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序言:

三晉分,七國立;七國立,戰國起。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紛爭、大動盪的時期,諸侯國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成了這段歷史的主旋律,奴隸制趨向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這個過程勢必會腥風血雨。

周王室在此時已經衰落,根本無力主導中原大地上的政治秩序,諸侯並起,各自為政,伴隨著兼併戰爭的升級,最終演變成了戰國七雄相互攻伐的競爭格局。

正如西漢劉向在《戰國策·序》中所言: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

如果要從這段歷史中找出一個主角的話,當屬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的小國,到最後一統華夏的超級戰國,它的光芒照耀了中原大地。

那麼秦國是如何一躍成為最強戰國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秦孝公似乎在說: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本篇筆者就來說說秦國的建立、崛起之路以及商鞅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秦始皇與秦國士兵

從舜時代到春秋,秦幾經沉浮。

經過漫長歲月的蟄伏發展,秦暴霜露、斬荊棘,一步步適應了西陲的惡劣環境,從養馬官到春秋強國,再到春秋末期的落魄,秦經歷了什麼?

  • 秦國建立。

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史記·秦本紀》

意思是說,曾經的伯翳是為舜帝掌管牲畜的,因為牲畜繁衍很多,因此獲得了封地,並且賜予了嬴氏,而現今他的後世為周孝王養馬,所以周孝王也要分封給嬴氏土地,讓他們作為周朝的附庸,而此時受到周孝王賞賜的是秦嬴。

由此可見,嬴氏的由來,可以追溯到舜帝統治時期,而從舜帝時期到西周,嬴氏在這中間起起伏伏,不過好在嬴氏先人擅長飼養牲畜,雖然幾經沉浮,但最終並未消亡。

秦嬴立秦侯,秦侯立公伯,公伯立秦仲,這中間無左右嬴氏命運之事,筆者暫不贅述,而到了秦仲當家的時期,周厲王的無道引起了諸侯的反叛,《史記·秦本紀》記載:

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而和諸侯一起反叛的還有西戎。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舜帝像

周宣王繼位之後,任命秦仲為大夫,讓其去征討西戎,不過秦仲沒有打過,反而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個兒子,其中秦莊公和秦襄公最為出名,莊公死後,就讓位於襄公,也正是在秦襄公時期,秦開始崛起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犬戎大軍盤踞鎬京之時,被周幽王廢掉的兒子宜臼,召集諸侯勤王,秦襄公、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給予了積極響應,犬戎被驅逐。

第二年,宜臼即位為王,是為周平王,周平王害怕犬戎再次進攻,於是決定東遷都城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而在東遷的過程中,秦襄公那是一路護送,周平王因秦襄公的功勞,始封秦為諸侯,並對其開了一張空頭支票,上面寫著: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僅僅用了20餘年,秦襄公和他的兒子秦文公,就把這張空頭支票給兌現了。

  • 穆公稱霸。

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

秦文公之後的秦國,經過了數代國君的努力,逐漸在岐、豐之地站穩了腳跟,而且所轄疆域也在不斷擴大,到了秦德公時期,秦國遷都至雍城,佔據了關中平原大部分的領土,至此,秦國實現了崛起,成為了西方一股新勢力。

而在春秋時期真正把秦國推向制高點的是秦穆公(《史記》中作“繆公”),秦穆公是位很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趁著晉國內亂,先後用力了晉惠公和晉文公來穩定晉國,以此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但不料晉文公卻藉著秦國的力量迅速強大了起來,進而稱霸了中原。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秦景公石磐

這讓秦穆公很是憂傷,當然還有更讓他憂傷的事情,因為他東進的夢,被晉國給阻斷了,而就在此時發生了春秋時期最為有名的一場戰爭,秦晉之間的崤之戰,結果秦國大敗,《史記·秦本紀》記載:(晉)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

秦穆公被挫敗後,果斷調整國策,放棄東進,把目標放在了西戎的遊牧民族,取得了“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的戰績,而秦穆公也在西戎稱霸一時,這也為秦國能成春秋時期四大強國之一奠定了基礎。

  • 春秋危局。

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史記·秦本紀》

秦穆公死後,秦康公和秦共公在位期間,屢次向晉國挑戰,不斷結好楚國,想要兩面夾攻晉國,偏偏這時候晉靈公頑劣,趙盾又把持晉國國政,而楚莊王看準時機,北上爭雄,欲問鼎中原,就在楚國北上的過程中,秦國屢次進攻晉國,但卻難得一勝。

秦桓公繼位之後,不恤國政,百姓怨聲載道,秦桓公趁著楚莊王大敗晉國之際,想要從晉國撈點油水,結果卻被晉國的卿大夫令狐文子打得大敗,也就是說此時的秦國,已經連晉國的一個魏氏都打不過了。

不過秦桓公似乎盯上了晉國,在晉厲公時期,背棄盟約再次攻晉,結果晉厲公率領大軍,大敗秦軍,《史記·秦本紀》記載: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秦桓公那叫一個氣,結果次年就暴斃而亡,之後秦景公繼位。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晉國之源

秦景公繼位後依然奉行的是連楚攻晉的戰略方針,不過這時候的晉國是晉悼公掌權,晉國內部的卿大夫關係還很和睦,晉國再次強大起來,而楚國沒落,退出了爭霸行列,晉悼公再次稱霸,此時的秦國面對晉國已再無抗衡之力。

公元前546年,晉楚之間訂立了弭兵之盟後,秦景公也改善了與晉國的外交關係,兩個征戰多年的國家再次有了一段蜜月期,而此時的晉國內部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卿大夫逐漸架空了晉公室的權柄,正所謂: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

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又不及巴蜀,數次戰爭下來,家底都快被打光了,秦國就這樣踉踉蹌蹌走完了春秋,進入了戰國。

從戰國到秦朝,秦最終一統。

進入戰國之後,秦國的光芒開始耀眼起來,但戰國初期的秦國,只是任人欺負的西部小諸侯,被東方諸侯冠以“蠻夷”的稱呼,而三晉還差點滅了秦國,秦國在跌入最低谷時,秦獻公繼位,開了秦國的改革先河,最終在秦孝公統治時期,秦國最終一飛沖天。

  • 三晉伐秦。

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史記·秦本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卿大夫滅了智氏,趙襄子執政,晉國從此進入了三晉時代,趙襄子死後,魏斯執政,不過後世更習慣稱之為魏文侯,公元前413年,魏斯率領三晉聯軍向諸侯發難,三晉的勢力急劇膨脹。

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氏的實力迅速強盛,隨後又重用吳起,搶奪了秦國肥沃的河西之地,一時間,諸侯聞魏變色,而此時最為憋屈的要數秦國,想想也是,被晉國打也就算了,現在晉國都被瓜分了,結果卻被晉國分出來的一個魏國,打得滿地找牙。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出土的戰國時期魏國文物

對於這口惡氣,秦惠公不能忍,於是起兵50萬攻打魏國,吳起率領五萬士卒迎戰,結果秦軍大敗,史稱陰晉之戰,秦國在此次戰役中,徹底打光了老本,當然也再也無法抵擋三晉的攻勢,不過好在秦國還有崤函之固,三晉之間又出現了裂痕,秦國僥倖逃過了滅頂之災。

不過對於這次大戰的記載,《史記》等文獻中並未有任何記載,只有在《吳子·勵士》中出現,記載如下:今臣(吳起)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

所以,後世不少人對這場戰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不過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證,關於真實與否,筆者暫不細論。

  • 大國崛起。

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史記·秦本紀》

進入戰國之後的秦國是什麼時期開始強大的呢,是秦獻公時期,根據上述引用,我們可以得知,秦獻公繼位為君之後,就廢除了秦國活人殉葬的陋習,然後遷都櫟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在與三晉的戰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秦國此時已經在強大的路上邁出了一步。

秦獻公在秦國開了效仿山東諸侯強國的先例,尤其是開了向強大魏國學習改革變法的好頭,這對於秦孝公來說,無疑讓他看到了強大國家的辦法,可貴的是,他看到了,也這樣做了。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秦國士兵

秦孝公繼位之初,秦國是一個什麼狀態呢,我們來看看太史公的記載: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史記·秦本紀》

意思是說,秦孝公繼位之初,山東諸侯大勢已成,天下諸侯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周王室已經無力主導秩序,而秦國因為處於偏遠的雍州,山東諸侯都有個會盟什麼的,都不帶秦國玩,把秦國視為蠻夷。

這種狀況及大地刺激了秦孝公,對這種狀況那是痛心疾首,於是向天下頒佈求賢令,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條求賢令一出,天下布衣士子為之悸動,不僅能當官,還能封土列君,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絕對是平地裡的一聲炸雷,因為當時的布衣士子,做官是很難的,以血統為核心的宗法制,早已斷了布衣士子為官的路。

但秦孝公打破了這一限制,於是天下有才之能皆湧向秦國,不為別的,單單隻為“官”和“土”,而在此時入秦的士子中有一位叫衛鞅的人。

  • 商鞅變法。

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史記·商君列傳》

衛鞅入秦之後,經過三次面試,最終以”霸道“治國之術,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於是決定在秦國開始變法,但又怕舊貴族們不願配合,就開啟了一場宮廷辯論賽,辯證雙方是支持變法的衛鞅和反對變法的杜摯、甘龍等。

辯論的結果以商鞅完勝告終,他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至今振聾發聵,秦孝公也給予了衛鞅大大的肯定,封其為左庶長,在秦國實施變法,《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商鞅雕像(右)

衛鞅在秦國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重視農業生產,推行郡縣制,並且設立了一套專門激勵士兵勇往直前的軍功制,使人人勇於公戰而怯與私鬥,軍隊的戰鬥力那是直線上升,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使秦國一躍成為綜合國力最強的諸侯。

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最先確立了君主集權的專制制度,也是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制度,秦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也皆一直不斷地在完善和發展這套制度,最後到了秦王政時期,終於實現了橫掃六國的夢想,最終統一華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

商鞅變法的核心。

既然秦國的強大是以商鞅變法為基礎的,那麼這套制度的威力在哪,它的核心又是什麼呢?是耕和戰。

  • 我們先來說說耕。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商君書·農戰》

一個國家各項的活動,是以經濟為基礎的,而中國古代的經濟,是離不開耕的,民眾的吃離不開糧食,打仗也離不開糧食,商鞅就是看到了這點,所以他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皆意在讓民眾“墾草”,具體如何讓民眾墾草,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商君書·墾令》。

此外,商鞅為了進一步鼓勵民眾耕種,還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民眾,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這無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民眾種地的積極性。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睡虎地秦簡

抑商,也是商鞅重視農業的一個手段,商鞅為抑商採取的手段是“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這意思就是說,商人可以做生意,但是不好意思,要繳納十倍的稅,這樣一來賺的錢還不夠繳稅的,誰又會去做商人呢。

商鞅認為,人人都耕種,而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自然會實現“國富”,商鞅的做法對嗎,在當時,無疑是對的,因為它最大限度發展了農業,這也為接下來秦國對外的兼併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我們再來說說戰。

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漢書》

戰國時代,被大大小小的戰爭所充斥,而打仗需要士兵,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可以說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想讓士兵賣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戰場上如果士兵怕死,見到敵人衝來就一鬨而散,那麼失敗似乎是註定的。

而商鞅也看到了這點,於是他把士兵斬首敵人的數量和爵稱相結合,即戰斬一首賜爵一級,由此創立了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後世有名的白起,他的爵位大良造,就是二十等爵制度中的第十六級。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秦國士兵訓練還原圖

士兵殺敵得到的爵位,還能用來換取官職,一級爵位就能換取俸祿為五十石的官,以此往上類推,此外,殺敵一人,還可以獲得田地一頃,房宅一處和僕人一個,如果砍了敵人兩個首級,士兵作為囚犯的父母就可以被釋放,如果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脫離奴隸戶籍變為平民。

當然這並不是說砍下敵人的首級能換取爵位,能換取爵位的敵人需要帶甲的,也就是“甲士”,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敵人的軍官,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敵人的人頭就是“硬通貨”,只要砍下了敵人的首級,就意味著好生活在向自己招手,再這樣的激勵政策下,秦國士兵人人會奮勇殺敵。

由此可見,商鞅變法其實是一套“戰時主義政策”,不僅解決了打仗需要的糧食,而且最大限度的激發了士兵上陣殺敵的積極性,在這種政策的驅使下,秦國安能不攻滅六國?

飛魚說:

綜上所述,秦國是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的戰國,並不是僥倖的,而是必然的,這也難怪對於秦國是如何強大的這一問題,秦孝公會說: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說到這,不少人就會問了,那為何秦朝統一華夏之後會二世而亡呢,商鞅的這套制度不是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嗎,難道秦朝統一之後,這種制度就不適用了嗎?

秦國是如何成為最強戰國的?秦孝公:別問我,商鞅最有發言權

秦始皇雕像

其實,還真不適用了,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商鞅變法確立的這套制度是“戰時主義政策”,而統一華夏之後,繼續沿用這套政策,會在一定時間內,激發社會矛盾,社會大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統治國家的政策也要與時俱進,不然就會被舊的政策拖垮,秦朝的二世而亡,就是對此的證明。

當然導致秦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不過沒有及時調整治國之策,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正如太史公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說: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商君書》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