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的諡號裡為什麼會有“孝”字,跟秦孝公的“孝”一樣嗎?

諡號制度起源於周朝,其作用是蓋棺定論,在一個人去世後,後人用幾個字來評價他的一生,這幾個字就是諡號。諡號按寓意分為三種,表褒義的美諡、表批評的惡諡和表同情的平諡,因為惡諡的存在,所以諡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督君主的作用,不好好執政,將來就給你定個惡諡!

西漢皇帝的諡號裡為什麼會有“孝”字,跟秦孝公的“孝”一樣嗎?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廢除了諡號制度,漢朝重新啟用,此後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不過,隨著皇權的不斷增強,到唐朝以後,幾乎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是美諡,而且越來越長,諡號的監督作用已經完全喪失了。

雖然西漢是第一個使用諡號的帝制王朝,但其規則還是沿用周朝,諡號的取用也是依據《諡法》,只要逝者的生平符合某個諡號的一條或多條解釋,他就有可能獲得這個諡號。

“孝”就是一個諡號,按《逸周書·諡法解》記載: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西漢皇帝的諡號裡為什麼會有“孝”字,跟秦孝公的“孝”一樣嗎?

從這些釋義來看,“孝”是個美諡,所有釋義都是褒義,先秦時期那些以“孝”為諡號的人物,如周孝王、秦孝公、趙孝成王等,多是有為之君。

就以上四條釋義,前兩條重在侍奉親老祖先,跟我們現在理解的“孝”意思相同,燕孝王這類碌碌無為的君主,取的就是這種;後兩條則把“孝”當作一個廣博的德行,表示能夠以德行和諧四方,不僅孝順親祖,還能以大德治國,並取得國富民強的功業,秦孝公等有為之君,便是這種。

可漢朝卻是個例外,漢朝皇帝的“孝”字是前者,而且是程序化標配。

在春秋戰國時期,“孝”漸漸具體化血緣化,善事父母為孝的寓意日趨普及,這才有了孝子一說。到西漢建立,孝成了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德的最高級,與“忠”可謂平級,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提倡以忠孝立國,就連皇帝的諡號裡面,也要加一個字表示表示。

西漢皇帝的諡號裡為什麼會有“孝”字,跟秦孝公的“孝”一樣嗎?

l

這項傳統從漢惠帝開始,以示孝惠皇帝尊順父母、繼承大統,此後一直到漢獻帝,除那些被廢或不被承認的皇帝以外,只有漢光武帝因再造漢朝的功業,沒有加孝,以示他的天下不是繼承來的,剩下的漢朝皇帝,諡號全都有個“孝”字。

漢朝滅亡後,這個傳統就斷了,後面帝王諡號裡面的“孝”,可能是釋義中的任一種,但並不如漢朝皇帝這般有硬性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