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養蝦至今仍存在很多難點、疑點和困惑,尤其是早期死亡綜合症,每年養蝦都因此造成很大損失。養蝦困難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整個養蝦行業共同來發力,同時也說明這個行業目前水準還比較低,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筆者是蝦農,處在養蝦行業這條鏈條最末端的位置,面對這些難點、疑點和困惑,從來沒有放棄,一直堅持摸索,一直嘗試從自己所處的位置,即從自己熟識的養殖管理角度去尋找答案。

養蝦,概括地說,主要是蝦苗、蝦塘、管理、天氣這四大方面,現在隨著大家對蝦塘以及天氣重要性的認識,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去搶季節,提前放苗或一年養多造了,放苗密度也逐漸迴歸到理性,不再互相攀比,而是根據蝦塘條件及技術力量來確定放苗密度,所以剩下的問題主要是蝦苗及管理這兩個方面。蝦苗與管理,這兩個方面都同等重要。

但一直以來不論是養殖普通苗、二代苗或一代苗,案例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即使蝦苗來自於同一個蝦苗場或同一口蝦苗池也是如此,這說明問題出在管理方面,我們的管理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仍存在認識上的盲區或死角。

在養蝦管理當中水質管理是最重要的,水質管理就是養水,養水就是人為提供適合蝦健康生長的水環境,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蝦的健康生長?我們的做法有沒有問題?

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比較,發覺我們一貫來一旦提到放苗就必須要肥水,總是籠統把放苗與肥水捆綁在一起,這個傳統做法很值得懷疑,我認為放苗最好不要肥水,即使肥水也要等到老水才放苗;養水是系統性的工作,是受基礎條件制約的,所以必須要從源頭抓起。

水質管理是當前的薄弱環節,即使在其它方面不變的情況下,只要提高了水質的管理水平,就等於大幅度提高成功率,等於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正可謂是,成在養水,敗也在養水,水質管理成為當前養蝦成敗的關鍵。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1 重新認識肥水放苗

筆者養蝦23年,每年總有一些蝦塘成功,同時也有一些蝦塘失敗,即使同樣的蝦塘、蝦苗,同樣的天氣,同樣的管理也是如此,這說明我們對養蝦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一些重要的環節還沒有搞清楚,雖然有的蝦塘成功了,卻不知道成功在哪裡,雖然有的蝦塘失敗了,也不知道失敗在什麼地方。

但是既然每年都有一些蝦塘養殖成功,說明我們對這部分蝦塘的管理是正確的,但同樣的管理另一些蝦塘卻不成功,說明在這兩類蝦塘之間肯定存在某些不相同的地方,正是由於這些不相同的地方才造成了兩種不相同的結果,而這些不相同的地方又正好被我們疏忽了。

由於這兩類蝦塘都是經我們自己親手操作的,清楚情況,所以只要我們採取逐個排查的辦法,找出這些不相同的地方,然後通過改進,看看是否與成功失敗有直接關係,如此循環反覆,不斷縮小排查範圍,應該可以把原因找出來。

EM菌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廣泛認可。但是EM菌發酵好的原液使用起來成本較高,而且經過廠家經銷商長時間儲存,菌的活力也會下降。近幾年市場上比較受到養殖戶歡迎的是EM菌菌種。養殖戶購買回去後可以自己擴培。自己發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來成本低,而且現發酵的的菌液數量多活性好。那麼在選擇EM菌菌中的時候大家要關注菌種的好壞。一般而言,判斷菌種好壞有一個最簡單的指標pH值。因為EM菌種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較低說明乳酸菌含量豐富,也就意味著整體的EM菌活性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種,如果可以達到3以下就算是質量特別好的EM菌種了。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道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沒有任何蝦塘的水色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有的看似同一種水色,實際也是千差萬別,所以排查如同大海撈針。筆者只能憑藉經驗去分析,首先篩選出重點,然後逐個去驗證,非常費時,為此也走了很多彎路。

其中走得最長的彎路就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藻類上,認為養蝦是否成功主要是由溶解氧是否充足來決定的,而引起溶解氧不足是藻類的晝夜變化,往往白天水色越濃夜晚就越容易造成底層溶解氧不足,認為只要管好藻類保持晚上溶解氧充足,暴發性蝦病就可以避免。

但經過無數次證驗結果並不是這樣,結果只是證實管好藻類只是對中後期發生的偷死症有明顯的預防作用,而對預防前期死亡綜合症效果並不明顯,究竟是什麼原因卻弄不清楚,一直到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才找到了答案。

今年筆者受邀到海南一個蝦場擔任養蝦技術顧問,瞭解到當地一些養蝦同行改變了過去肥水放苗的做法,改為清水放苗,從而提高了養殖成功率。儘管當地總的養蝦狀況仍然不理想,但經過改為清水放苗之後前期死亡綜合症明顯比過去減少了。

正好筆者所在蝦場的老闆也主張清水放苗,據他說近兩年採用清水放苗之後,前期很少出問題,出問題都是在中後期。於是我們決定採用這一做法,結果所養6口蝦塘全部都獲得成功,這說明了早期死亡綜合症與放蝦苗時的水質確實有直接關係,即放苗時水質越清潔,說明與蝦苗場的水質就越接近,所以蝦苗投放之後就容易適應,患病幾率就小,反之如果水越肥,說明與蝦苗場的水質差別就越大,所以蝦苗投放之後就難以適應,就容易得病。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而早期死亡綜合症一般是發生在投放蝦苗之後25~45天,病蝦的症狀大多是肝臟腫大或肝臟發紅,屬於器官性壞死,說明這種病不是短期染上的,而是得病之後經過較長時間才形成的,如果肥水放苗,從蝦苗投放就馬上得病算起,一直到爆發早期死亡綜合症,時間上也正好吻合。

這說明預防早期死亡綜合症關鍵是在第一池水。即第一池水只能瘦不能肥,pH值只能低不能高,水越肥或pH值越高就越容易出問題。之所以我們每年有的蝦塘會成功,是因為這部分蝦塘不是在水最肥的時候放苗,放苗時pH值也不高,處在8.9以下,蝦苗對於pH值晝夜變化處在可忍耐範圍。相反之所以每年有的蝦塘不成功,是因為這部分蝦塘是在水最肥的時候放苗,放苗時pH值非常高,處在9.0以上,致使蝦苗超出忍耐範圍而得病,最後發展成早期死亡綜合症。

市面上的有機酸林林總總,建議大家選擇含量高的,且最好濃縮,使用時一般用量較多,方便攜帶。超濃有機酸,超濃配方,五倍濃縮;解毒排毒,調水淨水;適應於處理農藥殘留、藻毒素中毒、重金屬超標、水質異常等場景:緩解養殖動物中毒及應激反應,加速體內毒素排出,提高水體透明度,穩定水體pH值



筆者尋找到的答案是,肥水時間短的藻類,pH值特別高,9.0以上,這種水色雖然很好看但絕對不適合投放蝦苗,困惑已久的早期死亡綜合症正因為是在這個時候投放蝦苗才造成的。

清水放苗所指的清水,已經經過了消毒和解毒,經過增氧機的反覆攪動,實際也是人為調控的一種水質。清水放苗之後,由於每天投餵飼料以及蝦糞便等不斷積累,使得蝦塘水質逐漸變肥,水色越來越濃,所以即使清水放苗,蝦以後仍然是處在肥水的環境之下生存,但與肥水放苗所不相同的是,清水放苗之後蝦會隨著水逐漸變肥的過程逐步適應,而肥水放苗則沒有逐步適應這個過程,致使蝦苗一下子就遭遇了特別高的pH值,一下子就遭遇了pH值晝夜的劇烈變化,所以容易得病,說明有無逐步適應的過程非常重要。

由於老水的肥水時間比較長,藻的種類繁多複雜,藻相穩定,pH值保持在8.9以下,所以也適合放苗,但由於老水需要養護的時間比較長,一般要經過20d至30d,而且初次施肥要連續一個星期以上,不但加大了成本開支,而且在養護過程中還要防範輪蟲過度繁殖、大型的微生動物和青苔茜草等,很麻煩。

2 水質管理關鍵是溶解氧

養蝦離不開溶解氧,尤其是高密度養殖。在這個方面筆者過去養蝦時就有過深刻體會,那時候我們養蝦還不知道使用增氧機,也不知道要肥水,完全是自然水養殖,每畝放長毛對蝦苗2,000~3,000尾,畝產40~50kg,當時我們常常擅自增加放苗數量,希望能夠提高產量,但奇怪的是不論蝦苗增加多少,到頭來產量卻沒有絲毫增加,後來才知道原來自然水的溶解氧就只能容納得這麼多產量,不能夠再增加了。

芽孢桿菌分解有機物也是這些年才知道的。所以無論是高密度養蝦還是使用微生物製劑分解有機物都離不開充足的溶解氧,溶解氧在水質眾多因素當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但在這方面我們卻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尤其與情況相似的孵化蝦苗來作比較,差距很大。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孵化蝦苗與高密度養蝦都是處在同一個行業的產業鏈上,一個在始點,一個在末端,兩者共同的地方都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否則就會出問題。

但與孵化蝦苗在管理上的認真和嚴格相比,養蝦管理是遠遠不及的,例如孵化蝦苗24h有人值班,一天要喂6次,每天堅持早午晚3次測水溫及pH值,每個小時都要巡查等,養蝦管理卻做不到。

孵化蝦苗哪怕是出了一點小事也是大事,不敢怠慢,馬上處理,但養蝦管理正好相反,什麼事情都是猶猶豫豫或者模稜兩可或者認為影響不大,甚至即使忘記啟動增氧機這麼重要的事情也不當回事,即使晚上增氧機壞了也不馬上更換而是要等到白天才處理,以為看不見蝦浮頭看不見死蝦就沒事了。

本來室外養蝦與孵化蝦苗相比,養蝦處在室外,面積又大,又直接受到天氣、晝夜溫差、微小動物影響和藻類影響,還有受青苔茜草以及溶解氧分佈不均勻等影響,水質管理的難度比孵化蝦苗更大,更需要細心呵護,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這樣去認為,這說明我們無知和盲目,說明我們的養蝦水平低下,事實上我們每年都在為這種無知和盲目付出慘重代價。

在日常管理方面也沒有做到動態管理,而是憑經驗來管理,例如一定要按照規定時間來啟動增氧機,一定要按照規定時間來改底、消毒、解毒、施肥、補鈣等,把千變萬化的水質管理變成了固定的框框條條,結果錢花了,工作也做了,但沒有管到點子上,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之所以說溶解氧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因為水色變化大多都與溶解氧有關,都是隨著溶解氧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水色變暗、變黑、變臭、水色分層、混濁以及飼料臺及繩索(水浸部分)遍佈黏滑的淤泥等,這些都是程度不同的底層缺氧表現,儘管還未達到蝦浮頭的嚴重程度,但如果疏忽了,多則十天八天,少則五六天,就會出問題。

要想保持溶解氧充足,很重要一條就是要掌握好放苗密度,如果不顧蝦塘條件及技術力量去追求高密度,到頭來只能是自尋煩惱,即使增加再多增氧機或投放更多的微生物製劑也解決不了問題。

投放蝦苗密度要因塘、因人而異,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攀比跟風。原則上面積小的蝦塘多投,面積大的疏投,有底部排汙條件的多投,沒有底部排汙條件的疏投,建議10畝以上的低圍池每畝放苗1萬~2萬尾,9畝以下的低圍池每畝2萬~4萬尾,4畝以上的高位池每畝7萬~14萬尾,3畝以下的高位池每畝15萬~30萬尾。

一般來說條件越差的蝦塘,溶解氧越不穩定,因為這種蝦塘都沒有底部排汙條件,有機汙染物一天天增加,每天都要與肥水打交道,每天都要監控肥水的變化,而在肥水的環境條件下僅僅依靠增氧機增氧或僅僅依靠微生物製劑來分解有機物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管理好藻類,必須要依靠增氧機、微生物製劑、藻類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

實踐告訴我們藻類太多太少都是害,都會造成溶解氧不穩定和底部環境惡化,所以在肥水的環境條件下,要想保持溶解氧充足穩定,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要把藻類控制在適中狀態。

水產養殖:究竟什麼樣的水質才適合對蝦的健康生長?來聽老師講課

3 理清水質管理思路

3.1 水質管理要從源頭抓起

源頭就是蝦塘條件,源頭就是放苗密度。實踐告訴我們,真正適合養蝦的地方並不多,大多數蝦塘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或不足,或地理位置不理想,或水源條件有欠缺,或蝦塘滲漏或蝦塘面積太大等,只有對蝦塘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合理投放蝦苗,只有合理投放蝦苗才能夠掌握水質。

3.2 水質管理是一個整體

水質各個因素都是互相聯繫的,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難以奏效的。遇到問題或者採取措施都必須要從整體去考慮,不但要考慮到看得見的問題,也要考慮到那些看不見的潛在問題,還要考慮到有關聯的方方面面,即權衡利弊和把握平衡。

水質管理好比一張網,其中水色、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好比網眼,溶解氧好比網綱,只有抓住溶解氧這個綱,綱舉目張,才能夠思路清晰,才能夠標本兼治。

3.3 掌握每天水質變化

水質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總是會朝著某一個方向逐漸積累或逐漸發展,同時這種變化會通過水色、pH值和蝦吃料等反映出來,所以必須要重視日常管理,通過觀察這些細微變化來掌握水色的變化趨勢,做到心中有數做到提早防範。水質管理貴在抓早抓小,切忌待到嚴重才去抓,如果等到滿塘都是濃濃的藍藻或者已經發生了倒藻才去處理就已經晚了。

3.4 調水過程要緩慢

由於水質問題是逐漸形成的,危害蝦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解決起來也應該要有一個逐漸改善或逐漸康復的過程,欲速而不達,如果急於求成,期望採取措施之後當天或第二天就完全解決,就容易造成新的應激,就等於又來一次折騰,養蝦最忌短期內反覆折騰,例如為了急於解決問題一下子大量換水或者一下子把藍藻全部殺光等等,結果都會加重病情,等於雪上加霜,所以凡是立馬見效或立竿見影的快速做法都不主張。

水質管理如同考試,考管理者的技術,考使用品的質量,考團隊的協同能力,總之水質管理涉及的因素較多,需要方方面面配合,特別需要學習、交流、合力,單槍匹馬或萬事不求人是弄不好的。

每個養殖戶都不容易,選好正確的“養殖用品”很關鍵!點擊文章下方“瞭解更多”,瞭解更多水產養殖優選“好物”,祝願大家年年有個好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