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治異政策"

引言

三國時期割據勢力之一的魏國,也被史學家稱為曹魏,在東漢末年與蜀漢、孫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雖說是三分天下,但是曹魏政權與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相比,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統轄面積,都要大上許多。曹魏所轄疆域更為遼闊,實則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統轄面積遼闊了,民族也更加眾多,東北有夫餘、高句麗等民族,西北有羌、氐及西域諸族,北方還有鮮卑、匈奴等,所以在曹魏所面臨的民族問題十分嚴峻。

面對如此環境,曹魏政權在治理民族問題上,採取了以積極發展自身實力為前提,以安定民族為目標,最終實現統一大業的民族政策。曹魏的民族政策,是曹操、曹丕等歷代統治者根據當時動亂的社會狀況、天下局勢所制定出的決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赤壁之戰之後,曹操放緩了南下的腳步,將目光放到穩定自己的內部社會環境和鞏固北部邊疆的安定上。當時曹魏的西北、北部以及東北地區, 由於連年混戰,所掌控之諸郡縣經濟發展停滯、人口稀少、社會動亂,加之"胡漢"衝突嚴重,在南下時後方多次出現問題。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孫權

所以穩定邊塞和內遷其他 民族,成為當時曹魏政權所要處理之首要問題。治理民族問題實現內部穩固,是曹魏實現統一大業的前提,意義非凡。針對此問題,曹魏制定了"以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政策。而在曹魏的這種恩威並施的治理政策之下,諸多的民族紛紛歸降非但沒能對曹魏政權造成阻礙,還成為了曹魏政權統一天下的助力,著實值得令人深思。

《舊唐書》中記載了諸葛亮的治蠻策略:"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率自相統領,不置漢官,亦不留兵鎮守。人問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意以置官夷漢雜居,猜嫌必起;留兵運糧,為患更重;忽若反叛,勞費更多。但粗設紀綱,自然安定。"

要知道,在後漢三國時期,天下動亂,中原地區曹魏、蜀漢和東吳競相逐鹿,四周還有不少的其他民族虎視眈眈,異族問題一直困擾著這三大中原勢力。蜀國丞相諸葛亮,征討曹魏之前,還要先評定南蠻,可見異族一直在找機會趁虛而入,威脅甚大。而曹魏在三個政權之中能一家獨大,就是因為他不用花費太多的兵力物力去處理異族問題,這與他的"治異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諸葛亮

針對匈奴的政策

匈奴是秦漢時期北方草原上一隻強大的遊牧力量,但到曹魏時期已不復當年之勇,分裂後的南匈奴已經歸附漢室近百年之久,但雙方關係一直處於比較微妙的狀態。黃巾起義時,南匈奴首領於扶羅曾率騎兵攻擊趙、魏等地。在與曹操爭奪陳留郡封丘、襄邑等地之時,雙方激烈交戰,被曹操以武力征服後,呼廚泉於建安七年附入曹魏統治。然而在青龍元年,本來已經歸順了曹魏的匈奴又發生了叛亂。

在《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次叛亂:"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虜乃走漠北。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宣王遣將軍胡遵等追討,破降之。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詣幷州降,朗引軍還。"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曹操

面對匈奴時,曹魏在初期還是採取了相對強硬的手段,但是在幾次大規模用兵之後,開始採用比較懷柔的分化、安撫的政策。對於內遷到曹魏北境的南匈奴人,曹操忌憚其人口興盛而強大起來,便將南匈奴分為左部、右部、南部、北部和中部等五個部。在內附的每個南匈奴部落裡,都選任其部族貴族作為統帥,同時任命漢人為司馬——統帥官階雖高,軍政大權卻掌握在司馬手裡。這種土流並治的手段,使得曹魏既籠絡了南匈奴部落首領,又有效監督控制了匈奴人,這種方式也被後來的曹丕、曹爽等繼承了下來。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還將單于呼廚泉誘騙來朝,扣於鄴城,放去卑監國,使其內部沒有領 導者,曹魏利用各部之間的矛盾,拉攏弱者打壓強者,以達到分化南匈奴之目的。通過內部分化之策,曹魏基本完成對南匈奴的掌控,使其穩定下來。總體看來,曹魏在南匈奴所實行之政策,具有相當深遠之意,在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出色的流官,對後世造成較大影響。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單于呼廚泉

針對鮮卑的政策

鮮卑在漢代一直處於匈奴統治下。到東漢末期,檀石槐作為政治軍事首領,統一鮮卑諸部,使其強大起來。檀石槐死後,鮮卑由於沒有強大軍事首領領導,各部鬥爭激烈,內部分化嚴重,最後分裂成軻比能、步度根洩歸泥、彌加素利三大勢力。三方勢力實力強大,成為曹魏在北境最大的隱患。曹魏針對三方勢力不同情況,採取了或柔撫分化或武力鎮壓的政策。

建安年間,曹操平定幽州,勢力盛極一時。鮮卑、烏桓諸部畏懼其實力,不得不跟隨閻柔進貢,與其通市。曹操也對前來進貢之大人施以重恩。鮮卑雖向曹魏進貢,受其封賞,但是在軍 事、政治上不受曹魏節制,內部之間仍相互攻伐。魏明帝時期,軻比能兼併其他兩部,統一漠南地區,此時諸葛亮北出祁山,遣使與軻比能聯絡,使得曹魏強烈不安。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鮮卑單于檀石槐

同樣是在《三國志》中記載:"後鮮卑大人軻比能複製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田豫有馬城之圍,畢軌有陘北之敗。青龍中,帝乃聽王雄,遣劍客刺之。"

於是太和二年烏桓校尉田豫派西部鮮卑浦頭洩泥出塞攻打柯比能的女婿鬱築鍵,使西部鮮卑與柯比能始終相對立,達到了以鮮卑攻鮮卑的目的,其中保持鮮卑各部的"獨立"是曹魏政權為控御鮮卑而採取的重要手段" 。針對軻比能部勢力的強大,曹魏還採用了"拉弱打強"之計。整個曹魏時期,治理鮮卑是其管理"異民族"、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鮮卑所採取的 政策,無論是殘酷還是柔和,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順利地化解邊疆危機,並且破壞諸葛亮出祁山的計劃。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田豫

針對羌人的政策

羌人是歷史十分古老的族群,在夏時初見其身影,於商時十分活躍,周時開始與中原漢人聯 姻,於東周時期融於華夏。魏晉時期,為了補充社會所需勞動力,蜀漢進行對羌人的爭奪,而曹魏也積極採取了比較柔善的統治政策。建安十九年,為了更好地掌控羌人,曹魏派遣夏侯淵前去征討自稱"河首平漢王"的宋建。宋建政權是於靈帝年間受黃巾起義影響依靠羌人力量建立的,其後藉助羌人首領勢力才維持三十年之久。

曹魏在滅掉宋建政權後,其地羌人基本歸附。為了爭奪羌人,曹魏對其內部貴族用高官厚 祿加以拉攏。羌人中有一支名為燒當羌,東漢時雖被鎮壓勢力衰弱,但仍是羌人中一方豪強,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曹魏曾封南安赤亭羌酋姚柯回為鎮西將軍、綏戎校尉、西羌都督等,姚柯回便是燒當羌後裔,其後代在羌人的幫助下建立起了後秦。正是忌憚羌人強勢,曹魏採用懷柔政策極力拉攏,為自己增加立國資本。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夏侯淵攻打宋建

在《古今圖書集成》中記載:"酒泉蘇衡反,與羌豪鄰戴及丁令胡萬餘騎攻邊縣。既與夏侯儒擊破之,衡及鄰戴等皆降。遂上書疏請與儒治左城,築鄣塞,置烽候、邸閣以備胡。西羌恐,率眾二萬餘落降。"

總體看來,曹魏拉攏羌人主要還是想借助其強大作戰力,為自己增加統一天下的籌碼,然而對待氐、胡以及後期羌人,曹魏則採取了較為殘酷的強徵糧食政策。向氐、羌、胡徵納賦 稅,租調要遠遠高於普通編戶。在此亦可看出,曹魏所謂"溫和"政策也只是對於羌人貴族而言。戰爭年代,無論什麼民族的底層民眾,都處於水深火熱之環境,承擔著高額的賦稅。

三足鼎立,曹魏最強?國力的強盛得益於恰當的

曹操塑像

評價

除卻這三族之外,對於西域、高句麗和烏桓等民族的治理政策也大致如此,以招安為主,以武力鎮壓為輔。曹魏治理"異民族"的政策的主要目的還是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只有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保障國家和經濟的安全,而只有實力強大,周圍諸方勢力才會忌憚其實力不敢輕舉妄動。

無論匈奴還是鮮卑、烏桓等,都是敗於曹魏之後才臣服的。不過,以武力征服只是曹魏當時可選擇之下下策,屬萬般無奈之舉,招攬、封賞、分化,不費一兵一卒才是主要方針。此方針符合當時曹魏的客觀環境。在南邊雄踞著蜀、吳兩大勢力形勢下,與民休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改善國家財政才是正途。

而穩定北邊,正是發展經濟之必要前提。求精求穩發展在穩定曹魏社會的同時,也保障了邊疆人民和"異民族"民眾一段時期內安定發展,恢復了社會生產力,有利於邊境穩定與發展。 不過在另一方面,受時代所限,曹魏所採取的政策仍具有其侷限性。政策在制定之時,所考慮的是如何對諸民族首領、貴族施加恩惠以進行招攬,而對於底層民眾則是加以剝削與控制。無論 是將勞力親屬遷至都城附近,還是對"異民族"民 戶加以重賦,其政策所反映的還是對其他民族的不信任。

總體來說,曹魏對"異民族"所採取之政策,實實在在地穩定了邊疆安定,為之後司馬氏建立西晉政權提供了穩定的客觀環境。與此同時,曹魏雖然只是三國時期一支分裂勢力,但卻始終以正統自居,承襲前朝統治思想和治邊理念,維護了治邊思想的傳承與穩定,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對後世治理邊疆以及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舊唐書》、《古今圖書集成》、《三國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