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長文: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

雖然《三國演義》是三分歷史七分虛構,但在描寫孔融時與歷史所載基本符合,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曹操為何要不顧一切殺死當時的名士孔融?

先回顧一下孔融生平。


一篇長文: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

孔融畫像(圖自網絡)




少年得志

孔融(公元153-208),字文舉,魯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家中兄弟七人排行第六。

據《融家傳》記載,孔融自小有異才。

在四歲時,與兄弟一起吃梨時都會主動挑選小的來吃,家中大人問他為何要這樣做時,他回答:“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翻譯:我輩分小,應當吃小的。)為此被大人稱讚,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孔融讓梨”。


一篇長文: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

孔融讓梨(圖自網絡)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到京城。當時的河南尹李膺聲名遠播,不輕易接見沒有身份地位的人,這時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跑到李家大門對門衛說“我是李大人世交好友的兒子”,於是得以見到李鷹。由於李鷹第一次看到孔融,於是便很有禮貌地問他:“你的祖父曾經和我有過交情嗎?”孔融鎮定自若的回答:“當然,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您的祖先老子問禮,所以我與您有世交情誼。”在座的賓客都嘖嘖稱奇,當晚到的太中大夫陳煒聽到這件事後,對孔融說:“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即我們常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了立馬回應道:“聽您這麼說,那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河南尹李膺聽聞後大笑:“你以後一定會大有作為。”

十三歲喪父,悲痛得要人扶才能站起,自此更加刻苦好學,博覽群書。

十六歲,為救被抓捕的朋友張儉

把他藏在家中,後來東窗事發,與哥哥孔褒一起被抓。被抓時哥哥張褒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孔融才把之前的事情一一告知,並主動把罪狀攬到自己身上。哥哥聽聞後也表示願意一同受罰。負責處理這件事的官員就此詢問他們的母親,母親也認為罪在於她自己。由於一家人都爭著認罪,當地官員不好判決,於是向上請示,最後判決的結果是哥哥孔褒有罪,為此孔融名聲大噪。




仕途坎坷

憑著這份名氣,孔融多次被州推舉做官,一開始都拒絕了。後來在司徒楊賜府擔任調查官員貪汙受賄的工作,因為性子過於耿直、不懂變通得罪司徒楊賜和當地官員,乃至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幾乎被何進派劍客追殺,幸虧何進身邊人向何進講述殺死孔融名氣過大,殺死他會對自身造成影響,這事才得以瞭解決。為了表達自己禮賢下士,何進推舉孔融為侍御史,升官後的孔融因為和中丞趙舍政見不合,最終託病辭官回家。

又,孔融再次被推舉為官,先後做過司空掾、中軍候,更是破了當時的升官速度:在職三日,遷虎賁中郎將。

當時正逢董卓亂政,孔融那些“匡正之言”的話依然不得時宜,得罪了董卓,被貶為議郎,此事還不算完結,當北海遭到黃巾軍禍亂時,董卓暗中使壞讓孔融成為北海相,目的是給他出難題,好出心底一口惡氣。

剩下的劇情我們在《三國演義》的第十、十一回中都很熟悉:


一篇長文: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

電視劇《新三國演義》中孔融形象(圖自網絡)


孔融成了北海郡的父母官後,採取了一系列整頓措施:招兵買馬、練兵動員……不幸的是,新來乍到的孔融最終不敵揮軍二十萬的黃巾軍首領張饒,被迫無奈只好整頓散兵保朱虛縣。在這種境地下,孔融非但沒有氣餒,反而是興辦學校、推舉賢良,風氣蔚然。

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黃巾軍再次來犯,無奈之下派東萊太史慈求救劉備……

黃巾軍事了之後,袁紹、曹操把控朝政,左丞相看中孔融名氣,意圖拉攏,不料被孔融以匡扶漢室的正義理由一怒之下殺了,沒錯,就是這樣殺了左丞相。




逆天下流

《後漢書·卷七十》中這樣評價孔融:

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意思是孔融雖然心有大志,希望匡扶漢室,可是真才實幹沒有多少,最終難以成功。我們再看孔融往後的經歷便知道大概。

建安元年,孔融被袁紹兒子袁譚討伐,戰爭持續時間從春天打到夏天,最終剩下幾百人,然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孔融還泰然處之,談笑自若,不久城被攻破,連妻子也被袁譚抓住,不得已的他出逃東山。

獻帝定都許昌,孔融又出來做官了,這次官職是少府,在朝堂上應對皇帝問答時還時不時嘲諷在座大臣是虛有其名。

不久,太傅馬日磾袁術鬥爭落敗恨恨吐血而死,孔融一人獨自為太傅說情,請求朝廷為馬日磾正名,雖然目的達到,可是也與袁術一派結下了仇恨。

當時朝廷和社會輿論想恢復肉刑,孔融又一次力排眾議:恢復肉刑會使老百姓變成惡人,對社會不好,朝廷這麼做是開啟一個壞的風氣。於是,朝廷又聽從了他的建議。

為官的孔融可謂一刻都停不下來,沒多久他與荊州牧劉表結下了樑子,事情是這樣的:


一篇長文: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表形象(圖自網絡)


劉表不向朝廷進貢,竟然還郊祀天地(欲圖謀不軌)。朝廷想要處置劉表,可孔融反對的理由是為了維護國家良好形象,應當忍一忍。

建安五年,漢獻帝想要為死去的南陽王劉馮、東海王劉祗規定四時致祭,為此詢問孔融意見,孔融以先王未有此例和不合禮儀勸獻帝打消念頭。


孔融之死

前面的這些經歷似乎與曹操為何要殺死孔融關係不大,實際上不是,從上述經歷可以看出孔融是一個處處與社會主流唱反調的人,儘管他志向遠大,出發點處處引經據典,可是在他的每一次進言中都會得罪各派權貴,乃至後來的曹操。

一開始,曹操攻屠鄴城時,兒子曹丕看到袁熙(袁紹二兒子)的妻子甄姬美貌異常,便私自納為妾。孔融得知後寫信給曹操,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的歷史嘲諷曹操,曹操一開始不明白,問這是出自哪裡,孔融回道:“從今天發生的事情來看,就是這樣。”(實際上是嘲諷曹操有武王之心,取漢室而代之。)

後來

曹操又征討烏桓,孔融又沒閒著,寫信嘲諷曹操:“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嘲諷曹操窮兵黷武,對國家不利)。

再後來,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禁酒令”事件

由於饑荒戰亂,曹操上書請求禁酒,孔融為此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用詞遣句多有侮慢之意。見《後漢書·卷七十》:

融集與操書雲:“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類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豕肩鍾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不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餔蓸歠醨,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又書曰:“昨承訓答,陳二代之禍,及眾人之敗,以酒亡者,實如來誨。雖然,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

孔融之所以用詞侮慢,是因為他看到了曹操詭詐的一面,一心想著匡扶漢室的他自然不能容忍曹操的獨斷專橫,所以說孔融與曹操的樑子早已結下,而且很深。後來孔融又上述朝廷,建議取消封建諸侯,其目的也是擔心曹操擁兵自重而謀反。

孔融不是阿貓阿狗,這點曹操是深知的,隨著孔融身份地位的日增,其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獻帝做決定之前都會諮詢孔融的意見,曹操對孔融日益忌憚。

機會來了,一個人的出現讓曹操看到了希望。

這個人就是山陽人郗慮。

據《續漢書》記載,郗慮,字鴻豫,年少時在鄭玄門下學習。據虞浦《江表傳》記載:

獻帝曾約見孔融和郗慮,問孔融郗慮有什麼特長,孔融答道:“可以一起輪道,但不能一起做官。”郗慮當然不服氣,極力反駁:“孔融當時做北海相時,郡沒打理好,老百姓四處流離,他的為官之道又在哪裡呢?”兩人從此不合,是曹操寫信做中間人調解。

郗慮升為御史大夫時,曹操預感到時機到了,便故意寫了一封言辭懇懇的信向孔融說明自己無意離間二人,希望二人重修於好。孔融回信表示感謝,並在信中再次表達了自己對郗慮德行政績的不滿。

一年多後,孔融升至太中大夫,此時的他寬容少忌,因為有賓客拜訪,所以經常感嘆:“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另外,孔融喜歡提攜有德行的後輩,並且稱讚他人的長處,因而海內的賢士都信服他,尊崇他。

曹操肚子了本來就積滿了抑鬱不滿,看到孔融如日中天更是心生妒忌,再加上郗慮這時誣陷孔融,所以唆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冤枉孔融在北海郡召集徒眾圖謀不軌,又誣陷孔融身為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禮儀,並與無官職的彌衡說一些不檢點的話(即無父無君之類的話語),兩人更是相互吹捧:彌衡說孔融時“仲尼不死”,孔融回答:“顏回再生”。這些罪名都是大逆不道、違背綱常,因而孔融獲罪下獄,與妻子女兒和兒子一起被殺,時年五十六歲。



覆巢之下

在此不得不提到一個成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抓後希望罪責都歸他一人,不要牽連家人。當時孔融育有一男一女,女兒當時七歲,兒子九歲,因為寄宿在朋友家裡得以逃過一劫。當孔融被捕時兩人還在下棋,旁邊的人問為什麼父親被抓了還能如此淡定下棋,他們回答道:“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主人家裡煮有肉湯,哥哥口渴喝湯,妹妹說:“今天的禍患,我們還能活得多久呢,哥哥你還有心思吃肉嗎?”哥哥大哭,放棄了喝湯。

後來有人把兄妹二人寄宿在朋友家裡的事情告訴曹操,曹操一不做二不休,也把兄妹二人抓住殺頭。等到行刑時,妹妹對哥哥說:“若死去的人還能相見,我們一家人再團聚,這不就是最大的心願了嗎?”於是從容赴死,旁邊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到悲傷。

以上,就是曹操為何要殺死孔融的全部過程……

寫完後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為孔融,更為他的小女兒。我知道網上有很多熱文在揭開孔融所謂“醜陋”的“偽君子”形象,但我更相信《後漢書》中所記載的這一切。否定一個人太容易了,我們只需要東拼西湊一些資料,然後言之鑿鑿地說他就是個小人,流量來了,利益也來了。很遺憾,這是個浮躁的時代,儘管我知道這樣的文章看得人不會太多,但我還是想著自己去做一些努力:孔融四歲讓梨還不足以讓人相信嗎?一個小孩子哪有那麼多的心機?

如果說成年做官後的孔融也有許許多多的缺點,那我想問那些高高在上自帶光環的偉大人物難道就沒有一些齷齪難堪的事情?縱觀孔融的一生,雖然頗受爭議,但是他做的自始至終都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更何況,他在職過程中,你有何曾聽說他對當地百姓犯有惡行?如果他真是一個偽君子,那當時的賢士又為何會信服他、崇拜他?曹操又為何如此忌憚他?

懷疑的另一個身份是猜疑,我們正是充滿了對他人的不信任,才會想盡辦法去挖出所謂的汙點來證明某個人正是我們心中所想的那個人,那麼,請你看看鏡子,我們此刻的面目又是怎樣的呢?

《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