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正常开诊后“三联症”明显增多,看看专家怎么支招?

门诊正常开诊后,因宅在家里“没事干”,进而出现消化不良伴有失眠、胸闷等“三联症”

的患者明显增多,慢性胃病明显加重的病人也明显增多。

专家指出,这是“疫情应激综合征”的心身表现,属于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是“憋、闷、恐惧出来的毛病”,要及时认清,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生活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门诊正常开诊后“三联症”明显增多,看看专家怎么支招?

连日来,江苏省中医院严格按照国家疫情防控相关要求,门诊正常开诊,病人就诊井然有序。该院消化科是医院“中医大咖”较集中的科室之一,因此,“追星”的患者也一直较多。

门诊正常开诊后“三联症”明显增多,看看专家怎么支招?

今天上午,记者在消化科看到,与以往候诊区域病人较集中相比,大多数病人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自助机等预约挂号后,根据预约时间踩着点来医院,避免了集中候诊。

“大多数病人疫情防控意识较强。但是从近期门诊观察,不少病人由于前段时间宅在家里,长时间‘没事干’,再加上疫情防控期间担心恐惧,出现了多种心身不适,尤其以消化系统为主,大多与原有疾病关系不大。这种社会应激反应要及时开展宣传,化解减少恐慌”消化科主任徐陆周说。

门诊正常开诊后“三联症”明显增多,看看专家怎么支招?

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不少人宅在家里,每天刷屏看手机了解疫情信息,加上防控要求,一般不敢出门,总是担心恐惧焦虑,有的整天无所事事,身体有点不舒服,就过度地放大症状,时间久了,引发一系列“问题”。

案例1:过度担心,30多岁女高管整夜睡不着

30多岁的张女士,前阵子因受凉引起腹泻,自己吃了止泻药后腹泻好转了,然而却一直感到腹胀、胸闷心慌,气喘,脸上发麻,整夜睡不着觉,因为疫情不敢到医院看病,担心被感染,总觉得自己有“问题”,实在憋不住只能在开诊后来医院咨询,检查结果心脏、肺部都没有大的问题。

分析:

外受风寒,脾胃失调,畏惧焦虑,肝气不调。

心理辅导,中药疏肝理气和胃,建议用金桔玫瑰花泡茶饮。

案例2:老胃病发了,硬在家“憋”了一个月

今年42岁的王先生有萎缩性胃炎病史,一直在省中医院中药调理,胃胀胃痛明显改善,春节前由于疫情不敢到医院复诊就暂时停药。逐渐又感觉胃胀明显,嗳气不断,但又怕到医院看病,整整在家“憋”了一个月,到了嗳气难以入睡的地步,烦躁至极,才来到医院找消化科徐陆周主任。

分析:

脾胃虚弱是基础,宅在家中饮食多运动少消化不良,心理负担大,加重了原先的胃病反应。

心理辅导,中药理气疏肝安神。建议加强运动,喝点陈皮大麦茶。

案例3:怀疑自己是“不治之症”,见到医生痛哭

35岁的赵女士,因宅在家里没事干,一次孩子站在她肚子上跳,可能跳的重了些,之后一直感到上腹部刺痛,自己上网查,觉得自己很像胰腺癌的症状,又因看病不便,未能及时就诊,总感觉病情延误了,来院做过检查没有异常发现却又怀疑医生诊断不出来,精神几乎崩溃,担心恐惧整天以泪洗面,整夜睡不着,一家人也因她难以安神。恐惧中,今天上午在家人陪伴下,找到徐陆周主任,没说几句就痛哭流涕,说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被耽误了。

分析:

紧张氛围下的焦虑状态,诱发恐癌心理。

徐陆周分析,中医非常重视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正常,肝与脾胃的关系特别密切。

中医把消化系统疾病称为“脾胃病”,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脾胃病和情绪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情绪的失调引起肝气不舒,脾胃功能失常,导致消化吸收障碍。

门诊正常开诊后“三联症”明显增多,看看专家怎么支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消化功能对情绪变化十分敏感,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下胃粘膜会供血良好,胃肠蠕动强,消化腺分泌旺盛。当处于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时,胃肠功能减弱,不利于消化吸收。

这几天的门诊中有几十位这样的患者,以中年在职人员和退休女性居多,主要表现有消化不良、失眠、胸闷心慌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三联症状

徐陆周分析,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疫情的出现和防控要求,部分人员长期憋在家中无所事事,吃吃喝喝一样不少,锻炼活动大大减低,沟通交流全靠上网。压力、紧张、担忧、恐惧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形成了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应激综合征”。

中年人家庭负担较重,工作需求高,喜欢集体工作环境,一下子工作量锐减、网上办公不见面,经济负担变重。退休女性朋友活跃社交也由广场舞串门聊天变成做饭为主,沟通交流一下子锐减,导致发病人数骤增。这些病人共同特点是担心焦虑,过度放大自己的症状,大多数病人有睡眠障碍,甚至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这类疾患属于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致病作用的躯体器官病变或功能障碍,属于心身医学范畴。WHO提出人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医学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断病人个体。

心身疾病的发病包括心理应激和心身反应两个主要环节。

重大灾难性事件如战争和恐怖袭击、地震、大范围严重疫情等是重要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人群范围广,刺激强度大,造成精神心理创伤大,影响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

心身反应中强度与人格差异相关,性格是是否造成心理应激创伤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被动、顺从、过度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容易产生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在中医都属于气郁体质,容易形成肝气失调、心胆虚怯的病机。

一要是消除社会刺激因素影响,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

二要去除心理病因,即帮助患者改变对社会刺激事件的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

疫情状态下,中医在治病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时候一方面疏肝理气,另一方面要舒缓情绪,加强交流沟通,细心发现问题,耐心倾听诉说,开展暖心心理疏导干预,让患者正确认识情况。语言交谈可以临时舒缓的情绪,徐陆周主任建议,要长久舒缓则要靠一定的行为方式,中医属于“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一定要让自己认真的干一桩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有事做,并从中获得乐趣,属于‘喜则气缓’。配合八段锦等传统中医锻炼方式,调整情绪、调整呼吸、放平心态,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三方面就是原有慢性疾病也要坚持诊疗,去除诱发原因。不硬“憋”硬“熬”,防止加重病情。

徐主任建议目前仍然宅在家里的人们,要让自己行动起来,放松心情,可以互相晒一晒自己的厨艺,居家进行一些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等锻炼,增加一些个人兴趣爱好如插花、做手工、书法、练乐器等,以适应疫情形势下生活环境,共同携手战胜疾病、预防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