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泉城济南是个奇妙的城市,这里既有养育了秦叔宝、罗士信等豪杰猛将的豪放,又有甘泉遍地、河湖清澈,堪比江南水乡的温婉,这般矛盾又和谐的气质,自然也诞生了不少好吃的,千万别以为他们天天都吃煎饼卷大葱。


▐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

初见甜沫是在酒店的自助早餐,得知名字叫“甜沫”,本想撂下不吃,可服务员一句“这是咸的”又把我引了回来。甜沫确实是咸的,而且比起粥来更接近浓汤,各种调料在热粥和蒸汽的催促下泛出阵阵香辛气,有点像咖喱却远不如咖喱浓烈,总之喝下去觉得挺舒服的。甜沫的做法也很特别,并不是常见的先炝锅再加水和配料煮,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骤,要先煮粉条、花生,再加菠菜、豆腐干,味道调好了再放小米面,最后才是把葱姜炝锅过的油倒进去。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至于这种咸粥最早是谁发明的、以及明明不甜为什么叫甜沫,流传广泛的说法就有好几种。有的说最早是明末清初有田姓老板给灾民舍菜粥,“甜”是“田”之误;也有的说是明代早期从光禄寺的茶汤流转演变而来,但明代的“茶汤”意指茶水,并非某种特定的食物;比较可靠的说法我觉得是“甜沫”是“添末儿”的谐音,“末儿”指的是配料,“添末儿”就是添加了配料的粥。

甜沫里的胡椒也能成为考据它起源的一个旁证。胡椒原产亚洲热带,大约在汉魏前后经西域传入中国,宋元之前一直属于奢侈品,到了明代才开始随着海运的发展逐渐普及,再加上华南地区开始本土种植,到了明中晚期已经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调料了,所以就算是甜沫真的出现于明早期,里面很可能也没胡椒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前面提到了茶汤,就再多说两句,泉城有二怪,一怪是甜沫不甜,另一怪就是茶汤非茶,济南的茶汤和北京的茶汤差不多,都是用粮食炒熟磨面再用开水沏,只不过北京用高粱或者糜子,济南用小米。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 要大口吃的把子肉

我有一位旅日多年的朋友是个济南府出身的山东好汉,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听他提过济南的把子肉。把子肉在济南城里各处都能吃到,不过店铺都很小,基本属于平民食物。把子肉的卖法和吃法都透着豪放二字,玻璃橱窗内一字排开七八个不锈钢大方盆,每个盆里酱油色的红汤中分别浸着炖好的五花肉条、瘦肉、丸子、海带、鸡蛋、豆腐皮等等,从分量上看估计炖这些东西的锅尺寸也小不了。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入口一尝,像什么肥而不腻之类的套话已经变得苍白无力,虽然看上去颜色深,但实际上并不很咸,汤汁也不像红烧肉那样黏稠,酱香味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衬托出满口的肉香,巴掌大的一条五花肉瞬间就下了肚。从肉皮的表现和汤汁上面的浮油量来看,这五花肉应该是炖之前过了一次油,把肥肉中的脂肪炸出去了不少。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跟所有小吃一样,关于把子肉的来历也有各种民间传说,最有戏剧性的说法是刘关张拜把子结义时吃了炖肉,所以叫把子肉,不过结义之说只是于史无据的小说家言,姑妄听之。也有说把子肉贯彻了孔子这个山东老乡“割不正不食”的饮食理念,这一点我倒是信,因为这肉确实切得方方正正,每一块都是一掌长、三指宽、一指厚,肥瘦比例也差不多。把肉夹起来放在米饭上细细端详,发现上面系着一条绵线,按这家店里的说法,过去是用蒲草系肉,叫做“扎把”,所以起名把子肉,蒲草在我国各地指代的植物不同,大多是指香蒲这种水生植物,济南有大明湖,香蒲估计也不难获得,这个说法比之前的几个可就靠谱多了。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 羊肉和蒜的奇妙搭配

山东自古产羊肉,《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xié)是山东人,他在书中就描写了当时羊肉的多种吃法,直至今天,济南也有不少好吃的羊肉菜,比如蒜爆羊肉。蒜爆羊肉和葱爆羊肉的调味完全不同,是一道酸甜口的菜。羊肉用调料和淀粉抓过,软嫩又没有羊膻味,辅料基本只有拍成片的大蒜。羊肉和大蒜本来都有一些异味,不少人不爱吃,不过在芡汁的调和下,蒜爆羊肉呈现出来的就只是香味了。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羊肉除了下锅,更常见的吃法就是烤,济南烧烤中除了有纯羊肉串,还有一个更受欢迎的是蒜瓣肉,也就是整蒜瓣和羊肉串在一起烤。同样是羊肉和大蒜的组合,蒜瓣肉和蒜爆羊肉又不一样,如果说蒜爆羊肉是靠勾芡把羊肉和大蒜的味道调和到一起的话,那么蒜瓣肉就是利用炭火让羊肉和大蒜合体了,经过炙烤的大蒜不再那么辛辣,和发生了美拉德反应的羊肉一起构成了有层次感的浓香。

甜沫不甜,茶汤非茶……济南人咋这么叛逆?

蒜瓣羊肉和烤羊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