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海印寺、太清宮,尋古青島嶗山上的佛道之爭(三)

明萬曆十三年,一位法名為憨山的和尚想在太清宮前修建一座寺廟,名為海印寺。可他的想法遭到了篤信道教的明神宗皇帝的否定。可神宗皇帝的母親卻信奉佛教,她得知憨山想在太清宮前修建海印寺,便瞞著皇帝,指使後宮嬪妃捐銀幫助憨山建寺。明萬曆十八年,海印寺落成,它矗立在太清宮前,以其雄渾的氣勢將太清宮遮擋個嚴嚴實實,並與太清宮形成了佛道對峙的局面。

那時,太清宮一位名叫耿義蘭的道人,對憨山的行為強烈不滿,還上奏朝廷,欲與憨山大師決一雌雄。大家都知道,明代這位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這是史書上絕無僅有的一位昏君,皇太后善權,朝廷中的一些官員懼怕皇太后的勢力,不僅沒有將耿義蘭的訴狀呈遞給皇上,反而羅織了一大摞莫須有的罪名要抓耿義蘭治罪。耿義蘭只得逃離太清宮。

明萬曆二十三年,耿義蘭逃到了北京白雲觀,他得知白雲觀主持王昆陽經常給神宗皇帝的鄭貴妃治病,於是他便請王昆陽趁給鄭貴妃治病之機,將訴狀轉呈給神宗皇帝。神宗皇帝聞知此事後龍顏大怒,於萬曆二十八年降旨搗毀海印寺,還太清宮本來面目,並以"私建廟宇"的罪名,將憨山逮捕審問,最終發配到了廣東雷州(今日廣東湛江)。

憨山七十八歲圓寂,肉身歷經四百年不腐,現被供奉在廣東省韶關市曹溪南華禪寺。據說,他死後靈魂再次飄臨太清宮,並在太清宮後的嶗山上化為一尊石和尚,日夜窺視著太清宮動靜。

這個佛道相爭故事的結局並不讓人感到滿意。一個是把普渡眾生、慈悲為懷作為最高追求境界的佛家,一個是以清靜無為、苦心修煉,以求悟道得道為本意的道家,他們本可以在這裡創造出一番相互寬容、相安共處的融和局面的,遺憾的是憨山大師過於張揚固執,而耿義蘭又缺少一份寬宏大度。如此一來,兩鬥皆仇、兩敗俱傷的結局自然是在所難免了。

   而今,就在海印寺依稀的廢墟上,矗立起了一面長十餘米、高三米多的白色花崗岩,上面記載了這個佛道相爭的故事。或許,它將會給後人留下某種啟示。

耿義蘭,字芝山,號飛霞,山東高密人,生於明正德四年。嘉靖年間考中進士,後棄官在嶗山太清宮拜高禮巖為師修道。數年後隨師遊華山,在北斗屏掛旃10餘年,跟華山道士趙景虛學道理、演法術。後辭別師父遊訪北京白雲觀,在白雲觀主持王昆陽門下學玄數年後返回嶗山慈光洞靜修。

萬曆十三年,憨山和尚在太清宮前建海印寺,太清宮道士劉真湖與之爭廟址,又以宮中主持之死引發官司。耿義蘭助劉真湖、賈性全等人上訴於縣、州、府衙,各級官吏因憨山因交好當朝太后,有"國舅"之名,多次將耿義蘭打得遍體鱗傷。

耿義蘭不屈,赴北京告御狀而不得受理。耿不氣餒,仍多方上告。如此10年,在白雲觀主持王昆陽的幫助下,訴狀於萬曆二十三年始獲受理提審,又經5年案辯,終於勝訴。

一場保護道教廟場的官司,歷經16載,耿道士受了無數次毒打和屈辱而不灰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萬曆皇帝在御批"毀寺復宮"的同時,為嘉獎耿義蘭護教有功,敕封他為"護教真人",並頒賜新版本的《道藏》經卷;欽賜御傘御棍、金冠紫袍,永鎮山宮廟場。

經過這次官司,嶗山太清宮由近乎凋蔽獲得巨資修復,一時聲名遠播,各地道士紛紛前來參玄閱經,太清宮又是一番空前繁榮。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耿義蘭飛昇,壽110歲。今太清宮三皇殿西側有"耿真人祠"以記其功。

憨山大師工書法。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甚至贊其書法成就在明朝文徵明、董其昌之上。

海印寺、太清宮,尋古青島嶗山上的佛道之爭(三)

憨山大師真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