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01

工作夥伴,我們希望性格好

人生伴侶,我們希望性格好

親戚朋友,我們希望性格好

我們都喜歡性格好的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遇到的人都是性格好的。所以,“性格決定命運”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牢記在心。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開朗,勇敢,善良,樂觀豁達。我們都希望他們能有個好性格,擁有各種寶貴的精神品質。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的幸福的和煩惱皆來源於人際關係。而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跟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說,擁有一個好的性格,不僅會影響到我們所能夠取得的人生成就,更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感。

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一書中這樣寫到: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童年時期,培養性格比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童年性格一旦形成,將伴隨孩子一生,在事業和生活中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

那我們該如何去做,才能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02

走出對性格以及性格培養的2個常見的認知誤區,是父母要做的第一步

性格決定命運的至理名言,讓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性格很重要。但對於性格的認知卻存在一些偏見和誤解,這會影響到我們成為父母以後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以下2個認知誤區,是很多人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的

1、性格是天生的,孩子生來是什麼性格就是什麼性格。

這是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我們為自己找的藉口。為我們的不作為,為我們的迴避,為我們不合適的方法找到的藉口。

性格是天生的,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每個人生來的性格也會不同。但是後天的環境和個體的成長經歷可以重新塑造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在《溝通的藝術》一書中就寫到: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人格不僅是變化的、動態的,而且是可以被經歷塑造的。即便是害羞的人也可以學習如何主動與人接觸,同樣,有攻擊傾向的人也可以學習如何用更善於交際的方式去溝通。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經歷可以讓基因變得沉默或有活力。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正是這個原因。而我們所說的改變,正是性格的改變。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在同一個家庭中,面對同樣的父母,幾個孩子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的呢?因為,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和經驗也是不一樣的。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有件事情,我印象特別深刻。有一次坐高鐵的時候,遇到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兩個都是女孩,而且年齡差距很小,看上去個頭差不多高,應該是七八歲左右。我當時沒買到坐票,路程比較短,我就站在門口,他們也是一樣,沒有座位。那個爸爸就在地上鋪了塑料袋,讓兩個女兒坐下來。小女兒不肯做,撒著嬌要坐在爸爸的腿上,讓爸爸抱著。那位爸爸笑嘻嘻的答應了,過了一會兒又要坐在腳上,爸爸又答應了。大女兒也不想坐地上,也想坐在爸爸的腳上,這個時候爸爸的態度完全不一樣,瞬間一臉生氣,讓大女兒就坐在那裡。甚至,女兒想站著都不允許。

家有2個孩子的父母仔細想想,就一定會發現自己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我的一個朋友經常跟我聊起他們家的兩個孩子,每次提到小女兒的時候都是誇獎,表揚,流露出的都是自豪。可是提到大兒子的時候,都是苦惱,抱怨,覺得各種不懂事。這樣完全不同的感受,完全不同的印象,反過來也會決定她在對待每個孩子的時候,反應和態度一定是不一樣的。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2、性格外向是優點,性格內向就是缺點。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外向,內向放佛就是缺點就是遺憾。人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總是會說性格外向,開朗熱情,很少有人主動承認自己性格內向。這也是人們常見的認知誤區。

在《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書中寫到:

內向、外向只是一種性格,它取決於人更傾向於從“外界”還是從“內心”獲取生活的動力。

然而我們總是會把性格外向和溝通表達能力強劃等號,把性格內向和不善言辭,溝通表達能力差劃等號,然後就把性格外向變成了優點,性格內向變成了缺點。其實這是2個概念。

我們一定見過這樣的人,在日常中他們並不喜歡湊熱鬧,也很少表達自己,也不太喜歡社交,但是在工作中,在需要溝通表達的時候,條理清晰,邏輯縝密,能力很強。

著名的相聲演員于謙老師曾說過,他和郭德綱都是內向的人,臺下話不多。可他們卻是相聲界的大師。甚至有很多研究發現,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為領導者。

所以,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與人相處的獨特方式,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不足。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03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是培養性格的關鍵

三川玲老師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中寫到: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這裡所說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主要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模式。是指家人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家庭氛圍就是還成長的土壤,水分和陽光,就是孩子成長的壞境,壞境不一樣,孩子的性格也會不同。給父母3個建議:

1、建立”多元化“的家庭溝通模式,營造輕鬆、民主的家庭氛圍,建立尊重、平等的家庭關係。

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就寫到了家庭中的日常溝通是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力量,影響著家人的幸福,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家人之間談話的內容都是相似的,但是家人之間溝通的方式會有明顯的不同。從兩個維度以4種方式的結合呈現出4種不同的家庭溝通模式。在不同的溝通模式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性格,影響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而研究發現“多元型”的溝通模式,會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

“多元化”的家庭溝通模式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家人之間的交流不僅更自由、頻繁,而且是自發的


家人之間把溝通視為一種表達喜愛和愉悅的方式,並藉此獲得放鬆


當發生衝突時,他們試圖找到適用於所有成員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會顧及彼此的感受


在溝通時以個性、獨立和平等為特徵


相信個人的成長應該得到鼓勵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去做:

(1)多跟孩子說話聊天,抓住一切機會跟孩子溝通交流

(2)經常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特別是和孩子自己相關的事情。要尊重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並給予孩子相應的決定權。

(3)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隻被要求聽大人的話。

(4)通過溝通、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矛盾,而不是濫用家長的權威,家長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5)可以全家人一起討論確定幾項家庭的處事原則(也是家庭的精神或共同理念),然後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共同踐行,形成真正的家庭精神以及家庭成員的共性價值觀。也就是培養家風。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2、不要人為的去“設計”孩子的性格,去給孩子貼上各種性格“標籤”,要把事情和人分開談論。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期待效應。就是說孩子會成為我們眼裡的樣子,我們認為的樣子。

如果我們總是覺得小孩子膽小,總是跟他說你膽子太小,他就真的會變得膽小。我們總覺得孩子害羞,只要他不想跟別人打招呼,見到陌生人不說話,我們就跟他說他是害羞了,那他真的就會很害羞。

而現實生活中,這恰恰是父母經常會做的事兒,有意無意會做的事兒。我們特別喜歡因為某件具體的事情,直接給孩子貼上某個性格”標籤“,然後不知不覺中就設計出來了孩子的性格,並把我們的看法和認為在各種小事中反饋給孩子。慢慢的孩子也會這樣看待自己,覺得自己膽小,害羞,不會溝通,消極的心理暗示產生消極的行為,孩子真的就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成為我們眼裡的樣子。

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改變,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談論孩子的具體行為,但不要把具體的行為和人的性混為一談。不要去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3、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樣的。萬物皆有裂分,那是陽關照進來的地方,每個人都有缺點,每種性格都有不足。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而不是我們設計出來的好孩子。孩子不是產品,沒有標準化。我們要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將自己的長處發揚光大。而不是盯著孩子的不足,拼命的想要改變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內向,也不用煩惱,不用著急。王小圈在《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這本書裡就寫到:這種精神更有利於思辨精神和細膩情感的培養。當我們接納了孩子,他們也會接納自己,成為自己,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都當如此。接納對方的不足和不完美,善於發現對方的優點,即使有缺點,有不足,但我仍然愛你。這樣的家庭更容易獲得幸福,更容易培養出性格好的孩子。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走出2個誤區,抓好1個關鍵點

性格決定命運,而家庭氛圍,父母的表現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無需糾結孩子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兒,自然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我是晗晗媽,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8歲男孩的媽媽,也是職場達人。歡迎關注@小晗晗愛閱讀,與你分享我的育兒故事,我的成長經歷,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優質父母,遇見更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