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奠基人:秦孝公

秦孝公於公元前381年出生,公元前362年繼位,僅21歲。

大秦帝國的奠基人:秦孝公

在秦孝公出生之前,秦國經歷了幾次君位動盪,國力削弱。魏國在此時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時,於魏國講和,割地,安定邊境並遷都櫟陽。秦獻公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之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就去世了。

秦孝公繼位時,戰國六雄已經形成。六雄在位國君分別是: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當時周王室勢力衰微,各諸侯間相互征伐吞併。戰國時期,秦國與楚國、魏國接壤。魏國佔據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楚國佔據巫郡和黔中郡。秦國地處偏僻,不參加各諸侯國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到秦穆公是的霸圖偉業為己任,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同時,秦孝公兵分兩路,向東圍攻陝城,向西進攻西戎。而趙、韓兩國也趁秦孝公繼位未穩之機率軍攻打秦國。

衛國人商鞅原本是在魏國公叔痤下做事,公叔痤臨時之前對魏惠王說如果不重用商鞅那就殺掉他,結果,魏惠王不重視當時名聲不顯的商鞅,在公叔痤死後既沒有重用也沒有除掉商鞅。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景監見到了秦孝公。商鞅見到秦孝公後,第一天以帝道之術考量秦孝公,第二天以王道之術考量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天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大秦帝國的奠基人:秦孝公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抑商重農,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以及其他措施。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公元前356年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擊敗韓國。公元前357年,楚宣王與秦國聯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商鞅第一次變法後,太子觸其法,平定此次事件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在咸陽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燔詩書而明法令和執行分戶令。

大秦帝國的奠基人:秦孝公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

公元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後世,司馬遷評價秦孝公:“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