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育儿专家提出,孩子们80%的行为动作语言,都是根据父母的言行举止来进行模仿的。家长们发现孩子们在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可能会模仿自己说话,自己的动作。但是慢慢的孩子可能会动手打人,但是自己回想起来也并没有做一些暴力倾向的动作,孩子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打人呢?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宝宝爱打人,可能是通过以下3种方式“学”到的

1、暴力动画片

为了方便哄孩子,有的时候家长们会选择放一部动画片给孩子看,然后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让孩子独自都坐在电视机前。殊不知,一些动画片中可能会有暴力的片段,例如一些卡通人物形象扭打在一起。用手去拍打别人的脸部头部,用脚去踢别人的身体。这些不合适的动作,都是在家长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记忆到了自己的脑海中。他们会认为这些打人的动作是正确的。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家长们有时候会发现,当自己抱着孩子很开心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突如其来一巴掌。这就是孩子们对暴力的错误理解,认为当父母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时,用手去拍打脸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这样,就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给孩子播放的动画片中,家长起码要做到浏览,看一看动画片会不会存在一些暴力的片段。经过筛选,放健康积极向上的动画片给孩子看。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2、语言的影响

有些家长反映,平时生活中自己并没有使用暴力,为什么孩子会变得暴力呢?这有可能是家长们对“打”这一个动词,帮助孩子进行具体化的填充。比如说当孩子们碰到桌角,因为疼痛而哭泣,家长们会对孩子说”这桌子真坏,我们打它”,一边说着一边还拍打着桌子,家长们打桌子的这一个动作就会深刻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孩子的一边,去埋怨一些不会说话的静物。让孩子们形成一种惯有的思维方式。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不管是人还是物,当不顺应自己的心意时候就可以去打他们。所以家长们要明白的是当孩子们碰到桌角,要教育孩子们走路时要注意脚下,要看路而。不是为了出气去拍打桌子。一旦养成习惯,孩子们了幼儿园,面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生一些争执口角时,孩子们会觉得不顺应自己的心意,就会大打出手。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告诉孩子的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暴力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3、暴力的教育方式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听话,反抗父母的行为。有些家长会用暴力的方式去打孩子。长时间以来,只会在孩子心中慢慢的萌生出暴力的萌芽。当孩子孩子有暴躁的心情,不耐烦的行为或者是有拍打别人的倾向,那么就可以100%的确定该孩子是有暴力倾向的。家长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反思自己,是否了用暴力的方式对待了孩子。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还有可能培养出自卑感极重的孩子。所以家长们要明白,在棍棒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暴力者,就是懦弱者。这两种人格,都具有极大的缺陷。因此,孩子们打人时,家长们不可以以牙还牙,而是通过语言和好的环境,慢慢的去溶解他们这样的坏习惯。在孩子做了不对的事情,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意。这样孩子在不满意时,也会学习到这样的方式,即通过语言告知家长,自己不开心。避免了打人这样的坏习惯。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培养好性格宝宝,家长不仅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还可以利用亲子阅读的方式进行引导,梅梅妈妈这里有这样两套绘本,分别是《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和《宝宝情商培养图画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还能培养孩子的好品质,是宝宝的非常棒的启蒙老师。

家里有个“打人娃”?是宝宝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宝宝是这样吗

购书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