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說起古代去往日本的中國人,最有名的恐怕是徐福。

但恕我直言,徐福的傳奇故事,早已被人們反覆提起了無數次,大街小巷幾乎都知道“徐福東渡”,以及那充滿神秘色彩的“求長生”驚濤歷險。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徐福東渡藝術作品

所以今天咱們來聊點兒不一樣的,聊一聊發生在正史當中,有關古代中國人大規模移民日本與朝鮮的事蹟。

時間還要回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雜糅並進的輝煌階段,百家爭鳴,激發出無數先進思想的同時,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頻仍,也造就出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歷史現象。

移民朝鮮,便是其中之一。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據《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記載,戰國時期的燕國,疆域曾遠至朝鮮與真番(朝鮮半島上的早期政權),等到秦國滅燕以後,燕國對朝鮮半島失去了控制權,而由於距離遙遠,所以秦國只統治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但在秦滅燕這一過程中,大量的燕國人由遼東逃往此前管轄的朝鮮與真番等地,促使移民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再到西漢,也是由於距離中原太過遙遠,難於守備,所以漢朝初期,只復修了位屬遼東的國境線,遼東以外遠至朝鮮半島的疆域,則劃給當時的諸侯國——燕國管轄。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pèi)水 (今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 為界,屬燕。

其中,燕地的諸侯盧綰(wǎn),在劉邦駕崩後,由於種種複雜原因,逃亡到匈奴,在此過程中,有一位名叫“衛滿”的燕人,也率數千人東逃,一路從遼東逃出塞北,前往朝鮮半島,就此建立了新興政權,史稱“

衛氏朝鮮”。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而這也是我國有史可考最早的大規模移民記載,總結起來移民的原因,無外乎是因為戰亂逃難,且性質極為特殊,並非大規模民眾自發前往朝鮮,反而有一定的被迫性質,當然在衛滿建立政權以後,其治下百姓不僅有隨衛滿前去朝鮮的中原人士,還有大量的朝鮮當地土著與蠻夷,以及在盧綰反漢以後,隨衛滿由遼東一同逃離燕國的亡命之徒。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此後,又發生了一件趣事,大家肯定都知道現在的“大韓民國”,即“韓國”,但很少有人知道“韓國”名稱的來歷,這還要從商朝開始說起。

商朝時,太師胥餘,因輔助商紂王,獲封箕地(今山東莒縣/箕:jī),因此胥餘也被稱為“箕子”,後來由於周滅商,箕子東走朝鮮,建立朝鮮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等到後來的衛滿攻破箕子朝鮮的都城,當時的侯王,名為“”,因不敵衛滿,便率眾逃往朝鮮半島南部,假借“”姓,自立為王,稱“韓王”,與北部的朝鮮相對立。

所以現在的朝韓對立,並不止是近代發生的事情,類似的情形,早在秦漢時也發生過。

《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及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為胡服,東度浿水,詣準降,說準求居西界,收中國亡命為朝鮮藩屏。準信寵之,拜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邊。滿誘亡黨,眾稍多,乃詐遣人告準,言漢兵十道至,求入宿衛,遂還攻準。


準與滿戰,不敵也。


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


【魏略曰: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王海中,不與朝鮮相往來。】

因此這幫人跑來跑去,打來打去,其實最初的源頭都和中原脫不開聯繫,甚至我們可以說,早期的朝鮮文明,所謂的朝鮮古國,也是由於中原文明內部種種的複雜因素,所催生出的旁系文明,而且在秦末時,不止昔日的燕地百姓大批北上,就連齊與趙的百姓,也大量遷往朝鮮躲避暴政,總人數超過數萬人之眾。

《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

而從周朝到漢朝這一跨度甚長的時期內,中原百姓向朝鮮半島移民的人數,比《三國志》中記載的數萬人,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那時的朝鮮半島上,仍然有大量土著尚未開化,所以掌握先進生產知識的中原百姓,便為朝鮮半島帶去了先進的技術與生產力,促使朝鮮半島上的文明迅速脫離了原始狀態,步入農業文明,並留下獨屬於中原文明的烙印,同時也解釋了古代朝鮮與中原早期文明之間,為何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不僅是生活習俗,就連土葬形式,都與中原文明之間幾乎完全相同,且時至1975年,在韓國完州郡上林裡還出土了公元前4世紀由吳越工匠所鑄造的銅劍,便是最有力的佐證。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說完了朝鮮,咱們再來聊聊日本。

關於古代中國最早涉足日本的記載,我想前文也說了,正是徐福,可是徐福的故事有著一定的傳說成分,為求仙人而東渡,且在第二次東渡後杳無音訊,後人也根據種種史料所猜測,徐福其實是成功抵達日本,並在當地繁衍生息,由此才形成了日本後來的文化。

甚至在朱元璋建立明初,日本方面遣使來訪,朱元璋還題詩曰: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日·橫川景三 《補堂京華前集》(橫川景三:日本幕府時代漢詩人。)

這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信息,但在特定的時期,移居日本的中原人士,曾有一個特定的稱謂:

秦人

值得一提的是,“秦人”這一稱謂的起源,並不在秦朝,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也並非是指“從秦朝來到日本的人”,而是在南北朝時期,由中原途徑百濟,即朝鮮半島,最終移民日本的古代中國人。

大概時間點為公元490年到公元510年之間,與之相對應的日本朝代,屬“應神天皇”統治時期。

(注:應神天皇,日本歷史上第十五代天皇,在位時間:公元4世紀末至公元5世紀初)。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應神天皇

此時有一位名為“弓月君”的中原人,相傳是秦始皇的第15世孫,在公元4世紀由百濟,率領120人移民去往日本,但在途中遭到朝鮮半島北部的新羅拒絕入關,於是被迫繞道並滯留於加羅國,大概位置在朝鮮半島的南部,當時奉命迎接弓月君的日本大臣“襲津彥”便在加羅國與之相伴三年,沒想到自己的人身自由也被限制,最終還是日本方面派遣精兵去往加羅,才將滯留於加羅的弓月君和襲津彥一起接回日本。

《日本書紀·卷十·應神天皇紀》:


是歲,弓月君自百濟來歸,因以奏之曰: “臣領己國之人夫百二十縣而歸化,然因新羅人之拒,皆留加羅國。”

(注:援引的這段史料記載中的“臣”,應是弓月君自述,因為自秦朝以後,尤其是秦滅燕以後,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因此後續建立起來的國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且仍有大量的中國人及子孫定居,再到公元4世紀末,當時的東北民族高句麗大規模南侵朝鮮半島,在戰爭頻繁的過程中,作為秦朝時移民後人的“辰韓人”與“弁韓人”,即構成新羅人的兩個主要民族,因高句麗侵入新羅,不得已穿越海峽,前往日本躲避戰亂,而弓月君便在其中。)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經過一波三折後,終於抵達日本的“弓月君”,就此定居於日本的九州北部地區,因身為秦始皇的第15世孫,故被稱為“秦人”,後來在日本九州等地繁衍生息,逐漸發展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秦氏”,後世日本史書中,更將其視為“秦人之祖”,而日本當地人也稱其為“百濟君

”,原因是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弓月君是從“百濟”渡過大海移民到當地,且“百濟”與“弓月”在朝鮮語和百濟語中的訓讀發音和語義幾乎一致,所以後世也稱其為“百濟君”。

秦氏,百濟系渡來氏族。「弓月」の朝鮮語の音訓が、百済の和訓である「くだら」と同音・同義であることから、「弓月君」=「百済君」と解釈できる。

また『日本書紀』における弓月君が百済の120県の人民を率いて帰化したとの所伝もこの説を補強する(笠井倭人・佐伯有清)

資料來源:笠井倭人《考古學論考》,《古代の日朝關係と日本書紀》:「朝鮮語より見た秦・漢両氏の始祖名」

譯文:第一段大概是說,秦氏,是從百濟移居到日本的氏族,“弓月”的朝鮮語音訓讀,與百濟的“だら”語音訓讀同音、同義,所以可解釋為“弓月君”=“百濟君”。

第二段大概是說,在《日本書紀》中記載的“弓月”,即弓月君率領百濟120縣人民歸化的記載,也加強了這一說法。

另外,根據日本江戶時期著名學者本居宣長與同時期著名政治家新井白石所著《新撰姓氏錄》裡的記載,當年自稱秦氏的百濟人,正是弓月君。

後で秦(はた)氏を名乗った百済人である。——日本史學家·笠井倭人《新撰姓氏錄:古語拾遺》

而弓月君去日本時,是帶著120位“人夫”去的,這些人精通建築,冶煉,紡織,農耕等技術知識,且比當時的日本要更為先進,因此弓月君受到當時日本天皇的格外重用,且弓月君的後人——秦河勝,即雄略天皇時代的寵臣,由於極其精通建築學,便命他負責建造了日本京都最著名的宗教建築:

廣隆寺(亦稱廣龍寺,秦人寺)。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広隆寺 (こうりゅうじ)は、京都市右京區太秦にある寺……秦公寺(はたのきみでら)[1]、太秦寺などの別稱があり、地名を冠して太秦広隆寺とも呼ばれる[2]。渡來人系の氏族である秦氏の氏寺であり、平安京遷都以前から存在した、京都最古の寺院である。——井上靖、塚本善隆監修等人合著《古寺巡禮京都13 広隆寺》、淡交社、1977

上文大概是說,廣隆寺,位屬京都市右京區,也稱“秦公寺”,“太秦寺”等,是由移民的秦氏族所建的寺廟,也是京都市內最古老的寺院等。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日本的古代建築,都有我國古代建築的影子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大量的移民移居日本,對當地建築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們才能得見現在遺留的很多日本古建築,都和古代中國的建築風格相類似,甚至如出一轍。

當然,本文只是說明在我國上千年的歷史中,曾與日本方面展開過密切的交流,寫到這裡我為了防止大家認為我是在一味的吹日本,所以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首先我們得承認,在同時期內,日本的各方面技術和知識都不如古代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就連日本的文字也是由於漢字的傳入,才發展成系統化的文字。

但在我前文所說的數次移民浪潮中,古代的中國人的確曾大規模移居日本,基本都是由於一個原因:

戰亂

這個原因其實很不好,也很無奈,展開來說也很複雜, 但不可否認,也是由於移民的遷入,才為古代日本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知識,並促進了古代中國與日本之間密切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所以追本溯源,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古代中國人通過不同途徑,包括移民,出使等方式抵達日本,或是長久定居日本,也為日本的社會文明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經由朝鮮半島或東海抵達日本列島的中國人,由於掌握先進的生產知識,甚至奠定了古代日本的國家和民族文化基礎,這也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說明古代中國,不論是從文化,還是政治,軍事,亦或是社會發展等方面,均對日本產生了至少長達千年的深刻影響。

在如今日本社會愈演愈烈的“去中國化”浪潮中,合理認清歷史,明確古代中國之於古代日本的深遠影響,肯定其中蘊含的歷史價值,必然是至關重要,也是我們在合理看待歷史上的中日關係時,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


——————


古代中國曾大規模移民朝鮮與日本,在當地落葉生根,究竟是真是假

——————

參考文獻: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pèi)水 (今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 為界,屬燕。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及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為胡服,東度浿水,詣準降,說準求居西界,收中國亡命為朝鮮藩屏。準信寵之,拜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邊。滿誘亡黨,眾稍多,乃詐遣人告準,言漢兵十道至,求入宿衛,遂還攻準。

準與滿戰,不敵也。

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

【魏略曰: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王海中,不與朝鮮相往來。】

《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

日·橫川景三 《補堂京華前集》(橫川景三:日本幕府時代漢詩人。):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日本書紀·卷十·應神天皇紀》:

是歲,弓月君自百濟來歸,因以奏之曰: “臣領己國之人夫百二十縣而歸化,然因新羅人之拒,皆留加羅國。”

笠井倭人《考古學論考》,《古代の日朝關係と日本書紀》——朝鮮語より見た秦・漢両氏の始祖名:

秦氏,百濟系渡來氏族。「弓月」の朝鮮語の音訓が、百済の和訓である「くだら」と同音・同義であることから、「弓月君」=「百済君」と解釈できる。

また《日本書紀》における弓月君が百済の120県の人民を率いて帰化したとの所伝もこの説を補強する(笠井倭人・佐伯有清)

日本史學家·笠井倭人《新撰姓氏錄:古語拾遺》:後で秦(はた)氏を名乗った百済人である。

井上靖、塚本善隆監修等人合著《古寺巡禮京都13 広隆寺》、淡交社、1977:

広隆寺 (こうりゅうじ)は、京都市右京區太秦にある寺……秦公寺(はたのきみでら)[1]、太秦寺などの別稱があり、地名を冠して太秦広隆寺とも呼ばれる[2]。渡來人系の氏族である秦氏の氏寺であり、平安京遷都以前から存在した、京都最古の寺院であ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