄罗斯、阿拉伯帝国等,都已经在此之前被蒙古草原民族踩在征服的铁蹄之下,南宋是它的征服道路上的最后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但是,南宋虽说是蒙古草原民族一块最后征服的土地,但在时间节点上和南宋交战的时间并不短,其前后一共打了接近半个世纪。

南宋王朝的臣民历来尊崇儒家,生性相对绵软,且王朝境内的南方汉民身材相对单薄,一向被包括蒙古、女真金人在内的其他民族看不起,但令他们作梦也想不到的是竟是一个最难征服的民族。

南宋的抗蒙战争整整的打了接近半个世纪,本来一个横扫欧亚大陆势不可挡的蒙古大军,在完成了那么多的征服之后,按说面对着最后剩下的一块空白之地不应该出现如此的曲折。

而造成这一切原因的是南宋王朝出现了几个优秀的军事家,这几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分别是孟珙、杜杲、余阶、王坚、李庭芝、文天祥和陆秀夫,是他们撑起了南宋王朝最后的大厦支柱。

这其中,在成吉思汗死后不久,蒙古便发动了侵宋战争,南宋的阳平关和襄阳两处战略要地一度被蒙古军攻克,但是南宋军队在孟珙的率领之下,很快就连破蒙古大军24寨,取得了江陵大捷,阻止了蒙古军队的南渡,一举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1239年,南宋大将杜杲在庐州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而此时孟珙率领的大军也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

1240年,孟珙又率领大军和蒙古的西路军大战并大败蒙古军队,取得大垭寨大捷,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大军全面受挫,开始撤退。

1251年,蒙古的蒙哥大汗率军攻宋,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孟珙和杜杲等人都不幸病逝。

但在蒙哥率领大军在攻打四川合州时,仍遇到了守城将领王坚的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蒙古军一直不能向前半步,蒙哥在指挥攻城时被宋军的石炮击中头部,当晚死在营中。

1260年到1268年是南宋朝廷相对太平的几年,而也是蒙古内部很不安定的几年。

在这段时间里,蒙古帝国的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同时原先的一个拥有统一性质的蒙古帝国出现了瓦解和分裂,一个统一号令的蒙古大帝国已经不复存在。

但不管怎样,蒙古草原民族的上升趋势还在持续之中,仍未投下它那征服的步伐,而且南宋小朝廷也并未利用这一大段有力的时刻加强军备建设,反而是仍未改变政治腐败的持续。

1268年,蒙古军队又开始猛攻襄阳,1271年忽必烈又开始增兵四川,尽管宋军大将李庭芝、张贵和张顺率军死战,并且也一度改变了战场的趋势。

但这是的南宋一部分将领架不住蒙古军队的攻势,他们被蒙古军队的攻势吓破了胆,叛变和投降开始不断出现。

1273年,樊城城被蒙古军队攻破,守将范天顺和牛富自杀殉国。襄阳城孤立无援,被攻克时迟早的事,守将吕文焕向元军投降。


1274年,忽必烈率军沿长江而下,一路上南宋将领都纷纷投降,南宋王朝的气数已尽、谢太后和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李庭芝、文天祥独力难支兵败被俘,坚强不降被元军杀害。

1279年,陆秀夫率军队与元军大战,惨遭败北,他不愿意被俘遭受屈辱,含着眼泪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

至此南宋政权最后覆灭!

在南宋抗蒙的战争中,虽然一度出现了像孟珙和杜杲这样的优秀军事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确实是起到了延缓了南宋朝廷败亡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延缓,最终却无力改变蒙古灭宋的最终结果。

而反观蒙古,此时它的国力和军力呈上升趋势,在这段时间之内,他们也发生了权力争夺和帝国的大分裂,但却从未对南宋朝廷停止攻势,一个奄奄一息的王朝面对这一个新生的、拥有朝气的强盛部族,最后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的规律所决定的!


东方评史


南宋在和蒙古近50年的拉锯战中,要打败蒙古,唯一的可能就是发明出真正的火炮来。

北宋被金国灭亡后,南宋丧失了西北的马场,骑兵更是悲惨兮兮。南宋的骑兵遇到蒙古骑兵,只能是兔子遇到狼。

自从刘整投降蒙古后,协助蒙古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完全可以和南宋抗衡。南宋唯一的水战优势也没了。

忽必烈还从西亚的旭烈兀那里借来了回回炮工匠,回回炮是配重式投石器,成为蒙古的攻城利器。襄阳城就是蒙古用回回炮打下来的,这是蒙古第一次在武器上超过了南宋。

此时的南宋只有发展军事科技,发明出真正的火炮来,才能打败蒙古军队。

北宋时期已经有火蒺藜等火药武器,但只是类似手雷,用手或投石器抛出炸伤敌人,还是用人力投射,距离有限。

南宋已经用竹筒发明突火枪,是管状火器。

其实早在南宋初年,陈规就发明了毛竹做到火药喷射器。

但是从竹筒到青铜炮管,南宋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也没有完成。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南宋有哪些问题导致没有发明青铜火炮?

南宋的意识形态问题,王安石的新学经过蔡京和秦桧的折腾,逐渐退出了主流。

而朱熹集大成的程朱理学逐渐占据南宋意识形态的主流。

程朱理学多空谈性理,存天理灭人欲,对真正经世济民的具体方法多忽视。

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儒生多认为武器那是工匠做的活,根本不屑一顾。

而火炮不是一般的工匠能随便做出来的,需要一帮最聪明的人认真研究才能发明出来。

但南宋最聪明的一群大脑都去研究性理了,火炮自然无人去认真研究了。

王安石变法时期,重视技术进步,出现了将来拯救南宋不被金国彻底灭亡的神臂弓。

但南宋并没有什么更高明的发明了。

南宋唯一一个可以成为王安石第二的是叶适。叶适反对理学空谈性理,自己讲功利,但他只做到江淮制置使,后来被南宋闲置十几年。

如果叶适能做到宰相的位置,来个叶适变法,南宋国运将大变。

可惜宋宁宗的智商堪忧,只能受奸相史弥远的摆布,南宋之亡已不可避免。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南宋在对蒙古的战争中,压根没有一丝取胜的可能。从1234年灭金后,窝阔台汗开始发起对南宋的战争,到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跨越时间看似半个世纪。

能撑这么久,不是南宋实力有多强,主要是蒙古内部出现状况。



第一阶段窝阔台时期对南宋发起七年战争。此阶段可以看作蒙古对南宋的试探性进攻,覆盖区域也很大,涵盖湖北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等地区,基本是以掠夺屠杀为主,攻下抢完就退,南宋复占美名为“收复”。由于窝阔台汗死去,蒙古军队退回北方。

第二阶段是蒙哥汗卷土重来,持续四年左右,主战场在四川。后蒙哥死于钓鱼城,忽必烈为与阿里不哥争汗位,暂与南宋签订和议。

第三阶段是忽必烈统一内部,1268~1279年发起的灭南宋战役,约十二年,打襄樊就打了五年。攻下襄樊后,蒙古军队顺汉江入长江,沿江直入南宋统治中心,相继攻取建康(南京)临安(杭州),至此南宋大势已去。

由此,算得上战争时期二十余年,和灭金、灭西夏用时相差不大。



纵观两宋,或屈于契丹,或辱于金国,甚至对西北的小国西夏也是无可奈何。这样的实力,能倚仗什么来和蒙古铁骑相对抗呢?更不要说取得胜利,简直就是自我陶醉的幻想。

冷兵器时代,一争雄长的最大资本就是军力,我们来看看宋朝的军力如何。



宋朝兵制。枢密院负责调兵,三衙负责统兵,具体带兵还有指定的率臣,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军权如此分散,主要是出于控制强臣拥兵造反的可能。但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弊端,军队指挥效率低下,将领带兵阻碍重重,而且因为频繁调动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难以有效的凝聚。

宋兵战力。宋时实行募兵制,当兵是职业,为了稳定社会,将大批流民、饥民也招募入伍。而且当兵是终身制,脸上要刺字以防逃兵。还记得林冲下放军马草场时的老兵吗?就是对此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宋朝军队构成是较为复杂的,单兵素质良莠不齐,数量多而战力不强,形成“冗兵”。



宋兵兵种。主要分禁军、厢军,数量各占一半。禁军是精锐,老弱病残条件不好的,充入厢军。由于失去了北方和西北的草场,缺乏马匹的畜养,以步兵为主,与蒙古甚至金国的高机动骑兵相比,都处于下风。

有人说宋朝经济发达,钱多,然并卵。外面每年要应付北方强邻的勒索,从宋建立起,岁贡、岁币就没断过。内部呢?除了供养大批的冗兵,政权机构还存在大批“冗员”,钱再多,年底也剩不下多少。

还有很关键的一条,宋朝文风虽盛,武风却甚是糜弱,这个宋执行的“重文轻武”政策不无关系。那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道出了宋人当时的精神状态,醉生梦死,上行下效的结果啊!统治阶层的屈辱绥靖,形成了全国得过且过的民风。



蒙古军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蒙古整个就是一架全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他们将所有资源都配置到了战争中。彪悍的铁骑、高昂的士气、以及不断创新的战法和攻城机械,都是他们用以致胜的关键。


史海寻踪


宋朝前期挖的坑太大:

1,“烛光斧影”“兄逝弟承”,引发了皇室内部不睦。

2,宋朝开国第一次科举考试就玩地域黑。由于上榜者全是南方仕子,引发了司马光老夫子为首的北方朝臣不满。宋帝贬谪了阅卷考官,改由司马光老夫子为首的北方朝臣重新阅卷。于是上榜者全部换成了北方仕子。自此南北分歧生成。

宋朝高官以北方人为主,将士主要为北方人。宋朝后来为了平衡地方势力,又启用蔡京等南方人,因而加剧了朝堂内斗。

北宋灭亡后,南宋从上至下主要将帅丶官宦皆为北方人。这一方面是宋朝不信任南方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南宋内部貌合神离。南方人不太情愿为南宋舍生忘死。因而南宋无法以倾国之力抗击蒙元。

元宋拉锯战,之所以打了半个世纪:

1,南方地形复杂,草原骑兵展不开。

南方土地潮湿,水网密布,即便两军直接对垒,骑兵也难以产生冲击力,没有冲击力的骑兵,战力报歉。

骑兵的优势有二个:冲击力丶机动力。骑兵的缺点是抗打击力差,一旦与步兵混战,冲击力一减小,骑兵就只有挨宰的份。

2,南方山水险恶,天然屏障极多。元军后援补给困难。

南方毒虫、毒草多,气候湿热。元军容易发瘟生病。即便南方草木茂盛,也多有毒植物,战马一旦误食,就会死亡。

3,南方以山地为主,水网发达。蒙元骑兵无用。蒙元攻打南方是以北方汉人军人为主力,北方人也不适应南方气候、地形,所以进展很慢!

综上所述,南宋内部不齐心协力,蒙元军队不适应南方战场。这才导致了南宋无法战胜蒙元而保住国家,而蒙元也无法迅速灭掉南宋。

元军之所以最终获胜是因为:

1,南宋内部纷乱。

2,元将张弘范的战略设计和战术应用,十分正确。

张弘范弃骑兵而用水军,放弃攻击其他地区,顺长江而下,直扑杭州。这样使得其他地区的宋军,无法大规模增援南宋朝廷,因为地形复杂,宋军调度也很困难。

南宋被灭,南方势力纷纷自保,不愿抗元。南宋遗老遗少,纷纷拥立幼帝,实际上内斗更严重了。所以张弘范才得以最终彻底扑灭了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

元朝灭了南宋,本已大功告成,然而蒙元统治者却将南方人当奴民对待。蒙元将南方除城镇以外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别赏赐给了几万户蒙元领主,在南方实施农奴制。因而激化了矛盾,短短几十年,南方人就成功推翻了蒙元统治,元朝灭亡。


鬼影147951010


宋军取胜的可能性为零。

一来蒙古这时候已经是超级大国,连年征战,几次西征都打到欧洲了,战斗力爆表,另一方面宋军一开始虽然在武器装备上略胜蒙古军,但是之后蒙古有了回回炮,宋军依托的城池就不好守住了。

二来宋军缺少战马,这是最致命的,无论北宋南宋,都不能实现以骑制骑的战略目标,只能靠两条腿。

第三宋军基本只能以防守为主,依靠汉中蜀地的地理优势,东边靠着淮河长江,中间是襄阳这样的战略要地,而且我们从后来人的角度观看,江南政权北伐成功基本是不可能的,除了朱元璋那次。而北方只要攻下蜀地或者襄阳,江南基本就算完了。

第四江南的马不行,要驰骋中原,没有优良的骑兵是不可能打胜仗的,这里说的是和蒙古军作战。蒙古军的骑兵会打仗,宋军依靠步兵和骑兵打那肯定不行。

至于其他的政治等方面,南宋已经腐败不堪了,而蒙古军势头正盛,都以打仗为荣,胜败就不用说了。




庭下灵


宋蒙之战拉锯如此之久,中间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况,但最终还是蒙古取得了胜利。南宋不能说没有机会,却都没有把握住,但是,南宋就算把握住了机会,最终结局也是一定会败的,总之,南宋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非常害怕自己也重蹈覆辙,所以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但当时宋朝刚经历过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期,宋军此时的战斗力还非常强,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身经百战,后来的宋辽之战和宋夏之战中,宋朝经常能掌握战场的主动,宋开国之初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但由于统治的持续,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出现,日益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战斗力逐渐下降,终于北宋灭亡。到了南宋时期,情况也是日益严重,最终面临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

一强一弱,特别是弱势一方还日益腐败,最终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前期针对蒙古的防御作战中,宋军战绩也还不错,胜多负少,查阅资料之后发现,四川之战前,蒙古进攻9次,宋军8胜1负,比之前所有战争的胜率都要高,可惜的是,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自四川之后,形势便一落千丈。但南宋经济实力强大,人口数量众多,蒙古想一举灭亡南宋不是容易的事情。之后便开始了拉锯战,直到襄樊之战,长达6年的围城战,终于打开了南宋的大门。

但打开胜利之门的并非是蒙古人,而是汉人,是受南宋朝廷压迫而被逼无奈投降蒙古的汉人。整个宋蒙之战,南宋没有一个名将死于蒙古之手,全部都是被自己人迫害致死。朝中有贾似道专政,任人唯亲、陷害忠良,凡是不与他一路的人全部都要进行迫害,襄樊之战历时6年,朝廷却连一次援兵都不发,或者可以说皇帝连襄樊之战这件事恐怕都不知道,贾似道直接拦下了所有告急信。他只想着自己升官发财、大权在握,根本不考虑前线的战况。直到后来他想救亡图存时实行了军政改革,但那时南宋已经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经济状况江河之下,朝廷没有银子来发足额的军饷,而大大小小的官员又都在贪污着军饷,这样的朝廷怎么能不败?

襄阳的刘整,眼看着一个个的名将死于朝廷之手,他明白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他是对南宋彻底死心了,转头投向了蒙古阵营,他麾下的精锐水军成为了蒙古攻破襄阳的关键,蒙古也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水军。史天泽、张弘范,都是汉人,却都效力于蒙古阵营,宋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敌国,他们没有什么民族概念。最终南宋灭亡在这些汉人手上,或者说灭亡在自己手上。如果南宋自己不作死,蒙古内部之间的争斗也是很厉害的,尤其是蒙古已经占领了北方,随着不断的汉化与内部争斗,蒙古实力肯定会不断下降,那时南宋绝对可以多坚持几十年。只是可惜没有如果。

自古以来,汉人从来没有被异族打败过,能打败汉人的只有汉人,蒙古如果不重用汉人,不可能打败南宋,满清也是,如果没有汉人,单凭满族的力量也不可能成功。日本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扶持汪精卫、培植汉奸势力,可惜功亏一篑。

所以,南宋如果自己不作死,不犯那么多错误,是可以多坚持几十年的。但却不可能最终打败蒙古,因为蒙古已经拥有了全世界,而且铁了心一定要灭亡南宋。想打败蒙古,除非他自身内部腐化分裂,后来的朱元璋能成功也是因为蒙古已经衰弱分裂了。


红尘入世亦不闲


先说结论。如果蒙古铁定要灭南宋的话,南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元军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就是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大,南宋能够坚持近百年,已经是实数不易。南宋后来称臣纳贡都不可以,应该是铁了心灭宋,南宋应该感慨,我想活下去就这么难吗。



宋蒙战争就是死棋,死局,蒙古是铁了心肯定要灭宋的,蒙古根本不愿意和南宋”和平”相处,也不愿意按宋辽,和宋金关系,所以南宋说除了抵挡到底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到宋蒙战争持续五十多年。蒙古武力之强,野战能力之高,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与大辽和大金有些着本质不同,而且后期蒙古建立起来了强大水师,两淮与长剑已经不是天险,南宋所辖之地,是当时华夏最富庶之地,同样也是文化巅峰阶段。军事科技是十分发达,火器已经装备军队,人心士气也具备,十分自信,南宋也当时也没有内耗。基本上可以一致对外,比崇祯时期强百倍,十分自信的,也确实是自信的。而被蒙古占领 北方地区。士绅阶层和和精英士子在心理上还时候向着南宋的。也就是说虽然南宋面对是当时世界上,最最强大的蒙古蒙古军团,南宋的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南宋即丢失蜀口和川西之后仍然坚持抵抗,但南宋军事力量毕竟太弱,以一隅之力抵抗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蒙古灭宋已是大势所趋。南宋也算虽败犹荣。

再就是蒙古作为新兴政权,有着巨大的新兴力量,而南宋实际上已经十分衰败、蒙古的综合实力远远大于辽金,而南宋还不如北宋。南宋的军制依旧是以文制武,防止武将造反还是放在首位,南宋没有一个完善的军事体制,长期的以文制武导致无法发挥最大优势、文人掌军问题积重难返,能苦苦支撑五十余年,已经是很难不错了。而长期的战事,使得南宋经济疲敝,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两宋不限制土地兼并)浩繁巨大的军费开支,压的南宋喘不过气来,南宋根本没有机会“整顿经济”南宋末期税入日益减少,宋朝的养兵费用和蒙古不一样,不能以劫掠为主,军费开支居历代之最。

南宋也和蒙古三次和谈,大致可以分为三次,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7年-1279年。和谈、割地、称臣、纳贡,可以说南宋除了彻底投降之外,啥都做了。但蒙元说翻脸就翻脸,因为压根但就没有想留下南宋,1127年灭西夏。迂回攻宋。南宋想不亡国都难。从各个方面来说,南宋根本不存在抵抗蒙古的本钱。没有胜利的可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蒙古是骑兵部队,擅长草原和平地作战,南宋地处南部山区,地势崎岖,又有水路天然隔断,蒙古骑兵很难进攻,且南宋的城市防御体系非常完美,攻不可摧,战略部署规章有序,致使蒙古骑兵打了五十多年才攻下南宋,成为其世界侵略计划中最强劲的对手。


那么南宋为什么会输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文轻武,士大夫掌控了朝廷大部分的话语权,南宋将领和士兵又很多北方汉人投奔,这让文人和将士们的矛盾激烈,蒙古能够打下南宋,主要还是因为宋朝投降的将领,南宋的将领功多奖少,还经常受到猜疑和指责,积极性全无,我在外面冒死抵抗,你们躲在家中指指点点,有事还想要了我的命,这谁接受的了,四川将领刘整的投降就让南宋失去下西南天险的防御,带领水军攻破南宋防御,蒙古人长驱直入,南宋最终走向灭亡。


吞天历史


国家武力低下,私心重,不是民众没有能力,而是被没能力的人领导,无论是从工业,农业,蒙古人远没有宋朝发达,宋朝的经济世界第一,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没有好领导人,一切免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