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讀到這兩句,莫名地喜歡,便去查閱出處,看到“有所思”三字,更覺親切,彷彿見到了一位闊別多年的老友。

今天,一起品讀盧仝[tóng]的《有所思》:


有所思

唐·盧仝

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

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bó]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不見心斷絕。

心斷絕,幾千裡?

夢中醉臥巫山雲,覺來淚滴湘江水。

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為暮雨兮為朝雲。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關於詩題與作者


“有所思”是樂府舊題,很多詩人都用過,如李白、楊炯、沈約、謝朓等。詩的形式並不固定,有五言、七言、雜言,內容多詠相思離別,有一種悽楚婉約的情調。


盧仝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後人,早年隱居嵩山,刻苦讀書,靠鄰僧的接濟度日。後學有所成,仍不願科舉入仕,一心撲在茶的研究上,作《七碗茶詩》、《茶譜》等,因而被人譽為“茶仙”。可惜最後因留宿宰相家而受“甘露之變”牽連,白白丟了性命。

他的一生,好像與愛情絕緣,但為何留下這樣一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呢?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先通讀全篇,作者一連用了六個“美人”,飽含殷切的呼喚,可見這“美人”必定留給他一段刻骨銘心的過往。


開篇便進入回憶——“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這裡的“醉”,可能飲酒所致,也有可能是因人而醉,畢竟面前有一位“顏色嬌如花”的美人,看兩眼也就醉了。


接下來,依照一般的套路,應該到了“夜月一簾幽夢”的時刻。然而,作者忽然一轉,回到了慘痛的現實——“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

不知為何,美人悄然而去,到了詩人所去不了的“天之涯”。“今日”,詩人故地重遊,但見小樓依舊,珠箔尚在,唯獨美人不知何處。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兩句,由“天之涯”引申開來,通過寫月亮的圓缺,暗喻人間的離合。“三五”即十五,月為“盈”;“二八”即十六,月開始“缺”。他與美人不也是如此嗎?短暫的相聚,換來的卻是長久的離別——“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不見心斷絕。”生別離最令人銷魂,明知有相見的可能,卻無法相見,它讓人在“希望-失望”的反覆折磨中變得恍惚迷離,不能自主。因而便有了下文對夢境的描寫:


“夢中醉臥巫山雲”,他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美人,可還沒等他看清美人時,美夢就破滅了。他又跌到了悽慘的現實生活中,枕邊人不在,淚如湘江水。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原來,美人還扮演著一個無法替代的角色——知音。知冷知熱的人易求,千古知音最難覓,每個人似乎都有這樣的遺憾。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接下來,他又開始呼喚:“美人兮美人,不知為暮雨兮為朝雲。”你到底去了哪裡?究竟是化為了暮雨,還是幻化成朝雲?

這裡依舊用“朝雲暮雨”的典故,明寫歡會的落空,實際在感嘆美人不知所之。

到最後,詩在情感上達到頂峰——“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由於極度思念,詩人出現了幻覺,忽然看到窗前的梅花綻放了,還以為是美人回來了。“疑是君”,表明這個美好的錯覺是轉瞬即逝的,一旦清醒,痛苦便會加倍。這一結句,不但將相思刻畫得有形、有色、有味,更將主人公因相思而神魂顛倒的狀態刻畫出來。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有人說,這首詩表面上寫愛情,實則在寫理想。其一:古人拿“美人”來比理想,更有利於抒情,營造一種纏綿唯美的意境;其二:盧仝看似淡泊,無心仕進,實則想結交高官,參與政治,不然他為何與宰相過從呢?


其實,寫愛情也好,寫理想也罷,對我們來說也無關緊要了,只要它能打動我們,就是一首好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