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桂老師的大徒弟張安——“茶 盧” 品 茶


蔡如桂老師的大徒弟張安——“茶 盧” 品 茶


在中國版圖幾何中心,有一座古城——漢中,漢中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市內古蹟隨處可見。最富盛名的莫過於西漢三景,一是高祖劉邦被封為漢王時的宮殿古漢臺;二是拜韓信為將的拜將壇;三是飲馬池。位於三景街巷間,一居民小區拐角處有一座面積不大的茶舍,退休茶叟蔡如桂先生起名“茶盧”,在此研茶撰書。先生好學,頗懂茶道,常有茶友前來與他品茗論道,這裡也成為了漢中及省內外茶友們的好去處,故而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茶舍一樓的四扇玻璃門上“茶品品人、人品品人”八個大字極其醒目,意為“品茗、品茶、品味人生”。端莊的《茶盧》牌匾為漢上己故書法泰斗陳竹朋所題,室內寬幅《茶盧銘》格外醒目,眾多書畫名家在此留下了與茶有關的楷、草、隸、篆等多體墨寶真跡,八臺書櫃旁的隔斷和牆壁上早已懸掛的滿滿當當。沿牆角,整齊擺放著各式古典椅凳,這裡經常是高朋嘉賓滿座,文人雅士們常聚於此,真可謂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茶友們在品茶的同時,席間不僅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茶具、茶石,還能欣賞到諸多與茶有關的著作。這裡陳列的有,美國開通杯扣的茶碗、俄羅斯景泰藍茶炊、小巧玲瓏的日本茶具、印有國旗的加拿大茶杯、陝北黃土燒製的陶壺和陶蓋碗、雲南大理的石蓋碗、景德鎮的瓷蓋碗、宜興的名人名壺,福建的脫胎漆、北京的景泰藍、巴山農戶的銅吊壺和泥巴轉碗、西安的搪瓷杯和上海現代的鋼化玻璃杯......

來訪者與茶友們在享受茶文化帶來的樂趣中,暢所欲言、以茶會友。茶,在中華大地幾乎是比屋皆飲,茶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說炎黃子孫人人飲茶、評茶、品茶。飲茶解渴,上清頭目,下清濁氣;評茶則是看湯色、回甘、茶形是否俱佳?品茶品的是天地人和、自然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養生之道等。初品“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再品“中年聽雨江舟上,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三品“老年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亮。在解渴、提神、欲仙的"三味"中,領悟茶文化與儒學、道家、佛教的通靈,讓內心種種沉澱在雲霧繚繞的一杯茶中。

蔡如桂老師的大徒弟張安——“茶 盧” 品 茶


品茶品人品天地,蘊含著人生百態和千般滋味。茶與天地共生、萬物相合,它不僅有自己千百年來保留的生物特性,同時也有被人類的改良和提高的獨特品質,但無論怎樣改變,終究離不開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和地理環境的培育。陝南,北屏高俊的秦嶺,阻擋西伯利亞寒流的南下,南有逶迤巴山牽引的印度洋溫溼空氣北上,形成西北五省(區)的降水中心區域,且水熱同季,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和生物多樣化地繁衍。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在高山森林裡跳躍穿梭,大鯢魚蝦在溪流和江河裡坦然的棲息,世界稀有的生態,使對生態環境要求極其嚴格,有東方寶石之稱的朱䴉,在這裡自由翱翔......。因漢中是我國北方茶區的西北緣,具有緯度高、海拔高、雲霧幾率高,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硒、鋅等微量元素。遠離了汙染,更讓這裡的茶有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同時,這裡勞動力、熱源,其它農林資源豐富,距離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銷區域的茶葉市場也最近,因此,這裡的茶商業氣息十分濃厚。漢中茶葉富含的有效物質,與中國六大茶類中的任何一個品種比,都有較優良的品質。陝南的獨特地域環境也使得漢中茶區在高水平、大發展積累起巨大的潛能。

每年春季,萬物復甦,神州大地一派生機盎然。漢中自古四季分明,氣候溫潤,被譽為西北小江南,中華聚寶盆,這裡的人們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饋贈的宜人氣候和秀美風光。此時,在茶盧沖泡一杯剛剛採製的漢中仙毫,是十分舒心愜意的事。只見杯中的茶芽,被熱水輕輕衝開,橢圓形的葉片隨即旋轉,如同翩翩起舞的仙女,盡顯優雅,婀娜多姿。茶湯清沏明亮,茸毫的清香四溢,細細品味,真是回甘馨香、醇爽,別有一番滋味。

中國審評大師陳惠春教授對全國名優茶進行全面審評後,說:“陝南漢中是我國罕見的“高香茶區”。”美國有機食品專家對茶區實地考察後和世界各大產茶國比較,稱陝南的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難得的,動植物有數千種應該是名列第一,被評為“世界金級”......。巨大的陝南茶葉發展潛力吸引著無數中國茶道精英,雲集於此,他們尋根問祖,在瞭解茶葉起源的過程中,深入大巴山區,分到鎮巴、西鄉、南鄭、寧強等各縣區茶園。在與這些朋友們閒聊時,我們經常會談到漢中的茶文化,茶馬古道與陝南的淵源,談我當年跟隨蔡先生共同研發秦巴霧毫的艱辛歲月,以及與秦巴山區茶人、茶學先輩們的逸趣往事。當然,在品茶過程中也少不了談論,陝茶和漢中茶文化的過去、現狀和未來。在交通便捷、信息發達的背景下,陝茶己經插上了現代科技及發展理念的翅膀。

作為茶文化的傳承人,讓我們緊握前輩們的接力棒,踏著他們的足跡,在時代召喚下,引領陝茶產業走出一片新天地。我也堅信:“陝茶,一定會飛的更高,走的更遠!”

蔡如桂老師的大徒弟張安——“茶 盧” 品 茶


【作者簡介】張安,男,58歲,生於1962年,高級農藝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從事茶業科研工作38年。1982年畢業於安微屯溪茶業專科學校,同期國家統分鎮巴縣茶技站工作,1995年抽調漢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茶葉技術指導站,從事茶葉科研和新技術推廣至今,主持和參與科研工作30餘項,撰寫茶葉科學論文和技術報告50餘篇,茶文化文章百餘篇,在中省市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榮獲中省市縣科成果和獎勵30餘項,主持研發填補西北空白科技項目"富硒健力茗"飲品的科研工作,主持研製"秦巴毛尖"名茶的科研工作,主持首研西北地區"袋泡茶“科研工作,作為第一研發人首研陝西第一名茶"秦巴霧毫"的研製任務,受邀顧問研製了國務院專用茶"定軍茗眉"名茶並親自命名工作,中國國務院享受津貼專家,陝西省茶葉突出貢獻獎,蔡如桂老師的大徒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