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康復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秦鵬:築牢隔離病房裡的“心理防線”

常德市康復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秦鵬:築牢隔離病房裡的“心理防線”

秦鵬身穿防護服在一線工作。

紅網時刻常德3月9日訊(通訊員 陳青 曾訓能)“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從1月31日進駐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來,常德市康復醫院副主任醫師、睡眠醫學科主任秦鵬的心中一直浮現晉代楊泉的這句話。

這位從業23年的心理治療師,是抗疫心理干預工作小組的組長。他和其他3位同道一起,在這所常德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救治醫院裡每天24小時待命,構築起隔離病房裡的“心理防線”。

“面對新冠肺炎,一點不擔心、不緊張是假的。但穿上‘白衣’,就是職責所在。”電話那頭,秦鵬語態輕鬆。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都感覺到恐慌,不僅是患者們情緒會失控,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也會因為長期的高負壓、高危工作感到能量不足,甚至接近耗竭。這時候,就急需心理衛生專家介入,有效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作為一個精神心理科醫生,到了我該出力的時候了。我們會幫助大家接納和直面自己的情緒,一起打贏這場戰役。 ”

為患者傳遞信心和力量

秦鵬的妻子也是醫務工作者,一家人都在救治一線,一家人共同奮鬥。

第一天的工作日記上,秦鵬寫道:“有人問我去那裡你怕不怕被傳染?我內心篤定得很,我相信醫療同道們的專業水平。身為黨員,我也有衝鋒在前的心理準備。”

作為精神科醫生,秦鵬期望把這份篤定傳遞給患者。“隔離病房環境特殊,患者有可能出現情緒問題,有我們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在是一種保障,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大家都意識到患者的康復不僅僅是身體康復,心理康復也很重要。”

剛到市第二人民醫院,秦鵬帶領抗疫心理干預工作小組詳細瞭解醫院情況,制定了抗疫心理工作流程、制度,完成了“心理測試量表”,把二維碼端口發放到了醫護人員和患者手中,同時開通多種心理干預渠道。“大家有心理上的問題,可以通過微信、電話和預約面談,我們24小時提供服務。”

秦鵬和隊友通過病房巡查、線上心理問卷調查及科室上報等方式對病陪人和全體工作人員展開全面心理篩查,收集了一手情況後發現,在隔離病房裡,55%以上患者可能存在輕度抑鬱症狀,42.5%的患者存在焦慮症狀,大多數都是以輕度抑鬱和輕度焦慮為主。“其實,這也很正常, 在某些特殊時刻,尤其是面臨重大心理壓力的時候,人們都會出現情緒和行為的改變,從心理學角度上講,這是一種應對方式,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秦鵬和隊友們竭盡所能,努力讓患者瞭解正確的疾病知識和心理應對方法,為患者傳遞信心和力量。

61歲的楊女士,1月中旬隨丈夫由湖北來常德省親,因低熱5天,和丈夫一起被收入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隔離病區醫學觀察。在隔離病房裡,她感到自己不自主的手腿發抖,心悸,血壓增高,夜間也睡不著了,整天擔心自己是否被感染了,也擔心丈夫、家人是否被感染,每天看到血壓計就緊張、害怕。通過網上心理篩查端口進行評估,結果:SAS 68分;SDS 54分。秦鵬立即通過微信與其建立聯繫,給予她心理支持。“我告訴她,這是應激情況下產生的焦慮,針對她所擔憂的問題,我耐心的一一做出解釋,指導她進行放鬆訓練。”

為了確保治療效果,秦鵬穿上防護服走進隔離病房與楊女士面對面交流,給予心理疏導,並採取了適量的抗焦慮藥物治療。經過3次心理干預後,楊女士的焦慮情緒明顯改善,軀體症狀基本消除,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隔離,配合治療。

“長期的隔離狀態下,如果病情沒有得到好轉,病患其實容易產生恐懼和極端行為。”2月24日那天晚上8點,感染三病室有兩位患者第三次核酸檢測依然是陽性,已經隔離治療了一個多星期的患者,感覺病情痊癒希望渺茫,情緒激動,產生了絕望輕生的念頭。秦鵬和隊友陳帝池緊急出動,走進隔離病房與患者依次促膝而談,進行心理安慰,引導患者樹立信心,讓他們心情漸漸平復下來。

每一次的面對面,為了消除心理距離感,方便交流,秦鵬他們都儘量靠近患者。為了減少感染的風險,接觸的時間需要儘可能的壓縮,但他們有時也根本顧不上這些。這一次,為了開導這兩位患者,秦鵬和隊友陳帝池在病房裡足足呆了一個多小時。

“每個患者都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幫他們疏導了情緒,對病情治療也有一定好處,他們也能早早出院,和家人團聚。”幸運的是,醫院一直陸續有確診病人痊癒出院,讓治療中的患者看到了希望。

為醫者送去關懷和支持

網上,流傳著一些城市醫護人員不堪重負嚎啕大哭的視頻。

在高風險、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中,醫護人員也容易成為精神上的“患者”,抗疫心理干預工作小組在隔離病房的另一個任務,就是保障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

每天早上9點,秦鵬和隊友們也會和其他的醫生以上進行查房。11個病室都要走到,和每一個病室的負責人都要進行溝通協調。“我們雖然不需要時時都到一線去,但能夠感同身受。”秦鵬知道,每天穿著厚重、不透氣的防護裝備進行各項護理操作,這是一項多麼考驗忍耐力的工作。“三層防護服穿在身上,很快就全身出汗,帶上N95口罩和護目鏡,呼出的氣在護目鏡上起霧,看什麼都是朦朦朧朧的。戴著兩層手套,還要進行穿刺等護理操作,這真的太不容易了。”

20歲的護士小米,疫情爆發後,1月26日主動申請來到抗疫一線,一直在ICU工作。一個班就是4個多小時,一干就是十多天。小米感到身體疲憊,好像已經到了透支的邊緣,就想好好睡一覺,但怎麼也睡不著,上床後就輾轉反側,好像自己不會睡覺了,非常的焦急,控制不住地想哭、想發洩。為此,她向抗疫心理干預工作小組求助。

秦鵬和隊友們瞭解到小米的情況後,分析她處於急性應激狀態,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她宣洩工作中積累的壓力,進行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指導她進行放鬆訓練。通過干預,小米的睡眠得到了改善,情緒穩定了,自感全身輕快多了,臉上展現出了往日的笑容。小米很快回歸崗位,繼續戰鬥在抗疫的前線。

“疫情過後,我們同在陽光裡!”“加油!平安歸來!”2月8日,元宵佳節,100份捎著“口信”的元宵送進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隔離病區,每一份上都貼著一張寫著祝福和鼓勵話語的小紙條,它們是由抗疫心理干預工作小組4位專家一筆一畫寫下的。“這是鍾秋平的創意,我們覺得很好,馬上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出倡議,徵集暖心的話語。”“口信”雖小,但足夠暖心,隔離病房裡,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

2月26日,一位76歲高齡的新冠肺炎患者從隔離病房走出,痊癒出院。至此,我市累計治癒出院67人。患者和醫護人員在大樓門口合影時,秦鵬從二樓的窗口向下望著樓下的場景,感到欣慰和鼓勵。“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把樂觀積極的態度傳播給隔離病房裡的人們,讓他們感受到希望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