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康熙撤藩,逼反吳三桂實在太愚蠢

康熙帝消滅吳三桂等人的勢力,即所謂平定三藩之亂,共進行了八年殘酷的內戰,戰區波及長江以南、中南、西南、西北近半個中國。按照傳統了觀念,隨著吳三桂權勢的惡性膨脹,到了康熙年間,已經發展成為割據分裂勢力,康熙消滅吳三桂的戰爭就是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了,也就是正義的。這種看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上書要求自己歸老遼東。這觸動了吳三桂,也請求撤藩,以試探清朝皇帝的態度。當時主張穩妥行事的大臣多反對撤藩,但康熙輕率地決定撤藩。令吳三桂歸老遼寧,這嚴重地觸犯了吳三桂及其下屬的即得利益,結果發生了持續八年的戰爭。
  不論是正規的歷史書,還是小說、電視劇都眾口一致在這個問題上為康熙唱頌歌,所以,不得不對此加以辨明。首先要說明吳三桂勢力不是分裂割據力量,並沒有破壞中國的統一。
  需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本文雖然對康熙所主持的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予以否定,但絕沒有給吳三桂這個反覆無常的無恥小人翻案的任何想法。
  

康熙撤藩,逼反吳三桂實在太愚蠢


一,吳三桂的權力是清皇朝給的
  當時在吳三桂控制下的雲南貴州地區是稍有些自治的味道,但是,距一國兩制還差的很遠。而且,這一點點自治權力是清政府給的,清政府也可以通過正常的合理步驟收回這些權力。
  在順治十六年,清朝軍事力量打敗了南明永曆帝,佔領了昆明,清政府即命令吳三桂鎮守,並給予吳三桂以全權管理雲南,其權力包括該省官員的任命及升遷、各項制度的改革、行政管理、司法、賦稅管理及兵民錢糧各項事務管理等權。皇帝還命令管理軍事事務的兵部及管理官員任免的吏部衙門不要干預和妨礙吳三桂行使權力。不過,在命令中還說等數年後,雲南安定了,仍舊由這兩個部的官員管理《清世祖實錄.129》。吳三桂沒有辜負清政府的信用,很快就將雲南的反清軍事力量全部消滅了。
  在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吳三桂進兵緬甸,逼迫其交出永曆帝,並處死永曆帝后,清政府按雲南為例,讓他兼管尚未完全平定的貴州(清聖祖實錄.7),在給雲南貴州的總督巡撫的任命書中加上聽平西王吳三桂節制的話(《清聖祖實錄.8》)。當然這不是說吳三桂可以在雲南和貴州任所欲為,只是說吳三桂直接對皇帝負責,管理雲南和貴州。吳三桂又在幾年中,將貴州平定。


  由此可以肯定地說,吳三桂並不是自己攫取權力進行割據,管理兩省的權力是由清朝中央政府授予他的,這是符合滿清政府的利益。之所以將這樣的權力授予吳三桂,首要的原因是滿清政府的基本兵力,即滿州八旗的兵力不足。
  在清兵入關時,總兵力約十四萬。這個兵力中還包括有漢軍八旗,即由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領的投降的明朝軍隊,以及由東北地區招募的漢族人所組建的漢軍,還有蒙古八旗的兵力。在佔領北京之後,不得不將滿八旗中的大部分部署在北京附近及重要的戰略要地,如西安、荊州、南京等。為了控制幅員如此遼闊的中國,幾萬兵力是無論如何也不夠用的,於是不得不將一些地區交給他們所能信任的漢人去管理。吳三桂鎮守雲南貴州,尚可喜守廣東,耿精忠守福建。其中尤以吳三桂鎮守和管理雲貴最為重要,因為張獻忠的餘部及永曆帝的勢力都集中在這個地區,在這兩個省的少數民族的土司中也有支持晚明朝政權的。派強有力的人駐節這兩個省,給以他足夠的軍政權力,讓他在較短的時間內平定這兩個省是一個完全合理的決定。吳三桂在管理雲南貴州後,迅速地平定了這兩個省,也可以作為這個決定正確性的證明。
  
二,清皇朝從來沒有失去過對雲南貴州的控制

  在康熙決定撤藩,激起吳三桂起兵之前,清政府從來也沒有失去過對雲南貴州的控制。在康熙六年五月,吳三桂五十六歲時,他向清政府上疏,說自己眼睛有病,精力下降,請求解除他管理雲南貴州兩省事務的責任,清政府立即批准。這樣就取消了吳三桂對雲南貴州兩省的行政管理權。
  在以後,清政府和康熙皇帝充分運用中央政府的權威,對這兩省的官員進行調換,任用和吳三桂沒有瓜葛的人在雲南貴州任職。
  例如,在康熙七年,大臣們推薦林天擎為雲南巡撫,康熙認為林天擎和吳三桂的關係密切,就另行選人任命。原來清政府任命的雲貴總督卞三元是聽吳三桂的話的,在康熙七年十二月任命漢軍正蘭旗人甘文琨為雲貴總督,是不聽吳三桂話的。總督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員,是有權管轄軍權的。在吳三桂起兵前,甘文琨為辦母親的喪事請假,他假滿回來後,正值吳三桂起兵,他千方百計的反抗,最後,被迫自殺。這樣不聽話的總督連續當了五年,直到吳三桂造反,吳三桂根本就沒有辦法換一個聽話的,可見,在雲南貴州,藩王有點自治權,但也不太大。
  這兩個省的巡撫(省長)也都換成了和吳三桂無關的人。雲南巡撫朱國治是漢軍正黃旗人,是由江蘇調去的,和吳三桂有矛盾,在吳起兵時被殺;貴州巡撫曹吉申,則是由中央調去的,不過他在吳三桂起兵時投降了。事實上,在吳三桂起兵時,雲南貴州的官員有投降的,但也有寧死不屈的。

  也許又有人會提出問題:雖然中央政府收回了行政管理權,但是,吳三桂還是有兵權的,他控制著相當龐大的精銳部隊,有可能以此來造成割據的局面,危害國家的統一。
  事實上,當時吳三桂可以直接控制的兵力並不多。在吳三桂背叛明朝投向清朝,打李自成時,他的兵力號稱五萬;在以後的戰爭中,部隊會減員,同時又會招降納叛,順治十七年清政府下令讓他駐紮管理雲南時,他的部隊有“官甲一萬名,綠旗兵及投誠兵六萬名”(清世祖實錄.136),合計七萬左右。
  其中所謂官甲指的是直接屬於吳三桂這個平西王的部隊,被稱為“藩下”或“藩丁”,其建制和八旗有相似之處。在藩下,設有都統,下面有佐領,吳三桂藩下有五十三佐領,每佐領約二百官甲。滿清八旗中的兵丁和皇帝或旗主之間有一種類似於農奴和農奴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吳三桂學看他的主子,也和他的甲兵間有類似的關係。吳三桂到哪裡,這些部隊就跟到哪裡,有點像是私人武裝。清政府確是難以直接擺佈藩下兵力。
  清政府對吳三桂所控制的綠旗兵肯定有權力去擺佈。在順治十七年,清政府財政困難,要求吳三桂裁軍。吳三桂執行了清政府的命令。綠營兵力由原來的六萬減為二萬四。在康熙四年,雲南貴州基本平定,吳三桂主動向清政府提出裁軍,得到批准。又裁去五千四百名官兵。同時,吳三桂因戰爭結束,也將大將軍印信上交。

  這當然不能證明吳三桂真心想裁軍和交印。但是,卻可以說,清政府對雲南貴州地區的兵力總量還是可以控制的,吳三桂也真心希望能和清中央政府保持和諧的關係,讓清政府感覺到他是忠心的。
  這些兵力並不算很大,在康熙初年,全國計有兵員五十多萬,駐在雲南貴州的兵力合起來不足總兵力的十分之一,這對於一個邊疆省份,不能算是過多。除了順治十七年提出裁軍外,清政府再也沒有主動提出過要吳三桂減少其兵力,康熙四年裁軍是吳三桂主動提出來的。這隻能意味著,在滿清中央政府的觀念中,吳三桂麾下的和駐在雲南貴州的兵力並沒有過多。
  清政府也有控制軍餉數額的權力。在當時,雲南貴州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低,是較窮的省份,尤其貴州更困難些。這兩省的駐兵的軍餉中相當一部分是要由其它省份提供。
  在康熙六年,一位叫王熙的官員提出雲南貴州的俸祿和軍餉需三百萬,本地的賦稅只佔其十分之一,長期由其它省分提供,難以持久,請求裁減。清政府命令吳三桂和當地總督等商議,結果節省了百餘萬(見《清史稿》250王熙傳)。由此可見,如果清政府要求吳三桂減少軍餉,吳三桂就能服從。
  

康熙撤藩,逼反吳三桂實在太愚蠢


三,吳三桂的野心只是在清政府卵翼下尋求利益
  在投降滿清之後,吳三桂就被封為平西王,他對此感激涕零,一心為其賣命,成為鎮壓李自成、張獻忠以及晚明抗清力量的急先鋒。其他一些降將大體也相似,在投降後得到高官厚祿,接著就竭力為新主子效勞,可以說,清朝的天下有一半是吳三桂和其他的降將打下來的,吳三桂功勞最大。
  在佔領中國的戰爭初期,是滿州兵馬和漢族投降的部隊聯合作戰,其主要作戰區域是華北及長江下游。此後,孔有德徵湖南,耿仲明、尚可喜徵廣東,吳三桂徵四川,洪承疇指揮兵力(包括吳三桂)進攻貴州雲南,則是漢族降將獨自專征,或是以漢族軍力為主的征討,其作戰區域主要是中南及西南地區。這是因為滿蒙八旗的兵力已經不足以在這樣廣大的區域中進行征討。
  漢族降將們為清朝統一中國立了大功,吳三桂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他在進攻陝西湖北打李自成時,經常親冒箭林彈雨衝鋒陷陣,以至清攝政王多爾袞都特別囑咐他只發命令即可,不必衝鋒陷陣(見清世祖實錄四十三,12頁)。由此可以推想吳三桂奮不顧身賣命的勁頭。


  清軍佔領雲南後,永曆帝逃往緬甸,吳三桂請求進兵緬甸,清中央政府的回答是如果不是很有利,不必勉強,(參見劉健《庭聞錄.卷三》)。而吳三桂不但以大軍壓境,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而且還處死永曆帝。還用很短几年時間,鎮壓了少數民族的反抗,使雲南徹底地平定下來。可見,他是死心塌地地將自己和滿清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他的所有徵剿軍事行動,都是得到清中央政府的批准的。後來,清政府將吳三桂定為叛逆,一個勁地向他撥髒水,但也沒有什麼人說過吳三桂哪一個軍事行動不是按清政府的命令進行的,或沒得到清政府批准。
  吳三桂對清政府不可能是無限忠誠的,他只是將自己和滿清的利益徹底地捆綁在一起而已。但是,任何一個最忠實於滿清的將軍在主動請戰、進入緬甸、俘虜及處死永曆帝這件事上所能作到的,也不可能比吳三桂的所作所為更能令清朝皇帝滿意。不能要求吳三桂“毫不利己,專門利於滿清”。
  在康熙元年,吳三桂處死南明永曆帝,證明他沒給自己留任何後路,是要死心踏地給滿清統治者當奴才,別無解釋。江南地區人士本來是反對滿清統治鬥爭最積極的,但是,吳三桂起兵後,根本得不到這個地區的廣大漢族人士的支持,除了他以前引清兵入關的背叛歷史外,他俘虜和處死永曆帝這樣絕決的行為也應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我們可以說,從已知的歷史記載中,在康熙激變吳三桂之前,吳三桂的行為可以證明,他所最關心的如何得到皇帝的信任,作為一個降將,這就是忠的表現。
  吳三桂有沒有攫取更大的利益的異志呢?從吳三桂起兵後的表現看,他目光如鼠,並沒有遠大的志向。開始時他的兵力是很盛的,但是在佔領了湖南之後,就不再向前進了。既不北上取北京,衝擊滿清統治的中心,也不沿江而下取南京,截斷北京的糧食供應,而只是守在湖南。在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以湖南為根據地而佔領全國當皇帝的先例,可見,其志向不過是保持他在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地區的既得利益,當個王爺也就心滿意足了。
  他雖然後來自稱皇帝,但這也不能證明他本是蓄意稱帝才起兵的。他起兵的前兩年,接連打勝仗,並沒有自稱皇帝,而是在起兵造反五年多後,已經開始不斷打敗仗,原來起兵響應自己的一些力量,如陝西的王撫臣、福建的耿精忠已經投入清朝一邊,自己又得了重病,眼看也沒多長時間可活了,才登基過當皇帝的癮的。這事發生在他六十七歲時,即康熙十七年三月,過了五個月後,吳三桂就病死了。據此,不能說他是預謀想當皇帝才造反的。
  總之,吳三桂的野心只不過是想在清政府卵翼下保持其即得利益而已。這些即得利益是清政府給的,而且清政府也沒有失去控制權。所以,吳三桂根本就不是什麼割據勢力,因而也就沒有危害中國的統一。既然如此,激起這樣的戰爭就只能是給老百姓增加苦難,是不義的。不要被電視劇所騙。

  還有些相關的問題,例如,清政府及歷史學家們對吳三桂有大量的指責,都是真的罪孽嗎?還有,康熙帝為什麼要激起這場戰爭?且待下次再接著講。
  再說一遍,本文只談康熙的錯誤,絕無為吳三桂這條無恥走狗翻案的意思。

康熙撤藩,逼反吳三桂實在太愚蠢


  吳三桂在雲南貴州雖然有點自治權,但並不大,這權力不但是清政府給的,而且完全可控制的,所以吳三桂並不是分裂割據勢力,在撤藩前他只不過是想在清朝的卵翼下尋求利益。


  本文主要說明這場內戰是有可能避免的。這場殘酷的戰爭延續了八年之久,波及的省分有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陝西等十一省,但實際上卻是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說,不經過這樣殘酷的戰爭,照樣也可以削平吳三桂等三個藩王的勢力,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在處理吳三桂的問題上,有多種方案可供康熙選擇:一是信守諾言,保持這幾個藩王的權力的利益;二是學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和平解決;三是不急於撤藩,拖下去以漸變方式解決;四是以戰爭的方式一次性解決。
  其中第一條是康熙所不願實行的,不論當初其祖上信誓旦旦的作出許諾,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了盟約,他都會賴個一乾二淨的。至於第二種方案,可以設想,但也未必能行得通。比較可行的是第三種辦法。施行這三種辦法都是有可能避免戰爭。但是,康熙帝採取了第四種辦法,即最不合理的,損失最慘重,危險性最大的一種。
  即使以戰爭方式解決,也可以各個擊破,也就是三位藩王不要一次性解決,而先處理那些軍事力量較小,號召力較差的,如耿精忠,或內部矛盾很大的,如尚可喜等,先嚴密控制廣東、廣西、福建。以好言溫語讓吳三桂覺得他這個親王比另外兩位藩王高的多,事實上是分化孤立了他們,大大減少了對吳三桂的支持力量。

  最合理的是即拖下去,一點點地處理,就有可能和平解決。
  上文已經講過:吳三桂所幹的那些壞事根本就構成不了必須立即撤藩,乃至發生一場戰爭的理由。如果清政府不在觸犯其即得利益方面走得太遠,很難設想吳三桂會主動挑起戰爭。這樣,就有了拖下去的條件和基礎。
  吳三桂起兵時六十二歲,已經是老人了,起兵後六年就死了。如果拖個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經極為衰老,也就造不動反了。
  在吳三桂決心起兵反清後,下令三軍到昆明郊外校場閱兵,他在校場上飛身上馬疾馳,連發三箭,箭箭中目標,然後他還演練各種兵器,搏戰進擊運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減當年。這當然會極大地激勵部下隨他起兵的信心。設想如果他再老一些,玩不動這些把戲,不但激勵不了部下,也很難說他自己還會有信心。
  如果他先病死了,叛亂的事當然不會絕對沒有,但卻不可能有這樣大規模的戰爭了。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吳三桂起兵時,有許多雲南貴州以外的地方軍事長官響應,他本人的號召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沒有了他,那些人會不會響應叛亂,就很難說了。

  二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是滿清皇帝的額附,是順治帝的妹夫,他是忠於清朝的。當康熙帝決定撤藩,吳三桂決意造反,要秘密把吳應熊從北京接回雲南,他不願回去,結果只把他的兒子,也就是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秘密接走。若吳應熊延襲了平西親王爵位,是會聽清朝皇帝的話的,這場戰爭也就打不起來了。即使吳三桂的有些部下要打,其規模也會小很多。
  三是吳三桂統軍打仗能力在當時確是第一流的。在他造反後,勢如破竹,一氣佔領了大片土, 六十七歲時病死於湖南衡州,孫吳世璠繼位,此後,吳軍兵敗如山倒,三年後,康熙二十年,清軍入昆明,戰爭結束。沒有了吳三桂,即使有造反的,也較容易壓下去。
  也許有讀者會提出疑問,吳三桂和他的忠誠部下,都是一些降清的原明朝將軍或農民軍叛逆,多是些沒有廉恥的悍將,即使清皇朝想拖,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誰也不能說他們不會搞叛亂。吳三桂及其嫡系親信這種貨色,說他們是人,還不如說他更像條狗,有時能為人效勞,有時則表現如一條瘋狗,會咬自己原來的主人。吳三桂這隻狗咬了原來的主人明皇朝,又咬了差一點成為他的主人的李自成,最後咬了自己的新主人清王朝。
  其實,正是因為吳三桂及其嫡系親信只不過是些沒有政治頭腦、沒有長遠目標的驕兵悍將,給他們些適當的甜頭,他們就可能會滿意。在很長時間中,他們除了對滿清政府繼續效忠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繼續保有即得利益。如果當時康熙帝不急忙撤藩,即在實質上逐步限制清初封給吳三桂等人的權力,但卻大體維持其既得經濟利益,實在是看不出吳三桂及其部下一定會造反。

  吳三桂及其部下並不是不可控制的瘋狗,在很長的時間中,他的表現只是一條極有用的、忠順的走狗而已。只是康熙帝過分地觸犯了他的利益,他才表現出瘋狗的那一面。
  康熙處理吳三桂問題時,使清皇朝處在極大的危險之中。  
  如果吳三桂能夠為廣大老百姓創造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或至少向老百姓許諾可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也許一些老百姓可能支持他,但是,他只迷信武力,沒有設法將他們的起兵和漢族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某種結合,那怕只是表面上的;吳三桂及其謀士們也沒有設法使他們的起兵名正言順,設法取得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持,例如扶持或假裝扶持明朝姓朱的皇室為主子。這樣,吳三桂就明擺出一付只是因為撤藩侵犯了他的即得利益起兵的,是一場赤裸裸的爭權奪利的戰爭,是得不到較多的支持的。
  而且,吳三桂在戰略上犯了大錯,在佔領湖南後就沒有進兵長江下游,或急速北征。幸好,吳三桂及他的親信中,沒有一個可稱得上是目光長遠的政治家,否則,這場戰爭的結果會是什麼樣,誰也無法預料。
  總之,康熙處理吳三桂時,在策略上犯了極大的錯誤,他最後成功,戰爭沒有對清皇朝有更大的威脅,實是他幸運。

  由此可見,和吳三桂間的戰爭,不但可以避免,而且從清政府的利益而言是應盡力避免的。
  拖下去,就年齡而言,優勢盡在康熙這一邊。但是,也正是康熙太年輕,把非常危險的事看得太輕了,冒然撤藩挑起戰爭。如果是康熙在親政二十年後處理這類事,必是另一種策略,拖下去的可能性極大。
  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卻打了八年,橫屍遍野,血流成河,有何正義可言?

和鰲拜等相比,在處理吳三桂問題上,康熙要蠢得多
  為研討這個問題,先簡要說一下吳三桂的簡歷。吳三桂一生大體上可分為:為明朝軍官,降清為清軍官以及叛清三段。降清後至叛變前又可分為兩段:順治年間為滿期清賣命打仗,及康熙年間相對和平時期。在處理吳三桂問題上,比較鰲拜等(當然實際上索尼等輔政四大臣,只是為省事才只舉一人名。)和康熙,主要應看康熙初年到吳三桂叛變前這一段時間,環境相差不大,且先後掌權。
  降清之前的吳三桂的事就不詳說了,大體上是萬曆四十年生於遼寧西部的綏中,十六歲開始至三十二歲,曾任副將、總兵、提督等職和清軍作戰,守寧遠(今之興城)山海關等地,以勇敢聞名。


  三十三歲降清。明崇楨十七年,李自成佔領北京。吳三桂迎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隨即追擊李自成到陝西,佔領西安,再追擊到湖北,李自成死,班師回東北。三十七歲,鎮守陝西漢中,參與鎮壓反清軍事力量,屢立戰功。四十一歲,受命進兵四川,擊敗南明軍隊,平定四川,仍鎮守漢中。
  四十七歲,順治十六年,任平西大將軍,徵貴州,再由貴州進攻雲南。擊敗反清主力李定國,南明永曆帝逃往緬甸。被任命鎮守雲南,清政府授予吳三桂以全權,包括該省官員的任命及升遷、各項制度的改革、行政管理、司法、賦稅管理及兵民錢糧各項事務管理等權。皇帝還命令管理軍事事務的兵部及管理官員任免的吏部衙門不要干預和妨礙吳三桂行使權力。吳三桂沒有辜負清政府的信用,很快就將雲南的反清軍事力量消滅了。
  五十歲,進軍緬甸,緬甸被迫交出永曆帝,縊殺永曆帝。封為平西親王。打完大仗後吳三桂上繳了大將軍印信。至此降清後以拼命打仗為特點的階段結束。
  從以上可以看出,吳三桂投降滿清起,直到順治十八年前後,吳三桂表現的對滿清十分忠誠,捨生忘死的為滿期清打天下。吳三桂降清後立即被封王,在請兵入緬擒殺永曆帝后,又被晉封為親王,這是清朝唯一因為功勞而封的漢族親王。清朝政府因吳三桂有功而給以足夠的報償,吳三桂則是因這些高官厚爵而為清朝皇帝忠心地賣命,這種關係在古代社會正是一種最正常的皇帝和武將間的關係。多爾袞、順治、及鰲拜等輔政大臣初期,這種關係一直在保持著。

  此後,雖然進入相對和平的環境,但云貴地區仍有反清勢力。康熙元年,吳三桂受命兼管貴州。清政府規定雲南貴州的總督巡撫的聽從吳三桂的節制。吳三桂很快就消滅了雲南貴州的反清力量。
  在這以後,西南地區和平了,吳三桂的利用價值小了。於是,清政府開始逐漸削減其權勢。鰲拜等輔政大臣確是這樣做的。
  五十四歲,康熙四年,據吳三桂奏請,裁減了雲南貴州兵力。
  五十六歲,康熙六年,按吳三桂奏請,去掉了吳三桂對雲南貴州兩省的行政管理權,地方總督和巡撫不必聽命於吳三桂,地方官員任命、行政管理、司法、賦稅管理等權也都不屬於吳三桂。還裁減了雲南貴州的俸祿和軍餉經費約三分之一(這不是吳三桂奏請)。接著任命了不聽吳三桂招呼的人為雲貴總督。
  這實際上已經取消了吳三桂在雲貴的自治權。康熙是在六年七月親政的,吳三桂的請求是在康熙六年五月提出的,管事的仍是鰲拜一夥。批准吳三桂放棄權力的應是鰲拜等,而不是康熙。康熙帝剷除鰲拜是康熙八年五月的事,是近兩年後的事。為什麼吳三桂自己要提出削減其權力,一方面,清政府也可通過某種渠道(例如通過吳三桂在北京當額駙的兒子吳應熊)給吳三桂以信息,讓他自己提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吳三桂可能明白如何處理君臣關係。在中國古代,功臣和皇帝之間相互猜疑是個很正常的現象。滿清王朝給他的權力也是很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對他會產生不信任,他對中央政府有疑慮,都是很正常的。為了減少政府對他的不信任,主動要求適當地削減自己的權力,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根據歷史記載,直到撤藩之前,吳三桂的表現對於滿清政府來說,應該算作是模範生。

  康熙八年,扳倒了鰲拜,其後的大政為康熙本人所定。可惜在此之後,再也沒有看見有以漸進的方式削減吳三桂所掌權力的具體措施。只有突然下令撤藩,激怒吳三桂及其部下,實際上就是挑起了戰爭。不僅引發了八年殘酷的戰爭,而且對於清政府的統治也是很危險的。
  撤藩令最大的敗筆在於嚴重地損害了吳三桂及其部下的經濟實利,因而不止激怒了吳三桂及其親信,也激怒了其屬下的各級官兵。他們到雲貴已經超過十年,多已經在這裡娶妻生子,置辦家業,這時突然讓他們放棄這裡全部不動產,回到東北去墾荒。對於這些曾拼命為滿清打天下的人來說,能安心接受嗎?只要在人領頭,造反之火必然燃起。
  相比之下,鰲拜等的策略在高明的多,裁其軍,削其經費,縮小其權力,在其駐軍區安排信的過人為行政及地方軍事長官,一點點的削弱吳三桂,但是並沒有過多觸犯其經濟利益,吳三桂及其高層下屬,仍可以通過各種辦法撈銀子,過著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其部下也能安生不想造反。這其實和杯酒釋兵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歷史上,開國之君及其第二代,多面臨權大功大的臣子可能震主的局面。有處理的很巧妙的,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也有處理的過於殘忍的,如明太祖;也有處於二者之間的,如漢高祖等。相比之下,順治、鰲拜等的手段也是極高明的。

  在建國三十年後(清建都北京是1644年,吳三桂反是1673),把功臣激反,造成全國性的大戰亂,是前漢、後漢、唐、宋、明等諸穩定的皇朝所沒有過的,可以說是等而下之最愚蠢的,康熙恰好就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