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毛主席有一首悼亡詩不太為人所知: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詩題作《五律·海鷗將軍千古》,這位海鷗將軍就是原國民革命軍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寫詩悼念一位國民黨將軍。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人,抗日名將,黃埔軍校三期畢業。1942年,戴安瀾率200師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參戰。1942年5月26日重傷醫治無效不幸殉國,享年38歲。解放以後,戴安瀾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一、出師不利

戴安瀾將軍是作為中國遠征軍一員犧牲的。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不久盟軍中國戰區成立,蔣介石出任最高統帥,美國陸軍中將史迪威擔任參謀長。

美日開戰後,日軍席捲東南亞,又趁勢進攻緬甸。

1941年12月23日,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遠征軍編成,下轄5軍、6軍、66軍,號稱10萬人。

1942年3月1日,中國遠征軍跨出國境到達緬甸臘戍,開始了悲壯的滇緬戰役。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3月8日,緬甸首府仰光失守,滇緬路事實上已被切斷,日軍繳獲港口囤積的大量物質,兵分三路乘勝北犯。3月18日,中路日軍發起同古戰役,戴安瀾率200師會同英緬軍投入作戰,與日軍激戰十餘日。

西路日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直取仁安羌油田,於4月17日合圍英緬軍主力,遠征軍急派新38師孫立人部救援,一舉打破日軍包圍,救出友軍,取得著名的“仁安羌大捷”。

雖然遠征軍奮勇作戰,無奈敵強我弱,英軍又戰鬥意志薄弱,並無堅持緬甸決心,每每輕易放棄陣地。戰至4月24日,日軍不斷推進,戰局漸趨不利,盟軍被迫籌劃放棄緬甸戰略撤退。

由於中英雙方互不信任,前線部隊缺乏基本溝通,英軍每戰先逃,置遠征軍於不顧。至4月末5月初,臘戍、曼德勒、八莫、密支那等重鎮相繼失守,遠征軍陷入重圍。日軍甚至攻入中國境內,先頭便衣隊直抵怒江邊惠通橋,若非意外暴露守軍及時炸橋,西南大後方幾乎有淪陷危險。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進退失據的遠征軍被分割在幾個戰場,很快失去統一指揮,只能自行其是。除66軍見機不妙先行經滇西龍陵退回國內,新38師撤往印度,遠征軍主力則在杜聿明率領下,取道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的緬北野人山回國,途中彈盡糧絕大批將士不堪飢疲犧牲在路上,其中5軍直屬隊及新22師奉命中途轉道退往印度。

按後來國民政府正式統計: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傷亡過半。而按一些參戰老兵估計,實際回到祖國的可能僅有十分之一!

二、大廈將傾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無疑是一場慘痛失敗。

關於這場慘敗的具體原因,一直存在很多爭議。鬼子勢大啊,盟國準備不足協調不力啊,英國人自私自利啊,蔣介石掣肘前方瞎指揮啊,史迪威好大喜功一意孤行啊,不一而足。

從戰略全局來看,儘管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整體力量大大超過軸心國,但受長期以來的綏靖主義影響,盟國遠沒來得及做好準備。1942年上半年,日軍一路狂飆突進,連下印度支那、馬來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兵鋒所向直指澳洲;英美殖民軍丟盔棄甲,勉強維持著岌岌可危的戰略防禦態勢。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具體到緬甸戰場,日軍也掌握著戰略主動權。鬼子蓄謀已久,事先勾結當地民族主義者做內應,一早調集精銳訓練編成山地叢林作戰部隊,再輔以優勢海空軍掩護,以海陸兩路進犯緬甸。而作為地頭蛇的英緬軍慣於作威作福不得人心,本身又腐敗不堪戰,前出支援的英印軍戰鬥意志也很成問題。至於千里來援的中國遠征軍,完全不熟悉緬甸熱帶叢林戰場,在異國他鄉也很難充分發揮戰鬥力。

盟軍方面本就形勢不利,更糟糕的是內部各方並不精誠團結。其中英國人有尤其不堪,他們一心只關注自家殖民利益,無視盟友生死存亡。英軍防備友軍甚於大敵,本身並無堅守緬甸的打算,卻擔心中國影響滲透入自己勢力範圍,拒不接受中國軍隊先期入境部署。美國雖然更重視中國,但卻往往無原則遷就英國無理要求。按最初戰區劃分,緬甸應歸入中國戰區,英緬軍應接受蔣介石指揮。因為丘吉爾反對,羅斯福就將緬甸改劃入印度戰區,生生將戰場主力中國遠征軍變成無根浮萍。

大敵當前,內部還相互猜忌互扯後腿,這種仗不敗就沒有天理了。不論遠征軍如何英勇,在這種情況下都無力迴天。

三、為何而戰

既然大勢如此,是不是說這一戰就是中美英諸大佬們腦子進水,昧於形勢罔顧將士性命的結果呢?

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

中國為什麼要在國內形勢吃緊的情況下,勉強派出遠征軍呢?真是為所謂“同盟國際義務”嗎?

當然不是,漂亮話聽聽也就罷了,當真你就輸了。緬甸是英國殖民地,得失與中國何干?關鍵在於這裡有一條滇湎路,是此時中國唯一外援通道,不容有失。1937年,全面抗戰伊始,上海廣州等外貿大港便相繼淪陷,中國只能通過滇越鐵路國際通道進行物資吞吐,然而法國殖民當局害怕日軍入侵,對中國物資運輸諸多限制。為此中國在1938年底修通了滇緬公路,主要物資改經緬甸入境。

國際通道最重要的地方不在於能送來多少物資,而是一個精神象徵,意味著我們沒有被拋棄,還有戰友在支持我們。正因為有這種精神支撐作用,首次遠征失敗後滇緬路斷絕。美國不計成本開闢了連接中印的空中“駝峰航線”。哪怕不算失事的上千運輸機,犧牲的數千精英飛行員,這條航線的實際運輸量也不過滿足駐華美軍物資消耗,很少有補給中國軍隊的份額。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國民政府抗日其實相當勉強,要不是日軍咄咄逼人,蔣介石還未必下得了決心。即便開戰,雙方交戰四年中國都沒有宣戰,哪怕鬼子在南京屠城,哪怕日本政府不承認國民政府代表性(日本首相近衛文麿聲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不管有什麼現實考慮,終歸是他們抵抗意志不堅。

所以國民政府不能失去國際援助這根救命稻草,只要有一分希望,都要盡力維護滇緬路安全。

然而這是中國人的想法,該死的英國佬並不這麼想。中國死活與他何干?大英帝國殖民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在英國人看來,緬甸貧瘠落後,並無多大經濟價值,無非是作為印度的外圍緩衝區,必要時是可以放棄。但他們寧可丟給日軍,卻絕不願交給中國,因為他們覺得日本只是暫時佔領,他們早晚能收回來,而緬甸傳統上深受中華文明影響,重新建立聯繫則後患無窮。所以不到萬不得已,英國人絕不同意遠征軍入境。

不過英國人儘管傲慢,又是非常現實。當他們發現日軍來勢兇猛,自家殖民軍可能被一鍋端時,馬上放下身段緊急呼叫中國軍隊來救命。更陰險的是,他們一開始打的就是拉中國人墊背,自己趁機逃之夭夭的如意算盤!

四、何去何從

對於英國人的險惡用心,蔣介石洞若觀火,但他沒得選。因為那時候的中國人就是當炮灰的命。抗日戰爭,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範疇看屬於比較次要地位。歐洲戰場是主要的,亞太戰場是次要的;就亞太來說,太平洋戰場是主要的,中國戰場是次要。

英國背後站著美國,雖說羅斯福比較看重中國,但是終歸親疏有別。既然丘吉爾覺得應該讓中國人當替死鬼,他也不會貿然反對。畢竟在大佬看來,英國人才是第一夥伴,中國人只是個打下手的,二等公民不配享有人權,拿來頂缸是理所當然的。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除非說蔣介石敢像他在日記裡叫囂的那樣不要美援,斷然跟洋鬼子掰了,不然他只能捏著鼻子派兵當炮灰去。事實上蔣介石也只敢在日記裡叫叫而已。

即便如此,蔣介石還是希望儘可能保留中國元氣,反正仰光既失,滇湎路就成了擺設,遠征軍入緬意義大減。此時更重要的是在緬北構築一條有利防線,掩護雲南腹地。英國人嘛,應付一下即可,能救則救,不必為他們的殖民利益流乾血。

然而他的參謀長史迪威不這麼想,面對日軍大兵壓境,他提出應對戰略,反攻仰光,重開滇湎路!

好一個宏圖大志,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史迪威憑什麼?就憑那六七萬遠征軍。大家常說10萬遠征軍,其實5軍也許充實一點,能有3萬人馬,6軍和66軍有個一半編制就不錯了。拿這副牌跟日本人孤注一擲,贏面能有多少?

就此看來,史迪威志大才疏,哪比得蔣介石英明神武且富有人文關懷!事情都是這老傢伙搞壞的!

且慢定論,史迪威不是生瓜蛋子,他在華當過多年武官,領導過美國抗戰情報觀察組,不至於對中日兩軍戰鬥力對比沒有基本的認識。畢竟這老傢伙是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基礎比半吊子出身的蔣介石紮實得多。他也許狂妄,也許偏執,但絕不愚蠢。明擺著必敗的坑,還急吼吼的親自去跳,真的在趕投胎麼?

現實的說,在42年反攻仰光,沒有任何可操作性。要人沒人,六七萬摻沙子的遠征軍,要錢沒錢,大部分美援物資還在仰光,已經落鬼子手裡了,史迪威拿什麼反攻?這根本就是假大空的冒險主義!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轉過頭來一想,保山到仰光上千公里,遠征軍又不是空降軍,沒法直接發動奇襲,還是要逐步推進,一口一口吃飯。也就是說,反攻仰光只是一個遠景目標

既然搶救英國人的戰略大目標已經由大佬們確定,史迪威只能在這個範圍內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

大軍出征是要作戰前動員的,老傢伙總不能說:弟兄們上,給洋鬼子頂缸當替死鬼去?

要救英國人,關鍵在於儘早和鬼子交上火,到時候英緬軍就有機會腳底抹油了。而要和鬼子交手,佯稱反攻仰光,也算一個交待得過去的理由。

也就是說,反攻仰光其實是個幌子,假大空背後另有玄機,並非罔顧現實拍腦袋所得。

反過來看,蔣介石的想法就顯得小家子氣了。不管對方的條件如何“顯失公平”,既然已經捏著鼻子答應了,那就該有點骨氣,咬牙撐住。既下不了決心翻臉又不願意老老實實幹,怕蝕本靠偷工減料止損,只能顯出虛弱又沒擔當,讓原來就輕視你的夥伴,心安理得的進一步蔑視你。最終結果是損失沒少,在別人地頭耍小聰明一定是坑人不成反被坑,夥伴還不領情,最後連理都沒處說去。說一千道一萬,陰謀詭計沒有戰略價值,任何逆勢的小聰明只會死的更慘。

五、誰主沉浮

雖說蔣介石一廂情願想當然,但不是有史迪威幫他把關了嗎?為何最終還是慘敗?可見史迪威眼高手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不過地球人都知道蔣介石的“微操”愛好,後來這讓他在遼西害死廖耀湘,在淮北害死了黃維、杜聿明。是不是他又故伎重演了?

好像不是這樣。

有關記錄表明蔣介石把遠征軍的戰役指揮權授予了史迪威。

1942年3月4日,蔣介石在緬甸臘戍接見杜聿明時,面示其歸史迪威指揮,並令其對史迪威絕對服從。當杜反問如史迪威命令不符合蔣介石本人決策應如何對待時,蔣介石沒有明確答覆,但回重慶後蔣介石又特給杜一封親筆信,說明必須絕對服從史迪威的重要性。3月15日,第200師師長戴安瀾致電蔣介石報告有關情況後,蔣遲至25日才覆電,並明確指示:“嗣後凡有請求應逕呈軍部,因此間無法遙制也。”20日,又指示遠征軍全體官長“對史參謀長之命令應絕對遵守”。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看起來這回蔣介石管住了自己,沒有像在國內一樣隨意插手前線將領指揮。那麼說史迪威只能怪自己了,要讓蔣介石開出這麼好的條件真的是不容易的!

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中國式授權,跟原則性同意類似。我給你做決定的權力,但這個授權的前提是不能妨礙我干涉你的決定。

既然要史迪威負總責,為什麼不肯給遠征軍司令長官的名分?先用衛立煌,衛不能到職改用羅卓英,羅未到前線則委任杜聿明代理。司令長官就個名分而已,可明明一換再換,就是不給史迪威,又說明了什麼?

杜聿明、戴安瀾的請示,其實反而說明蔣介石還在微操。

杜聿明從哪裡知道“蔣介石本人決策”?難道不是蔣介石事先面授機宜的結果麼?如果說杜有代司令長官名分,跟蔣介石直接對話還說得過去。戴安瀾一個師長,憑什麼越過數層上級直接跟最高統帥對話?這一點恰恰說明蔣介石死死把住權力不放。退一步說,假定戴是習慣使然,蔣介石是躺槍,那他就應該斷然嚴厲訓斥戴的不守規矩,而不是就具體情況進行答覆。

即使蔣介石沒有越過史迪威指示前線將領,他的這種態度至少在客觀上暗示了部下,別把這洋鬼子太當回事。

在這種上下互疑的怪異指揮結構下,史迪威的命令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貫徹,真是隻有上帝知道了!

戰役指揮是一個整體,局部勝利未必有利於全局,個別戰鬥不利也不等於全面崩潰大勢已去,重要的是全局把握,打到哪,算到哪那是撞大運!割裂整體,奢談某場戰事勝負,再以此證明史迪威無能豈非本末倒置?

史迪威不是沒有責任,關鍵是指揮結構權責不清,沒法把他的責任單獨摘出來,只能“集體負責”。

1982年馬島的伍德沃德才是,戰時內閣只管什麼時候開戰。什麼時候登陸,是否擴大戰區,其他統統由他一個少將負全責!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沒有真正授權卻要追究責任,就等於沒有權利的義務,就是理不直氣不壯的事!既然蔣介石不肯放權,那他就得自己承擔責任。

六、意氣用事

其實馬歇爾派史迪威來當中國戰區參謀長是選錯人了,老傢伙雖然熟悉中國在美將中首屈一指,但性子太壞。“醋性子喬”可不是中國人叫出來的,幹不了這種外交家多於軍事家的活。

正因為這老傢伙熟悉中國,更是加倍的瞧不起蔣介石。說實在,給一個自己瞧不上的傢伙打工也真夠為難人的。

唯一一個讓毛主席寫詩悼念的國民黨將軍,背後是一次慘痛的失利

於是乎,老傢伙忘記了幕僚長身份,反而把自己當作太上皇,壓根不考慮蔣介石的的意見有沒有一星半點可取之處。他不屑於花時間說服自己的長官,而是憑藉手中的物資分配權動輒高壓。

蔣介石當然對史迪威不滿意,但他沒法改變羅斯福、馬歇爾的想法。他更害怕史迪威會找一個合他胃口的人來取代自己。這未必不可能,後來的南越吳庭豔,南韓朴正熙就是明證。於是他不敢冒險,牢牢把握住軍事大權,蓄意造就了遠征軍怪異的指揮結構。

如果說最初任命衛立煌未到任是考慮不周,那麼重新委任的羅卓英總該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吧?可還是沒有實際負責,最後讓杜聿明以主力軍長身份代理,又不肯完全放權,弄了個林蔚領銜的參謀團協助指揮。說白了就是不信任手下的人,怕跟史迪威走得近,被忽悠著生出野心,所以要疊床架屋相互牽制。

這樣下來,責任更不知該如何追究了。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