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佛之間交流的佛法會是什麼樣

佛門有百界千如的說法。佛門中把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這六道加聲聞、緣覺、菩薩、佛,共稱十法界,每—法界中又有十法界,這就叫百界。每—法界中有十種事理,叫十如。合起來就叫百界千如。


佛和佛之間交流的佛法會是什麼樣

十法界中有十法界,所以人中有佛,有鬼,有修羅,鬼中有鬼,有人,有修羅,即有人中鬼,人中佛,人中修羅的存在。所以,佛中亦有佛,即為佛中佛。

佛中有佛,佛上有佛。所以佛學佛上佛,佛亦說佛法。佛涅槃後,上兜率宮廣宣佛法。佛與佛說的佛法,與佛與眾生所說的佛法,有何不同?

佛與眾生宣說的佛法,因眾生未能解脫,故佛法在於解脫之法。佛與佛間所說佛法,因佛已解脫,此佛法便是解脫後的自由之法。亦即不與一般人說的高深秘法。

我們不知道這秘法的內容,但我們可以推知秘法會說些什麼。

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病死的煩惱。此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著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哪裡?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瞭解了,才拔箭上藥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聽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三途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這些就是佛不願回答的十四無記:1、世界恆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會恆常存在。("世無常")3、世界恆常而又不恆常。("世亦有常亦無常")4、世界非恆常非非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5、世界有邊際。("世有邊")6、世界無邊際。("世無邊")7、世界有邊際而又無邊際。("世有邊無邊")8、世界非有邊際非無邊際。("世非有邊非無邊")9、生命即是物質身體。("命即身")10、生命與物質身體並非同一。("命異身")11、佛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有")12、佛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無")13、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如來死後亦有亦無")14、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來死後非有非無")。這些可歸納為四類16個問題。第一類問題:這世界:(1)是永恆的?(2)還是非永恆的?(3)是既永恆又非永恆?(4)還是非永恆又非不永恆?第二類問題:這世界:(1)是有限的?(2)還是無限的?(3)是既有限又無限?(4)還是非有限又非無限?第三類問題:證得大覺的聖者(或如來)死去以後:(1)是存在?(2)還是不存在?(3)是既存在又不存在?(4)還是非存亦非不存在?第四類問題:心靈與肉體:(1)是一?(2)是異?(3)是既一又異?(4)還是非一非異?我們可以看出,這四類問題是相當重要的哲學問題。古往今來,東方和西方的哲學家和宗教家,朝夕研究,極欲解決,但均無明確之結果。由於其宗教意義巨大,當時很多的學者和宗教領袖都想和釋迦牟尼探討這些問題,以期獲得圓滿的回答。可是,佛陀一概堅決拒絕回答這些問題。這就是佛典中常說的“十四無記”,又作“十四不可記”或者“十四難”。但是,佛因我們未能解脫而不予回答的十四無記,卻是解脫的佛之間所常常討論的佛法。

正如儒家孔子“不知生,焉知死”,對死後的世界存而不論,敬鬼神而遠之。但儒家肯對對這個東西是會研究的,不向大眾宣說但可以自行鑽研,秘而不宣。

除了十四無記外,佛之間還可以討論其他的佛法。比如佛辦不到的事。

有四件事佛也做不到。都有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因果不可代。

佛經上上說:“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因果是佛法的核心內容,也是佛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一個人做了惡事,去求佛將惡報轉移給他人,這樣的想法是非常愚痴的,因為佛也無法做到。

佛雖然神通廣大,但因果更是高於一切,佛教認為個人的因果個人承受,別人代替不了,佛也沒有辦法去操控世間的因果。我們在佛前許願時,違背因果的願望,就不要對佛說了。

第二件事:定業不能滅。

定業就是已經形成的因果佛也無法改變,《楞嚴經》上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個人所種下的善惡之因,一但形成定業就無法改變,佛也無力迴天。

不過在所造的業還未受報之前,我們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業果,比如一個人做了壞事,因為緣分還沒有到來,所以還未形成惡報,這個時候,如果他誠心去懺悔並且努力彌補自己的過錯,他所將要承受的惡報就會減輕。

第三件事:無緣不能度。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廣大,不度無緣之人。這是白馬寺中的一副對聯。佛並不是不想度無緣之人,而是沒有能力去度無緣之人。佛要度人,需要眾生的配合才行,如果佛為你說法,你不聽、不信,還誹謗佛法,那佛如何能度你呢?

第四件事:眾生度不盡。

佛雖然能度世間的一切眾生,但卻不能度盡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雖有無量神力,在十方說法、度眾生,卻不能盡度一切眾生,若一切眾生得度,則無未來世佛故。所以眾生不盡,以是故應更有餘佛。

佛與眾生是相對存在的,如果眾生全部被度盡,也就沒有佛存在了,只要佛在,就一定還有未能度盡的眾生存在。

金剛經上佛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換句話說,佛無法度人,唯人自度,佛度一切眾生後,也沒有一個眾生真正的度,因為得度是虛妄的,本來無眾生才是實相的。

佛做不到的事,佛才會有動力去做。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才會有進步。佛中佛,佛上佛,佛之間的差距,也是由此而生。佛與佛之間對佛法的討教,部份就是這些內容。

此外,佛講緣起性空,什麼是緣,講了很多,卻總沒講透。十二因緣起於無明,無明究竟是什麼,佛說的含糊。這些都是佛與佛可以討論的佛法啊。

佛法無邊。即使是佛,究竟圓滿,也要不斷學習啊。

佛和佛之間交流的佛法會是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