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繼位,大臣不下跪,卻避免了殺身之禍,大臣的反應值得深思

《大秦帝國》中,描述了這樣一幕:秦獻公因為攻打魏國的時候,身中魏軍暗箭,生命危在旦夕。在生命垂危的時候,秦獻公將嬴渠梁定為太子,即刻繼位。然而,這一切都是在秦獻公寢室進行的,旁邊並沒有大臣作為見證,而此時此刻,大臣們都在殿外等著最後的結果。

新君繼位,大臣不下跪,卻避免了殺身之禍,大臣的反應值得深思


這時候的情況很微妙,對大臣們來講更是一種煎熬。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兩個懸念。第一,秦獻公到底能不能挺過來,大臣們不清楚。雖然心裡都有了猜測,但誰也不敢說出來。第二,秦獻公可能的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中素有威望、立下赫赫戰功的兄長嬴虔,一個是常年跟隨秦獻公的二子嬴渠梁。到底誰繼承王位,大臣們看不準,一不小心站錯了隊,就有可能招致殺身大禍。

大臣們在殿外等著,雖然心裡如熱鍋上的螞蟻,巴不得搞清楚裡面的狀況,但卻不敢問其他人。為什麼?怕被人拿住把柄。只要這時候你問別人“君上傷勢如何?”,或者問“誰會是儲君?”,那肯定會被別人攻擊你有二心,很有可能一句話就招來殺身之禍。此時此刻,最後的辦法要麼就是一句話不說,要不就要刻意避開這兩個人人關心的話題,說些別的事情這時候,人精上大夫甘龍發聲了,挑了一個可以避開敏感話題卻又能高談闊論的最好話題:“如何向魏國復仇”。話題一出,詭異安靜的大殿終於活躍起來。

正當大臣們聊得興奮的時候,嬴虔帶著一隊鐵甲武士進了大殿。看到這個情景,大臣們驟然沉默,心裡開始琢磨事情了。主要是兩個疑問:秦獻公駕崩了?嬴虔要奪位自立?第一個尚在大臣們的意料之中,而第二種情況一旦發生,那就必須要好好的把握一個度了。因為嬴虔雖然不是名正言順的統帥,但深的秦軍擁戴,在軍中威望極高,如果他要奪位,其弟弟嬴渠梁一點辦法都沒有!

新君繼位,大臣不下跪,卻避免了殺身之禍,大臣的反應值得深思


鐵甲武士們在殿內站定後,開始宣讀國君遺詔,大意就是感到自己不行了,要立嬴渠梁為太子,繼任國君。正常情況下,已經有了遺詔,大臣們肯定立馬就高呼領命。然而這個時候詭異的一幕出現了,等宣讀完秦獻公遺詔,卻一個呼應的大臣都沒有,現場一片詭異的沉默,沒有人吭聲。為什麼?因為他們都不敢說話。這個時候的疑點有這麼幾個:從詔書可以確定,秦獻公已經駕崩無疑,那麼為什麼在駕崩的時候,沒有叫上大臣在旁邊確定冊立新君的事情。正常情況下,如果秦獻公腦子清醒,為了避免動亂,肯定會叫上大臣的。疑點二,如果嬴虔有奪位之心,萬一這一切都是嬴虔的試探手段,那誰站出來說話、呼應,豈不直接就暴露了?那樣很有可能血濺當場,甚至禍及全家了。

大臣們都看出了這一關鍵,所以很默契的沒有吭聲。而不吭聲是這個時候最好的選擇。因為不呼應,最多算個不敬之罪,不至於殺頭。況且,法不責眾,新君不可能將滿朝文武全部廢掉,那樣朝堂就癱瘓了。既然不能責眾,那也不好單獨處罰某個人,畢竟那樣就不公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時刻,對這些煎熬的大臣們來講,啥也不做、啥也不說卻是最好的做法。

新君繼位,大臣不下跪,卻避免了殺身之禍,大臣的反應值得深思

面對大臣們的沉默,嬴虔怒了。他也知道,必須立即讓這幫大臣消除疑慮,否則將來新君因為這個朝堂的詭異景象,說不定會對他自己心存芥蒂。於是,嬴虔抽出佩劍,斬斷一根石柱,說:“國君遺命,誰若不從,有如此石”!一劍下去,將石頭劈成了兩端,大臣們終於才放下心來,開始高聲呼號:“新君萬歲!”同時,大臣們的疑慮還沒有完全消除,奸詐的上大夫做了進一步的試探:“將軍擁立有功,將軍萬歲!”這一下讓嬴虔勃然變色,趕緊大吼:“我如何能與國君相提並論?若在胡言,休怪無情!”至此,眾大臣經過幾番試探,才最終確定大局不會出現動盪,而嬴虔也並非做做樣子,是真心的輔佐自己的弟弟,大臣們懸著的一顆心終於定了下來。

都說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大臣們,雖然身處中樞,但說不定哪天就丟掉性命,只能步步為營、處處驚心,自然也就練成了過硬的揣摩人心本領和城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