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揉碎了,讀爛了,才發現被架上神壇的原因!

平生不讀《萬曆十五年》,便稱史家也枉然!

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頗有點“我有一壺酒,聊以為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的慷慨!

認真讀完《萬曆十五年》,才知道原來歷史是應該這樣讀的,總感覺讀了幾十年的假歷史!

《萬曆十五年》揉碎了,讀爛了,才發現被架上神壇的原因!


一、讀史思考歷史的本質

所有人的歷史觀念裡,或許皇帝在歷史的長河中代表的就是權利的至高無上,有足夠的話語權,臣民服從皇帝是必須的,卻很少有人知道君臣關係是相互利用的。

(百官之所以絕對服從皇帝,即使不說是有條件的,但也決不是無目的的。

端坐在寶座上的皇帝,他的力量帶有宗教色彩,其神秘之處,就在於可以使不合理的處置合理化。

換言之,皇帝的處置縱然不能事事合理,但只要百官都能俯首虛心地接受,則不合理也就成為合理。--《萬曆十五年》)

皇帝需要百官為他撥動國家這個大機器的運轉,而百官則需要利用皇帝的名義將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才是皇帝與百官的正真歷史關係!

如果讀歷史不去思考歷史的本質,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只知其形,不知其味。

《萬曆十五年》揉碎了,讀爛了,才發現被架上神壇的原因!


二、細讀歷史

四大名著如果算國粹,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則是真正的文學經典。

西方有一位作家說過:“經典文學,是不能囫圇吞棗地對待的,他就像是對人類心臟或大腦有好處的藥劑。享用文學的時候必須把它搗碎了,嚼爛了,再用舌頭細細品嚐。然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珍稀風味,才能看到它的價值所在。”。

歷史作為一個民族的根,如果把歷史算作文學之祖,一點也不為過。

只有細讀歷史,才能正真的品嚐到歷史的風味,瞭解歷史的價值。

《萬曆十五年》揉碎了,讀爛了,才發現被架上神壇的原因!


三、歷史大局觀

在明朝,從海瑞單個人來看海瑞是一個清官,為民請命,清正廉潔。

但是從大局觀出發,海瑞能升遷不是因為海瑞的廉潔,是因為朝廷需要一個人來作為時代的形象,就像一個廣告代言人。

可是海瑞不這麼認為,他想的只是一味的正義、道德,卻忽略了在明朝的大局面前不是隻有仁義道德,如果從大局看海瑞就是一個罪人,阻礙明朝的發展,不識時務一樣的存在。於是海瑞很快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萬曆年間,高拱任首輔期間用了一個人,殷正茂,什麼人呢?十足的貪官,滿朝文武一片反對之聲,讓他去平定叛亂,一百萬兩軍餉他能貪汙五十萬兩,但是高拱卻堅持要用。

高拱的解釋很簡單:““我撥一百萬兩軍餉給殷正茂,他至少貪汙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亂,如果我派一個清廉的人去,或許他一兩也不貪,但是辦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軍餉,這麼拖下去,幾百萬兩也解決不了問題。””

這就是水平!大局觀的水平!

《萬曆十五年》揉碎了,讀爛了,才發現被架上神壇的原因!


讀歷史需要大局觀,做事更需要大局觀,這就是歷史!

《萬曆十五年》真正被捧上神壇的原因是告訴我們怎麼去讀歷史,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