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經典文章《秦孝公、商鞅變法》

秦國秦獻公去世,其子繼位為秦孝公。孝公已經二十一歲了。這時黃河、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泗水流域十幾個小國林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築有一道長城,從鄭沿著洛水直到上郡;楚國自漢中向南佔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國都把秦國當作未開化的夷族,予以鄙視,不準參加中原各諸侯國的會議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決心發憤圖強,整頓國家,修明政治,讓秦國強大起來。

秦孝公在國中下令說:“當年我國的國君秦穆公,立足於岐山、雍地,勵精圖治,向東平定了晉國之亂,以黃河劃定國界;向西稱霸於戎翟等族,佔地廣達千里;被周王賜予方伯重任,各諸侯國都來祝賀,所開闢的基業是多麼光大宏偉。只是後來歷代國君厲公、躁公、簡公及出子造成國內動亂不息,才無力顧及外事。魏、趙、韓三國奪去了先王開創的河西領土,這是無比的恥辱。到獻公即位時,平定安撫邊境,把都城遷到櫟陽,親往治理,準備向東征討,收復穆公時的舊地,重振穆公時的雄風。我想到先輩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現在賓客、臣僚中誰能獻上奇計,讓秦國強盛,我就封他為高官,和他分享領土,衛國的公孫鞅聽到這道命令,於是西行來到秦國。公孫映,是衛國宗族後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學。他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如他的才幹,但還未來得及推薦,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國家大事如何來處置?”公叔痤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言,公叔痤又說:“如果國君您不採納我的建議重用商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許諾後告辭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見公孫鞅道歉說:“我必須先忠於君上,然後才能照顧屬下;所以先為國君謀劃,現在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孫鞅搖頭說:“國君不能聽從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麼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到底沒有出逃。魏惠王離開公叔痤,果然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憐了。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去治理。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豈不是太糊塗了嗎?”公孫鞅到了秦國後,託寵臣景監推薦見到秦孝公,陳述了自己富國強兵的計劃,孝公大喜過望,從此與他共商國家大事。

公孫鞅想實行變法改革,秦國的貴族都不贊同。他對秦孝公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要建成大業也不能去與眾人商議。所以聖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公孫鞅說:“普通人只知道安於舊習,學者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說:“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的要職。於是制定變法的法令。下令將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謀的人與殺敵立功的人獲同等賞賜,隱匿不報的人按臨陣降敵給以同等處罰。立軍功者,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鬥毆內訌的以其輕重程度處以大小刑罰。致力於本業,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們的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情而貧窮的人,全家收為國家奴隸。王親國威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確由低到高的各級官階等級,分別配給應享有的田地房宅、奴僕侍女、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獲得榮譽,無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

法令已詳細制定但尚未公佈,公孫鞅怕百姓難以確信,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佈變法法令。

變法法令頒佈一年後,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從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一片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 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臣司馬光曰: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欺騙鄰國 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 以致一敗塗地。靠欺騙所佔的一點兒便宜救不了致命之傷,所得到的遠遠少於失去的,這豈不令人痛心!當年齊桓公不違背曹沫以非法手段脅迫訂立的盟誓,晉文公不貪圖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棄與山野之人打獵的約會,秦孝公不收回對移動木杆之人的重賞,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上完美 而公孫鞅可以說是過於刻薄了,但他們處於你攻我奪的戰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鬥智鬥勇之時,況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今日治理一統天下的當政者呢!

第七節:經典文章《秦孝公、商鞅變法》



關注看下期內容:

齊威王與魏惠王論國寶


看歷史影視

識別下方二維碼加關注

第七節:經典文章《秦孝公、商鞅變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