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能等“熱”來 如何掌握“主動權”?

17年前,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病毒在北半球夏季來臨之際突然消失;流行性感冒一般也在冬春季高發。基於既往經驗,人們難免心存期待:氣溫上升時,新冠病毒將會“不攻自破”。

中新社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6日的一番話卻打破了這種幻想。他說,各國必須抓緊行動,而不能指望新冠病毒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在夏天自行消失。

防疫不能等“熱”來。在世衛組織作出這一判斷之前,包括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學專家邁克爾·奧斯特霍姆、德國漢諾威實驗和臨床感染研究中心分子病毒學家托馬斯·皮茨曼等在內的中外學者已有共識。他們提出的理由至少有三個方面。

防疫不能等“热”来 如何掌握“主动权”?

3月8日,許多深圳民眾佩戴口罩來到深圳人才公園散步、賞花、休閒,享受春天裡的美好時光。圖為深圳民眾在園內遊玩踏青。(圖片來源:中新社)

首先,隨著氣溫升高,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RNA(核糖核酸)病毒的確更易被分解或被破壞。但有科學家認為,溫度只會影響冠狀病毒的生存時間,不會影響其感染能力。一個佐證是,新加坡等熱帶國家、處於夏秋之交的澳大利亞也相繼發生新冠病毒“人傳人”現象,這表明僅是等夏季到來已無法阻止病毒傳播。

專家還提醒,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而蝙蝠體溫可達40攝氏度。同屬冠狀病毒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病毒也有“前科”,2012年6月,MERS確診病例首次出現在沙特阿拉伯,而當地6月平均氣溫在24至39攝氏度。

其次,總結既有經驗,SARS病毒消失的主要原因與其說是氣溫上升,不如說是基於綜合施策。而在世衛組織撰寫的《SARS這場國際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書中歸結的三個原因,分別是:病例通報透明公開、各國都盡最大努力控制了患病人員流動、天氣回暖。

王培玉分析為何當前非洲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對較輕時也說,可能是氣溫高起作用,也可能是相對來說非洲與疫情高發國家人員來往較少,目前還“不能準確地說二者間有多大關係”。

再次,疫情面前“環球同此涼熱”。當北半球等待“熱”時,南半球距離冬天也不遠矣。目前,澳大利亞確診病例超過60例,而另一人口大國巴西的確診病例超過10例,疑似病例700餘例。南非、新西蘭、秘魯等南半球國家也均已報告發現新冠肺炎病例。病毒喜冷,這些地區的防控形勢恐會更為嚴峻。

新冠病毒不僅難以“自行消失”,越來越多的研究更表明,人類或許要與其長期共存。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楊佔秋等專家都曾指出,絕大多數病毒在誕生後都是長期存在,例如2月18日一名卡塔爾男子又被確診感染MERS病毒。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也對本社記者強調,兩種及以上病毒疊加感染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此情況下,新冠肺炎的診斷和防治面臨更大的困難。

展望或將到來的疫情防控“持久戰”,人類想要掌握“主動權”,必須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記者從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6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獲悉,新冠疫情可診、可治、可防的態勢已基本形成。

比如“可診”,截至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10個,抗體檢測試劑5個。科研攻關組又部署一批項目,有的“靈敏度比過去高三倍”,有的可以“30分鐘之內獲知病人體內是否有病毒”。又如“可治”,包括磷酸氯喹、中醫藥、託珠單抗、人工肝以及恢復期血漿一系列成果陸續進入診療方案。再如“可防”,五個技術路線按照預期穩步推進疫苗攻關,部分疫苗4月時有望進入臨床研究或應急使用。

世衛組織6日正式發佈針對新冠肺炎的全球研發路線圖,列出病毒的自然史、流行病學、疫苗、診斷試劑、診療工具等9個關鍵領域的核心優先事項。世衛組織同時監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發生的藥品供應中斷的潛在風險,並列出清單標明各國治療患者所需的20多種基本醫療器械。

邁克爾·瑞安近期表示,亟需藥物臨床試驗和血清測試相關數據,世衛組織將與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研究機構合作,為全球應對疫情尋找答案。中方隨即回應:“願意加強與世衛組織合作,同有關國家分享經驗。”

事實上,中外科研力量早已聯動起來,中方向巴基斯坦、日本、非洲聯盟等提供檢測試劑,清華大學等高校也將科研成果捐贈給伊朗、韓國。美國科研團隊根據中方提供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繪製出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的三維結構,又將結構的原子座標數據發送給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家實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