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局座對海灣戰爭動員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撰寫了大量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選擇其中一些內容進行連載,供大家參考借鑑。

戰時海運是贏得現代戰爭的關鍵一環

1990年海灣危機中,駐沙特美軍後勤部隊總司令威廉·帕格尼斯將軍在評論這次美軍事部署時說:“從後勤保障角度看,‘沙漠盾牌’行動是美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後勤保障方面採取的最大規模行動,”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迅速的一次軍事集結”。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與以往在歷次作戰相比,美軍從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結如此眾多的部隊和裝備,而且幾乎所有人員、裝備和物資都是美國從本土或駐歐基地運至萬里之外的海灣地區的。從這一點上講,海灣作戰的戰略運輸破了紀錄,創造了一個奇蹟。綜合分析起來,在戰略海運方面有如下幾個特點:

1、部署時間短、距離遠、數量大,向戰略海運提出新的挑戰。美軍平時在海外駐軍的總人數為4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在西歐。這次海灣行動,美軍在四個多月間向海灣地區部署了近50萬軍隊,又是按高強度作戰配置。越戰時,美軍向越南投送兵力的強度是每月1500人,而這次海灣作戰中,僅八月份便投送兵力18500人,且大部分重裝備是在空運兵力到達戰區後10天左右,便裝備至部隊。

2、以空運為先導,海運為骨幹,形成多梯次的戰略接力保障。海灣軍事部署中,美國根據海空實際運輸能力,採取輕裝的部隊和人員先期空運抵達,重型裝備和物資經海運隨後到位的方式。按計劃,99%的人員均由空中運輸,而95%的裝備物資和90%的油料由海運完成,充分發揮了各種運力的最佳效能。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3、梯次配置、有序展開,形成輕重緩急的分批投入。美軍事海運司令部根據船舶類型、性能和準備狀態等,將各種海運力量分為不同檔次,形成梯次配置。在各類船舶中,海上預置船隊戰備狀態最高,作戰裝備平時已成建制地存放在船上,因此是應急海運中的急先鋒,在總統發佈“沙漠盾牌”行動的當天便啟航,一星期便到達海灣,是戰略海運中的“快速部署”部隊。

緊隨其後的是快速海運船,這些船同樣處於高度戰備狀態,是在建立海上運輸線之前的應急海運力量,同時這些船裝載量大、航速高、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數量可觀的重型裝備運至戰區,使先遣部隊及早形成作戰能力,在此次海灣作戰中,3艘快速海運船都是在接到命令後一個星期內裝載完畢、啟航遠洋的。其它隸屬於軍事海運司令部的船隻一般也規定需在5-10天內準備完畢,例如,2艘航空維修支援船和2艘醫院船都是在5天左右時間完成技術準備和裝運準備的,2艘醫院船還在此間徵召了大部分的醫務人員。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作為快速擴充海運能力的下一步驟,美國一般是通過徵用、租用商船來實現,徵租對象可以是美籍、也可以是外籍船舶,主要是考慮其費用和適用性。此類船舶一般狀況較好,又是自帶人員建制,因此是徵來(或租來)便用,可較快地擴充海運能力。作為海運動員的最後一步是啟用後備役船舶。

目前,美國國防後備役船隊約有各類船隻140餘艘,是一支數量可觀的海上運輸後備力量,戰時又可歸軍事海運司令部直接調用。但是,由於此類船舶船令較長,平時又處於封存狀態,因此啟用準備時間較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根據船舶類型和狀態,分期分批啟用。在海灣戰略海運中,美軍充分依據上述船舶的性質,將它們梯次配置、有序展開,做到應急性海運與維持性海運相結合,輕重緩急相結合的戰略接力保障。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4、軍用與商用、平時與戰時、現役與後備役相結合,做到有法規,有計劃,有預案,有措施。沙漠作戰是美軍自二次大戰以來採取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其兵力集結速度之快、數量之多、種類之全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樣大規模的軍事部署,僅憑海軍常規的海運輸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將軍事海運與商船動員、啟用後備役等結合起來。首先,要有層層立法、配套機構和健全的體制,通過商船動員和啟用後備役,將軍事潛力迅速轉化為戰爭實力。美國是一個以私營船隊為主、以贏利為主要宗旨、講究經濟效益的國度,進行商船動員,需要有法律為依據、體制為保證。

早在1936年,美國就制定了《商船法》,明確規定,國家政府和私人擁有的商船隊要“能夠在戰時或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起到一支海軍輔助船隊或軍事輔助船隊的作用。”為保證國家戰時需要和國防部日常軍運,政府制定有平時、緊急狀態和戰時商船徵用程序。據此,美海軍制定了各種相互配套的戰時動員計劃。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目前在美國,平時就制定有戰時政府部門和軍方有權徵用民間商船進行軍事運輸的法令法規,如《商船法》第1242款規定:“出於國防需要,或在總統宣告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商務部長有權徵用或購買美國公民擁有的、或在美國建造的船隻”。美國《1904年航運法》也規定,必要時使用掛美國國旗的船隻運送軍用物資,只有在這類船隻數量不足或租賃費用過高時可租賃掛外國國旗的船隻。北約國家內也有相互徵用商船以供軍用的協議。

其次,在運輸力量的構成上,注重多方式多途徑,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戰時迅速擴大海運能力。美國平時的海運力量並非驚人,而戰時的海運力量又決不僅僅是依靠海軍輔助艦船,而是現役、後備役和商船相結合,注重在形勢預測指導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具體計劃和方案,如編配3個海上預置船隊,分別部署於幾個世界熱點,其中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的預置船隊是專門應付中東地區出現危機的。這次海上預置船的使用以及它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正是美軍戰略空運、戰略海運及戰前預置三位一體概念的實踐。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儘管戰略海運在海灣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並有不少出色之舉,但是與作戰需求還有一段距離,暴露了一些嚴重的薄弱環節,以至駐沙特美軍總司令施瓦茨科夫抱怨說,是“海上運輸拖了整個行動的後腿。”究其原因,除海外基地減少、運輸線過長以及海上運輸速度慢等背景和客觀原因外,船隻老化和商船數量不足是影響海運的主要因素。

首先,國防後備船隊動員不得力。美國國防後備役船隊雖是美國戰略海運的主要後備力量,但其90%以上船舶的船齡超過30年,重新啟用需要30-40天時間。其中的一類後備役船隊雖是國防後備役船隊中的精銳之師,且國防部要求的啟用準備時間為5-10天,但實際船舶狀態達不到此水平。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沙漠盾牌”行動中總共徵集的43艘一類後備役船隻中有26艘未能按時出航,主要原因一是船隻老舊、故障太多,二是船員不足,技術生疏。中青年船員對蒸汽動力技術不熟,不得不徵召老船員,儘管如此,這些平均年齡55歲以上的老船員也只能配備43艘船中的16艘。這次海灣作戰,美軍沒有啟用第二、第三類後備役船隻,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需動用此類船舶,則暴露的問題會更多。

其次,商船數量不足。自1970年以來,儘管美國政府為鼓勵本國商船隊的發展而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但航運業不景氣、費用高等原因使美國遠洋商船總數已由893艘降到367艘。沙漠作戰行動中,軍事海運司令部僅從美商船隊中徵用了10艘商船,一方面是因為美國運費高,因而被徵用的要價也高;另一方面則是適用於軍用的船舶數量少,結果不得不徵用外籍商船。這些外籍商船雖然性能好、航速高,但僱用外國人執行軍事任務,終究政治上可靠性差,令軍事海運司令部的官員大傷腦筋。

動員案例研究:海灣戰爭中海運的作用與缺陷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從總體上看美軍的戰略海運,初期的應急海運成績突出,迅速、有效,這說明美國在商船動員方面有法律保證、暢通的渠道和切實的計劃。但後一階段的持續性海運則問題較多,船舊、人缺,這反映了美國同樣存在軍事海運資源不足,因而缺乏後勁的問題。

——摘自1990年代現代戰爭大動脈

從海灣戰爭看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

動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張召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