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珍珠港事件的幕後策劃者是蘇聯,為什麼這麼說,蘇聯究竟做了什麼?

歷史長流水


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完全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在戰爭中一步一步的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在戰略上卻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深遠,最終無法自拔,自食其果。

日本對外擴張的一般戰略是先朝鮮,然後中國東北,再就是全中國,佔領中國之後拿下印度,進而稱霸全世界,這個戰略最早是由豐臣秀吉制定的,便有了壬辰朝鮮戰爭,當然那次日本是失敗了。而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其對外擴張的戰略也是基本按照豐臣秀吉的思路來的:第一步都是先打下朝鮮,然後就是中國,只不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把佔領中國分為了兩步,第一步是中國的東北,然後是全中國。在佔領中國之後就朝著印度的方向去打,直到佔領印度,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也基本是這個套路。

賭國運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歷次對外擴張都是在賭國運。第一次賭國運是於甲午戰爭時期與清朝賭了一把國運,當時外界都認為獲勝的會是清朝,畢竟清朝體量太大,日本體量太小,而幾乎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確是竟然獲勝的是日本,由此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

第一次賭國運的結果是獲得了清朝2億兩白銀的賠款,整個國家各方面事業得以迅速發展,在領土上獲得了朝鮮和我國的臺灣。

第二次賭國運是日本對外擴張的延續,日本在佔領朝鮮之後要對外擴張就必然要進攻我國的東北,而當時東北被俄國人所佔據,擋住了日本對外擴張的去路,於是便有了日俄戰爭,雖然日本在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但還是戰勝了俄國。第二次賭國運的結果就是其勢力進入到了中國東北地區。

▲接連賭贏了兩把國運,二戰期間就接著賭了第三把國運

前兩次賭國運都是和中國、俄國這樣的大國賭的國運,日本人都賭贏了,由此也造就了許多日本人的狂妄,他們認為日本可以戰勝大國。

於是在二戰期間,就有了第三次賭國運,當時日本深陷中國戰爭的泥潭,美國對日本採取了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禁運政策,為了獲取重要戰略物資,日本需要進攻東南亞地區,而東南亞地區基本都是英美殖民地,由此就必然要與英美開戰。日本人當時認為反正要與美國一戰,不如先偷襲一把美國,獲取戰術上的先機再說,於是便有了偷襲珍珠港事件。

中國帶了日本的節奏

在抗日戰爭時期,雖然日本總是能夠在戰術上獲勝,但是在戰略上,日本總是步步走錯。在抗戰之前我們在抗戰時期的總體戰略是由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先生提出的,他認為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如果自南向北進行抵抗的話,那麼很容易陷入日本的戰略包圍當中。

▲如果自南向北抵抗,則很容易陷入日軍的戰略包圍之中

▲抗戰期間日本實際進攻方向,自西向東進攻,被中國帶了節奏了

但如果中國是自東向西進行防禦的話,則可以利用中國廣闊的戰略縱深層層防禦,不斷地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同時主力也不會陷入日軍的包圍之中。為了實現這個戰略計劃,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便在上海向日軍發動了進攻,成功地把日軍主力吸引到了上海方向,從而改變了當時日軍自北向南進攻的戰略格局。

在經過抗戰初期一系列艱苦的作戰後,中國也基本在1941年左右成功地將日軍拖進了戰爭的泥潭,當時日本基本已無力繼續發動對中國的大規模進攻,不得不在中國的廣闊戰場上同中國軍隊僵持,數百萬日本陸軍動彈不得。

而持續的戰爭不但打垮了日本的財政,還耗盡了日本國內的資源,當時要退還佔領中國的土地是不可能的,唯有繼續打下去,為了繼續打下去,日本就不得不進攻東南亞,獲取其戰略資源,做到“以戰養戰”的目的,由此與美英徹底翻臉。

與美國開戰也是日本海軍陸軍之爭的結果

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向來不和,在海軍看來,陸軍就是一群土包子,鄉下佬。而在陸軍看來,海軍就是一幫敗家子,娘炮。對於陸軍來說,他們認為要往北進攻蘇聯,進而與德國會師。而在海軍看來,要往南進攻東南亞,獲取日本亟需的戰略資源。在者,如果真的往北進攻的話,那麼對於海菊來說就基本沒什麼事,於是就產生了“北進”和“南進”之爭。

為了促成北進,日本陸軍在諾門坎與蘇聯有過一次交戰,結果是日軍被蘇軍擊敗。如果要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和蘇聯有關係的話,那麼關係也就這麼多。因為日軍陸軍與蘇聯交戰失利,使得日本內部的“南進”派佔了上風,從而實行了“南進”戰略,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東南亞,也就是美英。

▲太平洋戰爭除了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權,對日本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獲取東南亞的戰略資源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開戰,一是賭國運賭習慣了,二戰時期與美國賭了一把國運;二是在戰略上被中國帶了節奏,陷入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泥潭,使得日本財政和資源枯竭,為了繼續進行戰爭不得不進攻東南亞以獲取亟需的戰略資源,而東南亞基本都是美英殖民地,由此就只能與美國一戰;三是在“北進”與“南進”之爭上,由於在諾門坎與蘇軍交戰失利,使得日本最終選擇了“南進”。

而蘇聯與之有關的地方只是在於對“北進”和“南進”政策的一些影響,要說到蘇聯策劃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國開戰,那就是在扯了。


老威觀史


無稽之談。

蘇聯什麼也沒有做。蘇聯有的,只是時時刻刻想著和日本鬼子幹仗並打敗他們。

日本人是單方面要和美國人、英國人幹一場的。日本人想發動偷襲珍珠港和進攻東南亞,完全是日本人自己要打,而且是偷偷摸摸乾的,就連軸心國的希特勒都沒有照會。當希特勒得知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大罵日本人是一群豬!

日本人想侵略擴張,是有一整套方略的。第一步拿下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第二步拿下中國全境,建立南京傀儡政府。第三步和蘇聯人在蒙古國碰碰,結果碰的頭破血流,從此不敢惹蘇聯人。第四步拿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獲取大量的戰爭物資以便支撐日漸枯竭的資源。

要進行太平洋戰爭,必先遇上美國人,要打敗美國人,必先打掉他們的海軍,特別是美國人的四艘航母。所以,日本人悄悄摸摸地制定了偷襲珍珠港的方案,主要目標是美國人的航空母艦。

結果,日本人成功了!但是,他們沒有找到航空母艦。後來,日本人的航空母艦在中途島被美國人的航空母艦給幹掉四艘。

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從頭到尾,從來沒有和蘇聯人打過任何交道。有的,只是蘇聯超級間諜佐爾格在大量蒐集日本人絕密情報,為蘇聯衛國戰爭的決策提供戰略分析並取得成功。



一風2008


蘇聯只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漁翁得利最大的一個,但日本偷襲珍珠港可能和蘇聯有一些關係,但絕沒有到幕後策劃這個地步。這時候蘇聯自身難保,斯大林為了保住莫斯科正進行一切的資源調集,哪裡有心思管日本的事,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蘇聯、中國、英國都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知道強援來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和蘇聯的關係有兩個,第一就是著名的諾門罕事件,雙方投入的兵力其實都不多,而且是日本先侵略蒙古,蘇聯被迫反擊並取得勝利。這次和蘇聯的交戰讓日本意識到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日本東北基地家門口作戰,後勤補給跟不上,如果深入蘇聯作戰,而且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恐怕日軍會全體凍死或者餓死,這打消了日本北進進攻蘇聯的計劃!

第二個事與第一個有一些關係,既然已經放棄進攻蘇聯,日本就計劃南下,為了防止在南下過程中被蘇聯突然襲擊,雙方簽訂了一個“互不侵犯協議”,蘇聯夢寐以求。雙方同時將兵力調走一半左右,蘇聯莫斯科告急,這遠東軍團調走幾十萬人前往莫斯科支援;而日本精銳關東軍南下進攻東南亞。

好像期間蘇聯間諜知道了日本準備進攻美國事,但並沒有通告美國。反而是蔣安插在日本的間諜將情報傳回來,並告知了美國。美國人一笑了之,恐怕還認為中國扛不住了,故意來挑事,最終整個珍珠港損失慘重,幾乎所有的主力艦艇全部被損毀,除了在外面“運泥巴”的3艘航母外!

偷襲珍珠港顯然蘇聯是受益最大的那一個,不但從遠東調來了幾十萬兵力,還得到了美國的海量的物資援助,幫助蘇聯撐過了最困難時期,如果丟了莫斯科,蘇聯戰場打成什麼樣還真不好說。這也是蘇聯打的第一場戰役級大勝仗,把蘇軍的氣勢打出來了,所有蘇聯人知道:強悍的德軍不是不可戰勝的。但是這和幕後陰謀策劃日本偷襲珍珠港沒有半毛錢關係,斯大林和希特勒應該同時說一句:日本天皇那個S~B!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奪取東南亞的資源,整個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的幾乎所有的戰爭資源都是從美國進口,鋼材、石油等等都來自美國,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卻告知不再和日本做生意了,怎麼辦?當時石油產地在印尼,武力去搶感覺打不過美國;不去搶自家油節約著用也最多用不到1年。

最終日本高層經過激烈討論,選擇了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艦隊後,逼迫美國與日本重新談判,戰爭的目的只是爭取一個和美國握手言和的機會。當然這個舉動蔣笑了,英國和蘇聯也都笑了!


狼煙火燎


跟蘇聯有關係一說完全出於臆斷,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全憑猜測是不能作為依據的,目前唯一可信的一個證據就是羅斯福當年早已斷言美日之間會交戰,持這一觀點的人當年在美國政界和軍界都大有人在~不過這也並不能說是羅斯福故意讓日本炸了珍珠港來介入二次大戰,因為這個苦肉計根本也不符合計謀的基本要素,目前又比較高符合邏輯及其有證據可以表明的觀點是這樣的~~羅斯福曾經給時任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的一份私人手稿裡有比較明確的提及一件事,那就是羅斯福首先提醒了他日本可能會和美國交戰,而且希望金梅爾能夠設法讓海軍儘可能多的介入日軍在東南亞的軍事行動,必要時可以挑起日軍的交火,但是必須是日本人先開火,而且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損失來換取美日交戰的目的,其實不難看出,當時美國人普遍認為日美交戰是在西太平洋地區,一部分政界及軍界人士也認為提前和日本以小規模形式交手可以佔據很大的主動權,這也和當時的美國政治內部爭端有關,金梅爾就屬於當時的一支政治勢力,所以並沒有考慮羅斯福私下提出的建議,雖然這份手稿無法確定是羅斯福本人發出的,但是從當時的美國內部環境,以及當時美日關係來看,也是符合邏輯的,如果是苦肉計,羅斯福提出的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損失來換取美日開戰,那麼這個損失絕對不是拿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來做犧牲,按照當時美國人期望的交戰區域是在東南亞來看,這個可承受損失至多就是一艘驅逐艦,老式輕巡洋艦,或者丟失一個不太重要的軍事基地,這才是符合邏輯的政治性苦肉計,拿一整隻艦隊來做苦肉計顯然是不可能的,當時美國國內就有很多人主張加強夏威夷地區的防禦,被提上日程最多的是中途島,所以才有了美國航母向中途島運輸戰機而躲過轟炸的巧合,對於精通政治的政客們來說,能在西太平洋地區成功挑起美日戰爭可以迅速的讓珍珠港得到充分的重視,可以作為前進基地讓美國艦隊進攻東南亞讓美國可以通過武力和談判來維護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實際經濟利益,畢竟日軍的得寸進尺是擺在眼前的,在國家的角度講,這是必須維護的利益,在總統是為財團服務的原則上也是符合邏輯的,如果說僅僅只是想介入二戰,那麼只對德宣戰就可以了,就像一戰一樣讓美國穩發戰爭財,何必去開闢太平洋戰場呢?讓日本人吃點苦頭,不敢動東南亞油田的奶酪就夠了,這點以美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做到,沒必要通過鋪天蓋地的戰爭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說這是美國政客心目裡最理想的政治策略~然而實際上金梅爾也在1940年開始不斷加強珍珠港範圍內的防禦,因為海軍內部也是對防禦圈的漏洞抱怨已久,羅斯福在1939年就將一個政客予以解除職務,因為這個人一直主張美國把西海岸艦隊併入太平洋艦隊來增強珍珠港的防禦,這個人很能鬧騰,從軍界到政界四處鼓譟,可是當時在和日本人沒有開戰的前提下,這種雞飛狗跳似的論調是極不受歡迎的,而且把西海岸艦隊併入太平洋艦隊也涉及內部權利分配,在和平時期是很容易引起騷動的,所以他被羅斯福解除了職務,雖然在海軍將領們的抱怨聲中金梅爾也在逐步完善夏威夷地區的防禦,可是在政客們的嘰嘰歪歪下,進展很慢,哈牛在此期間就一直在抱怨政府對危險的反應就像一個嬰兒~所以,珍珠港是日軍精心策劃的一場奇襲,其目的這完全符合當時日本針對美國海軍的作戰方針,日軍也一直把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作為最大的假想敵,從有針對性發展的戰列艦,重巡洋艦都是處處針對美國作為剋制的,發展的航母也是把美國太平洋軍力作為比對的,海軍制定的九段戰術也是針對太平洋艦隊的,完全是處心積慮,在美國人預斷會和日本在東南亞,臺灣海,中國南海交手時,日本人早就大膽的把目標選在了珍珠港!


巴山凌樓


偷襲珍珠港的幕後策劃者不可能是蘇聯,不過,毫無疑問,珍珠港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中有蘇聯。

二戰日軍在中國大陸戰場之外,開闢新的戰場是必然要發生的,日軍內部本身就有“北上”和“南下”的爭論。另外,蘇聯雖然沒有能力替日軍策劃珍珠港事件,但是蘇聯的一些行為,確實逼迫日軍戰車調轉了進擊方向。

日軍侵華全面爆發後,早在1938年,毛偉人就在《論持久戰》中預測到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論持久戰》認為日軍侵華戰爭會經歷三個階段:日軍進攻階段、雙方僵持階段、我軍反擊階段。

在雙方僵持階段,日軍資源、兵員已經面臨極限,日軍無力攻佔大陸的西北和西南,必然會在東南亞尋找突破口,以此斷絕大陸跟國際上的聯繫、打擊大陸的戰略後方。

後來日軍侵華戰爭的走向,完全印證了《論持久戰》的預測。但是日軍“北上”和“南下”的內部爭論,還是蘇聯逼他們做出了選著。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就一直防止陷入日本和德國的兩面夾擊。蘇聯一直在遠東屯兵百萬,就是高度提防日軍北上。為了威懾日軍,蘇聯遠東方面大量裝備最新式裝備,對日軍的任何挑釁都予以嚴厲打擊。而“諾門罕戰役”中,蘇聯一錘定音打消了日軍“北上”的念頭。

“諾門罕戰役”發生在當時的滿蒙交界,說起來頂多算一次邊境衝突,連美國報紙都嘲諷:“兩個野蠻人,在世界的角落,發洩多餘的怒氣。”但是蘇聯方面,卻給予了這次衝突高度重視(重視程度相當高)。

“諾門罕戰役”最開始的起因,蒙古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偽滿洲國是日軍的狗腿子。偽滿洲國、蒙古兩家的警備隊摩擦衝突,日軍趁機派出百十號人助拳挑釁。

為了向日本展示蘇聯的勢力,蘇聯使出了“殺雞用差牛刀”的策略——任命名將朱可夫指揮戰事,直接集結了高度機械化的大兵團(10萬餘人、將近2萬噸炮彈、3000輛卡車、8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500多門大炮、500多家飛機)。日軍關東軍也增兵,但是軍事力量不在一個層次,蘇軍坦克和火炮的數量是日軍6倍以上。

蘇聯不計代價、不計傷亡,就是要給日軍疾風暴雨般的暴擊——雖然最後蘇軍傷亡比日軍大,但是在蘇軍火炮、坦克、飛機的飽和轟炸下,日軍扔下近2萬傷亡(60%傷亡於轟炸),日軍認識到蘇軍的老虎屁股摸不得。

蘇軍鋼鐵洪流有多瘋狂?不起眼的諾門坎戰役,一個多月的戰役,蘇軍消耗掉的彈藥量,超過了中國八年抗戰的總量——蘇軍和朱可夫,就是要不計代價,展示裝甲部隊的實力。當然,蘇聯的目的達到了,日軍被嚇怕了,再也不敢有“北上”的想法,只好被迫“南下”。

日軍“南下”太平洋死磕美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200萬日本陸軍已經陷入大陸戰場,要進攻蘇聯,兵力和裝備都是心有餘力不足,相比之下,日軍海軍還有餘力。另外,比起荒涼的西伯利亞,南下太平洋還可以獲得更多資源。於是乎,諾門坎的蝴蝶翅膀,把日軍扇到了珍珠港。


爾朱少帥


日本偷襲珍珠港,改變了美國的中立立場,自從美國加入二戰之後,軸心國的失敗的這一天也就來得更早了一點,但美國也因此損失慘重,二戰結束之後,日本被美國全面壓制,但兩國在戰後並不是思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而是在相互甩鍋,日本認為是美國故意引誘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美國又認為是日本故意挑釁的,最後竟然甩鍋是蘇聯利用間諜幕後策劃,只能說真的很無恥啊。

珍珠港事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當年的這場軍事悲劇仍然被現在的人們津津樂道。在美國的《洞察》雜誌上曾經登刊出這樣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無疑是對珍珠港事件的徹底質疑。這篇文章表示:當時前蘇聯擔心日本從東線對蘇發動進攻,使前蘇聯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於是便啟用了早已安插好的龐大間諜網,操縱美國和日本提前開戰,因此爆發了珍珠港事件。

為了掌握日本的軍事動向,一個龐大的間諜網由前蘇聯在日本培植,確保前蘇聯不受到日本的進攻。相反如果日本主動進攻美國,則是前蘇聯求之得的事。

此人名叫哈里.懷特,是美國“新政”經濟學家、羅斯福總統的核心幕僚之一。華特曾向羅斯福提出過大量封堵日本的政策性建議。比如,1941年8月1日,美國宣佈對日本實施全面石油禁運,背後就有華特賣力忽悠的功勞。這對日本無疑是致命打擊。

二戰後,美國情報局已經開始懷疑懷特的身份,還打算對其舉行聽證會來調查他與蘇聯的關係。但不久,懷特突然去世了(被懷疑是滅口行為)。

第二個事與第一個有一些關係,既然已經放棄進攻蘇聯,日本就計劃南下,為了防止在南下過程中被蘇聯突然襲擊,雙方簽訂了一個“互不侵犯協議”,蘇聯夢寐以求。雙方同時將兵力調走一半左右,蘇聯莫斯科告急,這遠東軍團調走幾十萬人前往莫斯科支援;而日本精銳關東軍南下進攻東南亞。

好像期間蘇聯間諜知道了日本準備進攻美國事,但並沒有通告美國。反而是蔣安插在日本的間諜將情報傳回來,並告知了美國。美國人一笑了之,恐怕還認為中國扛不住了,故意來挑事,最終整個珍珠港損失慘重,幾乎所有的主力艦艇全部被損毀,除了在外面“運泥巴”的3艘航母外!


鐵桿軍迷


每一次世界大戰都是國際政治秩序的重新洗牌,戰勝國會瓜分利益,戰敗國接受懲處付出代價。這是歷史的規律。蘇聯希望美國參戰這是肯定的,但是說蘇聯策劃了珍珠港事件,導致美國參戰,這是站不住腳的。美國參戰與否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絕不是誰能策劃的。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民眾不願意參加戰爭

美國作為遠離大陸的北美洲島上的國家,國內民眾都有孤立情緒,認為自己的國家遠離大陸上的是是非非,不願意參加戰爭。因此,那時候的美國政府奉行中立政策。

中立政策的實施,使得美國不僅保持了國內的政治經濟穩定,迎合了民眾心理,同時能夠跟一戰時期的各個參戰國都能進行貿易合作,美國在貿易上賺的盆滿缽滿,開拓了很多市場。

美國保持中立的實質,是等待時機、攫取利益。正如美國駐英國大使佩奇給美國總統顧問豪斯信中所言: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要破產了,十年後,整個世界都會落入我們手中。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就是美國的機會

美國曆史學家約翰·託蘭研究證明,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秘密掌握了日本軍艦的動向,卻故意讓日軍進攻夏威夷基地的陰謀得逞,從而導致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從而贏得美國民眾的理解和支持,拋棄原來的孤立主義情緒而已。

事實上,美國在等待了幾十年後,美國是一定會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只不過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參戰得以提前而已。

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來看,誰是最大的獲利者?

當然是美國。美國在戰爭中和戰後帶走了德國幾乎全部先進技術和科學家,比如原子彈技術。

在所有國家幾乎全部打殘的情況下,美國保持了實力上的第一,同時在分割戰後利益時,也獲益最多,現在美國的超級地位的來源,正是依賴於二戰後重新構築的國際政治秩序。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起步一二一


蘇聯一手策劃珍珠港事件這種說法,本質是來源於主導日中談判的美國人,在麥卡錫主義後被認定為蘇聯臥底。假定這個證據是真的,最多算個外因。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日本迫切需要和美國開戰來壓制國內的諸如山本等知美親美派。日中談判美國作梗頂多算個導火索,日本的目的是把美國從東北亞徹底清除出去,並且把親美派綁上自己的賊船。

我之前經常說,日本是個以斯大林體制進行托洛茨基式自殺輸出革命的國度,他不求得到了什麼,只求破壞了什麼,東條英機在41年就已經策劃日本失敗後的結局,不讓美國得到東北亞是計劃的底線,而且最後也確實做到了。進行這種毀滅自己民族的計劃,首先要做的就是壓制不同的聲音和既得利益集團。而對美國開戰非常符合這一點。如果不和美國開戰,恐怕那些集團早就把東條英機等人綁了送美國或蘇聯邀功。去年黃金週彭斯發表的新冷戰宣言,也有類似的作用。

二戰日本給東北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讓美國一戰由盛轉衰,失去了幾乎所有歐洲外的勢力範圍,無力應對日佔區的紅色革命。美國的莽撞讓世界看到了自己紙老虎的真面目。如果他們把戰線維持在塞班島,像斯大林一樣,不能徹底滅掉所有敵人就不動手,讓每一個意圖挑釁的人最後都無法達到目的,這才是大智慧。

羅馬亡於迦太基,而美國就是羅馬,日本便是迦太基。美國戰後不該歸咎於蘇聯臥底策劃了珍珠港,而是該反思自己不成熟的發怒弄丟了那麼多土地。


不敗的弱者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希特勒和日本結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日本從遠東進攻蘇聯,配合德國對蘇聯的入侵,從而使蘇聯遭受東西兩個方向的夾擊。

到了1941年的時候,日本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美英等西方國家對日本進行了貿易限制。這樣資源貧乏的日本就無法支撐戰爭進行下去。

為了搶奪資源,日本國內出現了北上和南下兩種侵略方案。

北上就是和德國配合,進攻蘇聯,拿下蘇聯的遠東地區。

南下就是搶奪英法的殖民地東南亞。

這兩種方案一直爭論不休。

期間,承受德國進攻之苦的蘇聯也擔心日本從背後捅自己一刀,肯定是希望日本採取南下政策。

蘇聯間諜佐爾格小組相信是採取了動作的,因為小組成員中有日本首相的秘書。


故紙匯


珍珠港事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當年的這場軍事悲劇仍然被現在的人們津津樂道。在美國的《洞察》雜誌上曾經登刊出這樣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無疑是對珍珠港事件的徹底質疑。這篇文章表示:當時前蘇聯擔心日本從東線對蘇發動進攻,使前蘇聯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於是便啟用了早已安插好的龐大間諜網,操縱美國和日本提前開戰,因此爆發了珍珠港事件。


為了掌握日本的軍事動向,一個龐大的間諜網由前蘇聯在日本培植,確保前蘇聯不受到日本的進攻。相反如果日本主動進攻美國,則是前蘇聯求之得的事。蘇聯甚至在美國政府內部安插了一名高級特工,為日本空襲珍珠港做好鋪墊工作的正是名特工——亨利·迪克斯特·懷特。他是美國“新政”的經濟學家,羅斯福總統最信任的經濟顧問之一,後來被人們發現它原來是蘇聯的間諜。懷特從蘇聯高層那裡得到指令,向羅斯福提出了大量針對日本的政策性建議,這才是美國與日本開戰的關鍵因素。

美國政府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實際上是前蘇聯的一份秘密計劃—“雪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日本可能會從遠東地區向其發動進攻,這些是前蘇聯所擔心的。而且1940年和1941年的局勢越來越清楚的表明,要麼前蘇聯是日本進攻的對象,要麼美國是日本進攻的對象,二者必有其一,而且更有可能的是日本向前蘇聯發動進攻。


1941年9月,蘇聯間諜索奇向蘇聯高層彙報日本正準備對美國進攻,而不會進攻蘇聯時,蘇聯的高層才鬆了一口氣。他們終於下定決心,將部署在遠東地區的部分陸軍師迅速調到莫斯科與德軍較量,並最終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

1941年10月,蘇聯秘密情報機構的帕夫洛夫交給懷特一張紙條,在上面一一列出了蘇聯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一條:要美國敦促日本立即在中國撤軍。當然,美國人知道這樣的要求日本肯定不會同意。1941年11月26日,美國國務卿胡爾打電話給日本政府高層,敦促日本從中國撤軍。可是日本不僅沒有撤軍,反而在兩週後挑戰美國,空襲了珍珠港。

這時有學者提出,如果美國不是在1941年11月強烈敦促日本從中國撤軍,是否真的就可以避免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呢?在戰後,馬歇爾將軍在國會時也承認,如果日本沒有空襲珍珠港,美國可能會到1942年才對日本宣戰。


1948年,美國聯邦調查局關於懷特間諜案的報告終於送交國會,但在國會聽證會上,懷特對自己是一名蘇聯間諜的控告予以否認。聽證會結束後不久,懷特突患心臟病去世了。

總得來說,對外開戰這種國家頭等大事絕不可能被他國的間諜所左右,這種根據實際事實倒推式的因果分析是站不住腳的,不過是一些媒體、作者為了博取人們的關注而主觀臆想的,權作笑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