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苏立亮/文图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关于普照寺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不详,所述甚少,与民间传说各有千秋,既可相互印证,又有差异,一直让人扑朔迷离。在当前莒溪重建这座历史名刹、古文物普照寺时,我们对这座千年古寺的来龙去脉作些了解,澄清历史事实,博古为了通今,确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千古名刹——莒溪坳普照寺其来龙去脉,即历史真实又如何?本文拟就此千古之迷,谈谈一己之见,以便请教于有关历史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这也算是我的抛砖引玉吧!万望不吝赐教!

普照寺的大体修建时间,要从吴越国的创建说起。五代十国时,莒溪地属吴越国东府温州平阳县归仁乡。 吴越国的缔造者是钱镠(852-932),谥号武肃王,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浙江临安一个以田渔为业的家庭,自幼好武后又喜文,晚景崇尚佛法。19岁因家境贫困,以贩私盐为生。21岁参军,因机智多谋、勇敢善战、屡屡得胜而因功累升。唐昭宗景福二年(893)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乾宁三年(896),因讨伐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两浙安抚使等职,赐铁券,恕九死。有精兵3万,占据杭、越等13州,形成割据势力,逐渐坐大,俨然成当地“土皇帝”。天复二年(902)唐廷封钱镠为越王。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907年,唐王禅位于梁,梁王朱全忠改元开平即后梁太祖,封钱镠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吴越正式建国,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是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之一,也是杭州作为帝王之都的开元。

三月,钱鏐命子元瓘攻温州,斩卢佶。五月,梁太祖赐钱镠玉带一匣、打球御马十匹。是年横阳县,属吴越国东府温州管辖,今苍南地属横阳。设盐(炎)亭所征收盐税。十二月,吴越王钱镠命子元瓘筑温州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钱镠加守中书令,开平三年加守太保,乾化元年(911)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乾化二年(912),梁郢王友珪立,册尊钱镠尚父。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加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开府置官属等。

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鏐平朱褒兄弟割据二十二年之乱。九月,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县名为平阳县,属吴越国东府温州,并在现苍南县钱库镇所在地设库司,征收粮、棉、盐等税。

自钱镠王吴越,终身无邻国侵扰,享年八十有一而终,谥曰武肃。临终时传位长子元瓘,并遗嘱:唯释氏法,可修心、齐家、治国、鼎鼐天下……,元瓘传子佐,佐传弟倧,倧禅位于俶。宋太祖陈桥受禅后,钱俶来朝。(公元978)钱俶纳土归朝北宋。钱氏政权独霸吴越历三世五传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钱俶任台州刺史时,曾与愿齐同去参拜法眼宗钜子德韶禅师。德韶劝钱俶:“此地非君为治之所,当速归,当大兴佛事,广建佛寺庙,不然不利。”又说:“他日为霸主,无忘报僧愿佛恩.……”

《宋史吴越世家》说吴越王钱俶“崇信释氏,前后造寺数百,归朝,又以爱子为僧。”史料记载,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道潜禅师得吴越王钱俶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吴越王钱俶效彷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历史,于显德二年(955),开始敕造八万四千金涂塔,每塔高六寸三分,重三十六两,塔身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内部安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颁布吴越国各地,部分宝塔远传至日本等地。

975年吴越王钱俶还重建了另一座名塔——雷峰塔。雷峰塔原名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是为庆祝爱妃黄氏喜得贵子而建。后来,黄妃塔的原名逐渐被人淡忘了,但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让人们记住了雷峰塔。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钱氏三世好佛,钱俶更是毕生崇信佛教。掌权近百年间,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寺院和佛塔无数,对僧伽大开绿灯,是平阳佛教最鼎盛的时期。据乾隆《平阳县志》统计,五代至宋的64所寺院中,有25所建于这段时间,其中莒溪坳

普照寺就在其中。

僧愿齐是天台宗第十五代祖义寂门下弟子之一,云居韶德禅师(寺在天台)处。与钱俶是同学,又是同乡。钱俶任台州刺史时,经常听天台德韶禅师说禅。

钱俶继位后,就派遣使者迎请天台僧人德韶至杭州,礼为国师,行弟子礼;遣使携宝东渡新罗、日本求经。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载:“吴越钱王与僧愿齐同参韶国师于天台,愿齐还永嘉(温州),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山杖锡,寻访遂结茅其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僧愿齐在平阳江南一带化斋。

后汉乾祐元年(948),僧愿齐独自云游至温州龙兴寺,瞻礼了唐代名僧玄觉的真身后,闻说平阳有明王峰,峰顶有雁荡,天晴时隐约可听到钟罄梵呗之声,就发心前往探访,至峰顶大喜道:“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东震旦(中国)雁荡龙湫者耶”。《方舆胜览》亦载:“五代高僧愿齐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遂“杖锡寻访,结茅其间”,并作《南雁山》诗:“云作轻帏水作帘,结庐高处莫纤纤。玄猿不到鹤无语,一枕烟霞梦觉恬。

被拥上王位后的钱俶并没有忘记自己那位同学和老乡,到处打听到愿齐下落后,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亲临平阳南雁为愿齐在穹岭建普照道场,分建18所寺庵,以其300僧徒,其中一处,就是寺址在莒溪坳下的普照寺。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在吴越王支持下愿齐自958年至968年,经10年努力,基本建成南雁普照院和周围分寺院18处,均有据可查

莒溪坳下普照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传说,观音菩萨出家后寻声救苦、普渡众生。因此当时朝野信众定于这天举行佛像开光大典暨祈福平安法会,当时曾多次邀请吴越王钱俶为每座观音圣像开光拜谒,钱俶每每亲躬此圣事圣境。

莒溪坳下普照寺,当地俗称“和尚堂”,有内外二寺,内寺在莒溪坳下,始建于958年,当时已十分鼎盛,是莒溪最早的普照寺,外寺在现莒溪镇府旁寺后街“周厝”、蛇山公园山下。这两处寺因何而废,史料不详。寺是早废了,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久远流传:说是莒溪蛇山埋藏有九联缸的宝藏,有谁有缘取得这些宝藏,八缸宝藏来重修“和尚堂”,一缸作为自己的酬劳。传说开启宝藏的钥匙是一首诗,此诗被断成上下两段,分处莒溪天井银洞坑和垟尾金坑某一崖壁上。有谁能找全这两块断碑,拼全诗句,蛇山里埋藏的宝藏就自然能够开启,莒溪和尚堂(普照寺)就能重现当年辉煌。九联缸的宝藏其值几何?谁都无法说清,以八缸宝藏重修一座寺院,也足以说明当年普照寺的鼎盛了。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岁月悠悠,不知多少年过去,其中不乏寻宝之人。据说早年也曾有砍柴人在银洞坑的一处布满青苔和茅草的峻崖峭壁上隐隐看到一些字痕,但从没有人能寻得到诗句。近几十年来莒溪坳下普照寺及周口地区的很多善根善缘大的人,倒是有不少人因崇释氏而财运亨通。他们的财富足足越“九联缸”的财富。

九联缸的传说必竟是传说,史籍是这样载:“宋开宝年间(968—975),普照院,由平阳南雁荡山迁建莒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至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废于兵燹。而后由清僧帝玉重修。今已废,废于何时,因何而废,史料不详。”既然968年前莒溪已有普照寺,968年后又何以谈“迁”?史书这么记载又是为何?

“存在即省理”。凡事有因必有果,佛家尤重因缘。民国《平阳县志》载: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和铁塔丈余,明清重修现废。这也是史实所载,说明先有普照寺,引来了吴越夫人到坳下普照寺降香,并建筑沉香塔于莒溪龟山之上。

莒溪之名由来以久,自古就是连接现平阳、泰顺、文成三地必经之道,一些古道至今仍在,路程都比现在的公路里程近。钱俶一行从闹村来莒溪,不足半天时间。再从松山自分水关入闽。与所载“宋开宝年间(968—975),普照院,由平阳南雁荡山迁建莒溪”、“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和铁塔丈余”史实相吻合。而且,“迁建”之事若未得吴越王钱俶首肯,愿齐绝不敢也无力这么办。要获得批准,须得一个理由,钱俶得对莒溪坳地理诸方面有所了解,当然,这当中愿齐和尚功不可没!要知道古人盖房修墓,特别是僧人建禅寺,选址择吉,对风水无比看重,所以才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一说。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钱氏三世敬佛,所以才如此发达兴隆。钱俶更是毕生崇信佛教,其夫人自也十分礼敬不疑,一家为建寺庙不惜花费巨资。那么,与吴越王同行的夫人为祈福莒溪坳

兴建规模空前的佛寺就是实证。

958年,自吴越王钱俶兴建莒溪坳下普照寺以来,声名大振,今非昔比,佛光普照,僧尼俱增,香火鼎盛,顿为一方名刹。民间传说普照寺原有镇寺宝物——金香炉一尊,

南宋期间,莒溪的普照寺就为一方宝刹,香火十分鼎盛。普照寺有一镇寺宝物——金香炉,系历代方丈传寺之宝。金香炉重为九斤九,放置在大雄宝殿之中,历来相安无事。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后来被戒断比丘的侄子彭临,因常到寺中看望叔叔戒断比丘,看到金光闪闪的金香炉而顿起贪心。

那日普照一干僧众齐外出募捐备斋,寺里仅剩下方丈和两个小僧三人。彭临趁其不备,偷盗香炉就向东首山脚奔跑,谁知却被其中一僧焚香发现失宝事项,急报方丈查找失因,疑是外人所为。寺内四处一查,发现刚刚还在的彭临不见了,离寺无踪,便认定是彭临所作。方丈定下寻宝对策,速派两小僧急追彭临。

两小僧追啊追啊,一直追到百步岭,望见有彭临动态慌张急逃的身影在前面,小僧呼喊连天,荒野之处,无人应答,只闻得僧人的回声在山间回荡(百步岭脚岩壁现为回荡岩,只要站在那里,依稀还能听见僧人的呼喊声)。

就这样一直追至黄土岭脚龟

潭时,彭临跑不动了,看看将近就获,见势头不妙,心想一不敌俩,又不愿让僧人抢回到手的宝物。在此之际,看看僧人逼近,彭临急忙将金香炉抛入潭中,顿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潭中雾气冲天而起。僧人当时追赶心切,加以云雾迷向,尤其出于善心,不伤人只取宝之念,故此一小僧被彭临推入潭中,水花四射,听得扑通一声,再也未见人影踪迹。

岸边那一僧为了救落水的僧捞了半天,人和香炉一无所获。彭临早已逃之夭夭。小僧只好回寺向方丈禀报情况经过。后普照寺僧人便在潭北岸建宫塑像,并将龟蛇潭改名为香炉潭,永作纪念。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时过一年,投潭僧托梦当时一起相伴追赶僧人说:“我已伴东海龙王随驾,兼任护宝使官,香炉现在龙宫密室,有缘出世。候世间六位释氏信众,在六月初六日午时一起到普照寺虔心发大愿方可求得金香炉重新现世。”小僧把梦情告白世间。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不知又过去多春秋,曾有六位善男信众发愿为佛门求宝,他们相约一起于某年六月六日午时,六位信众齐赴香炉潭,祷告一番后,不到一刻功夫即见潭中有瑞气升腾,即刻有金香炉浮至潭面,当时,有一位朱某,有违初心。他见金香炉如此灿烂美丽,贪婪之心顿起,想将此宝据为己有,“心中一贪心起,法界十万障门开”。朱某站在众人身后,不禁高喊一声“我们发财啦”!突然间金香炉又沉了下去。但见潭中滚动沸腾,霎时天旋地转,乌云密布,狂雨来临,六人险些丧于非命。

此后,再无人敢起金香炉的主意,而每年六月六日这天香炉潭总是狂浪翻腾,雾罩四周,云遮四野,不见天日,人们行走困难。为了佑一方平安,有莒溪善士刘际秩,看到此处庙宇破落不堪,神像常年被雨淋日晒,便起心动念修建此宫,于一九九零年独

在潭北岸筑行雨龙宫和龙王庙,年年祭祀,成为人间求雨济民的纪念物。

《莒溪坳下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听老辈人都说早先潭面时常有金香炉浮出水面。因有宝物在内,香炉潭就有一个传奇的功效:能预报天气阴晴。其潭水有多深无人知道,当地传说与东海相通,先民们就在潭边建了龙王庙,凡民间求雨、做醮等事,多在龙王庙并来香炉潭请水。

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当地人抓鱼多采用一种叫“鱼灵精”的药水来药鱼,整条溪,只要倒入一瓶500毫升装的“鱼灵精”,不一会就白茫茫满溪都是被药倒、翻着白肚皮的鱼浮在水面,只有香炉潭,不管倒进多少瓶药水,就是不见有鱼浮上来。就是在潭边垂钓,闲话都不能多说,否则就什么鱼都钓不到。我县已故著名作家杨奔先生曾为莒溪普照寺、沉香塔遗迹撰有一联:千秋露冷沉香梦,万斛泉清普照情。

算算,普照寺(958年)建造时间至今已有1062年了。时逢太平盛世,普照寺又有谁来投资兴建,重现历史古迹,为多彩莒溪诗画山水添色,不失为一件美事,更是一件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