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達摩祖師東來,面壁九年等候二祖慧可,傳法衣與他。二祖遇三祖,傳金襴袈裟於三祖,以為華夏諸僧之寶,遂賜法號“僧璨”。此偈為二祖慧可開示三祖,三祖聽聞之後,當下便悟。

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

三祖僧璨大師

傳法衣者

三祖僧璨禪師曾受困於疾病,自感罪孽深重,來到二祖面前,請求二祖為其懺悔。僧璨當時只是一位白衣居士,並未出家,慧可當時隱居山林,伺機尋去法嗣,一見三祖,便知其為禪宗三祖之人選。所以慧可特意旁敲側擊,巧開機鋒,對三祖說“你的罪過都給我吧,我來幫你承擔”。僧璨聽聞之後,便跟隨二祖慧可出家,一直侍奉二祖兩年多。

二祖的禪所提倡的是“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強調佛法無二,開一代禪宗之先河。而到了三祖這裡,他不僅繼承了二祖的思想,還不斷強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大乘真如思想,以消除大眾虛妄分別之心。僧璨將達摩所傳禪法,與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相結合,見機說教,廣弘佛法,對後世的禪宗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

二祖傳三祖

誰來縛汝

僧璨,生年不詳,史料大概的記載是在周武滅佛前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一帶,承二祖法衣,傳四祖道信。卒於隋大業二年,代宗皇帝曾諡號“鑑智禪師”。他在俗世四十餘年都是白衣,出家之後適逢佛教浩劫,不得已隱居山林,此時的禪宗仍然不是佛教的主流,只在山野林間等底層傳播。三祖曾經作《信心銘》,至今仍有流傳。

隋文帝大業二年,僧璨傳法衣於道信禪師。道信禪師於三祖面前求法,請教如何解脫。僧璨悠悠然回答“誰縛汝?”。只此一句,點開了道信禪師,也點開了後世無數的學佛人。“是誰束縛住了你呢?”,本來無一物,哪裡有繩子呢?道信禪師當下便悟,是為四祖法衣之來源。“本來都無心,何須求解脫”,一語點醒夢中人,所謂解脫,不過是眾生自尋煩惱。

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

三祖傳四祖

信心之銘

僧璨是禪宗史上的一個座標,是禪宗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的起點。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由三祖開始,佛教才真正地開始了它的大轉移,即由貴族到平民的弘法路線得以確立,其道場也由都市的大寺大廟轉變成了深山老林的蘭若。三祖可謂是禪宗史上設壇公開傳法的開創者,轉變了達摩來時印度禪的那種注重“頭陀行”的禪風。

不僅如此,三祖還一改“不立文字”的傳統,著《信心銘》五百八十四字,相機說法,打開方便之門,幫助信徒修行。《信心銘》一文篇幅短小,語言平實,內容詳實,故而在底層的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它與禪宗的另一部著作《壇經》對中國信眾的影響,可謂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篇短文在禪宗史上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

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

《信心銘》

生死由他

達摩的禪,初到動土之時,還帶有明顯的印度色彩,那麼到了三祖這裡,已經完全地被改造成適應中國的理論。這不是篡改,而是方便,是大慈大悲,是大智大慧。在今天的安徽潛山縣,仍有“三祖寺”保存完好,它不僅僅是古代建築的完美樣板,也是中國禪宗的重要祖庭,被認為是“禪宗六大祖庭之一”,保留了諸多的關於三祖的遺蹟。

達摩東來,遇而未信;慧可傳法,信而不修;三祖僧璨,有信有修

三祖寺

一代高僧僧璨,於大業二年示寂,並非坐化,而是站立圓寂。“餘今立化,生死自由”,生命的最後盡頭,仍在用一種近乎行為藝術的方式教導眾生:一切皆無,生死虛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