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詩歌 禪院

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成為天下書生們讀書的重要動力,除了必需的“四書五經”外,業餘時間的七件寶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茶。”而詩酒茶則奏出了朝代的美妙強聲,尤其是唐朝。

佛教傳入我國後,從北魏開始,影響日漸擴大,由於外來的佛教,早在那時就懂得“洋為中用”,迎合中國封建王朝老百姓的心理需要,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剃度出家,所以居士日多,無論你在哪裡修行,都要求結跏趺坐,凝神神照,集中精力,既不能心猿意馬,更不能昏沉欲睡。這就需要清心安神。具有提神醒腦功能的茶葉,自然成為佛教弟子修持的最佳飲品。

茶    詩歌    禪院

在唐代,茶文化發展迅速,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將飲茶作為一種陶冶情操、愉悅心情、修身養性的手段,茶文化登堂入室,成為一種高雅文化。因此,唐代留下的幾萬首詩和文章典籍中流傳下大量的茶文、茶詩、茶畫、茶歌。

應該說明一點的是,唐代以前,無論是皇室貴族、詩人或者民間百姓和寺院僧眾,最初都是將茶葉和桔皮、桂花、生薑一同煮飲,謂之“茶蘇”。由於唐代佛教禪宗興盛,它不單為佛教文化作出貢獻,而且由此誕生了我國茶文化的一代名人一一陸羽。

這個曾經的孤兒,被競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收養,少年出家,日後能夠成為一個住持也是大多數僧人的終極目標,但是陸羽卻在禪院天長日久的觀察中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寫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茶書,那就是《茶經》。為中國的茶道奠定了基礎。

茶    詩歌    禪院

陸羽的《茶經》總結經驗,提出了與“茶蘇”完全不同的飲茶方式,開始單獨的煮飲茶葉。並且由寺院試種優良茶種,設立“茶堂”,每到飲茶時間,擊鼓為號,僧眾依序諯坐飲茶。時間為一支香燃完為限,既休息又提神醒腦。

僧人中設專職“茶頭”,負責燒水煮茶和待客獻茶;還設有種茶僧、製茶僧(對外施茶),但是供奉佛、菩薩、祖師的茶稱為“奠茶”,一般僧人飲用的茶叫做“戒臘茶”和“普茶”。

僧人早上起來盥洗後,先飲茶,後禮佛。從此,飲茶成為僧人固定習慣和愛好。

中國的茶馬古道中一段是雅安到邛崍,中間經過名山,這裡有我國的第一座“茶史陳列館”,它位於名山的蒙山頂上,唐時,這裡禪院林立,至今有四、五座古廟尚存,“蒙頂名茶”的古茶樹,據說自晉代普慧法師所楂,自唐至宋,一直為“貢茶”。

茶    詩歌    禪院

由於茶馬古道的興盛,沿途氣候條件宜於茶樹生長,這條古道今天已經是高速公路橫穿而過,茶樹在這春天裡如綠色的海洋,舖天蓋地。

中唐以後,尚茶風俗更加普及,從豪門大戶到柴屋笆籬,都嗜茶,詩人錢起巜過張成侍御宅》吟:“杯裡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看來是茶喝高興了)杜甫也是詩酒茶的典型代表,他在《寄贊上人》記道:“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林中《贈上都先業大師》說:“有時乘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禪院喝茶聽禪)喻鳧的《蔣處士宅喜閒公至》嘆曰:“嘗茗議空經不夜,照花明月影侵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茶    詩歌    禪院

唐時的禪院如西晉時的蒙頂甘露寺,每年的清明、穀雨時節,地方官員都要著朝服,率領山上僧眾,在老茶樹前焚香禮拜,然後採茶,製作完成後,沿茶馬古道直達成都、利州、漢中、長安,作為貢茶,讓尚是風沙彌漫的關中長安,品償到沾著蜀山雨露的春天第一芽。

著名作家老舍是個菸酒茶三劍客齊全的癮君子,他曾經說:“菸酒都是我的好朋友,但它們都是男性的一一粗莽、熱烈、有思想、有火氣,但是不如茶的溫柔,雅潔、輕輕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茶性寧靜清雅、質樸致和、淡泊去欲,詩人、僧人在絲絲茶香中,品味唐、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盛世如茶,在生命的春天裡一一開放!

茶    詩歌    禪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