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祕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這一年,白話文皇帝朱元璋寫了封信給高麗王:“我這裡有幾個孩兒,恁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兒,與將來叫做親。”

歷代中原王朝,為了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很少同外族聯姻。迫於形勢,統治者願意“和親”,迎娶外族女子卻不可想象。

這與古時“華夷之辨”的正統觀念有關:漢人政權無法接受皇室血脈混入夷族血統,漢人統治者不把胡人看作人,說他們只是人形的動物。

“狼子野心、人面獸心”這些成語並不是比喻,的確是將胡人視作獸類來形容。

朱元璋能嚇死一群大儒的做法,並沒有換來他希望的結果。高麗與元朝這時已有一百多年的聯姻,國內親元勢力盤綜錯節,大明儘管將元朝打回塞北,他們仍然對其抱有希望。

多次索要貢女未果,朱元璋的聯姻大計宣告失敗。高麗不給人也罷,其實朱元璋後宮中早有一批高麗妃子。

01

洪武元年(1368年),元大都被攻破。元順帝匆忙逃走,只帶上了奇皇后和皇太子幾個人,宮中留下了大量的女眷和宮人。

這些被棄留的人,有一部分被選入朱元璋的後宮。元朝曾大量從高麗索要貢女,一部分高麗貢女也隨之進入後宮。

朱元璋後宮中,史料明確記載為異族妃嬪的有:周誼之女(高麗人),韓氏(高麗人),甕妃(蒙古人)。

周誼之女曾被進獻給元順帝,後來滯留宮中被納入朱元璋後宮。

高麗周誼至遼東……前元庚申君嘗索女子於其國(高麗),誼有女入於元宮。庚申君出奔,朕之內臣得此女以歸。今高麗數以誼來使,殊有意焉,卿等不可不備,毋使入窺中國也。——《明太祖實錄》

《明史·諸王傳》中載有“周妃生岷王楩、韓王松”,據學者考證,高麗人周英贊洪武六年(1373年)時出使明朝,他的女兒也曾為貢女,周英贊或周誼的女兒就是韓王的生母周妃。

朱元璋的皇女中以含山公主最長壽,熬到英宗一朝才死去,活了八十二歲。含山公主的母親,就是高麗人韓氏。

含山大長公主薨。公主太祖高皇帝第十四女,母高麗妃韓氏。——《明英宗實錄》

正史中沒有甕妃的生平,《罪惟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朱元璋看《元史》時,蒙古望族甕吉刺氏引起了他的注意,便打聽甕吉刺氏還有沒有後人。

甕吉氏刺這時是南海衛,家中有個十四歲的女兒,朱元璋於是將其納入後宮,很是得寵。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元順帝逃走的那一夜,已經預示著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行將就木。然而,蒙元勢力仍然盤踞在廣闊的漠南、漠北,對大明虎視眈眈。除了北元勢力,國內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也還未被徹底消滅,大明處於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

為了削弱蒙古勢力,朱元璋軍事上毫不手軟,同時又採取各種手段分化敵人。

朱元璋曾多次寫信給北元主帥擴廓帖木兒試圖招降他,沒有收到任何回應。於是朱元璋讓二子朱樉娶了擴廓帖木兒的妹妹,不久他自己也迎娶了蒙古貴妃甕吉剌氏女子。

朱元璋這麼幹,有著鮮明的政治目標。

甕吉剌氏是蒙古望族,世代與蒙古帝系孛兒只斤氏通婚。窩闊臺大汗曾下令:(甕吉剌氏)生女為後,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絕。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蒙古皇帝的皇后多出自這個家族,甕吉剌氏的男子也常常娶公主為妻。如果能拉攏甕吉剌氏,無疑對北元勢力是一大打擊。

為了分化北元,朱元璋又把注意打到元朝原來的藩國高麗身上。

高麗與元朝這時已有長達一百多年的聯姻,國內勢力大多親近北元,對大明並沒有多少好感。

朱元璋為了分化兩國關係,決定照葫蘆畫瓢學習元朝的經驗,通過和高麗聯姻來孤立北元,同時藉機控制高麗。

審時度勢下,朱元璋寫下了文章開頭那封信:“我這裡有幾個孩兒,恁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兒,與將來叫做親。”

然而高麗並不買賬,北元作為元朝的延續並未覆滅,大明國內也動盪不平,他們對北元的信心顯然更足一些。

朱元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政變企圖自立為王,多次上表希望得到明政府的承認。

朱元璋對此很厭惡,也清楚李成桂的野心,一直沒有給李成桂正式冊封,但交涉過程中還是下詔將高麗國號改為了朝鮮。

建文帝時,明朝內部關係緊張,李氏朝鮮才得到明政府的承認。

02

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迎娶了遼東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初的女兒。

這事只有朝鮮的《李朝實錄》才有記載:“帝為燕王時,納於虛出女。”,“鳳州即開元,金於虛出所居。於虛出即帝三後之父。”

於虛出便是阿哈初,是朝鮮史料中對他的稱呼。

元代的四後製明朝並未沿用,但說阿哈初之女為第三後,這個女人在朱棣後宮中的地位絕不會低。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與異族聯姻,當然是繼承自他父皇的手段,也是為了拉攏少數民族、穩定遼東地區。

朱棣登基後把經營重心轉移到了北方,朝鮮的戰略地位迅速提高,成為鉗制蒙古的一翼。

明朝與朝鮮在這時已有了穩定的宗藩朝貢,但成祖對朝鮮並不放心。

成祖第一次北征漠北時,曾兩次派內官到朝鮮徵選貢女。

這其中也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一是查探朝鮮國內的動態,防備他們趁明軍出動時作亂;二是通過聯姻加強兩國的聯繫。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遷都北京後,朝鮮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定期徵召貢女又起到很好的牽制、拉攏朝鮮的目的,所以這項制度直到宣宗時也依然存在。

貢女中有位權妃,深得成祖喜歡,剛入宮就被冊封為賢妃。徐皇后去世後,成祖甚至讓她掌管後宮之事,對她的器重可見一斑。

權妃之外,朝鮮貢女中有封號的還有許多,佔了後宮妃嬪的一半多,可見成祖後宮中朝鮮貢女之多。

但這些貢女結局並不好。成祖北征歸來,權妃在途中病死。宮女賈呂想要同另一個朝鮮貢女呂氏結成同姓之好,卻遭到了拒絕,賈呂懷恨在心,趁機誣陷呂氏用毒謀殺了權妃。

成祖痛失愛妃,一怒之下誅殺數百人。

賈呂借刀殺人後,又夥同貢女魚氏與宦官私通,結果被成祖發覺。呂氏、魚氏畏罪自殺後,成祖藉此又誅殺了兩千宮人,大批貢女都牽連致死。

少數存活下來的貢女,到成祖去世時又被強迫殉葬,有些甚至還是妙齡少女。

朝鮮貢女的悲慘結局引起了朝鮮人極大的恐慌,時人將進獻貢女稱之為“生送葬”。

03

成祖數次遠征蒙古後,蒙古勢力開始分裂,朝鮮貢女漸漸也失去了最初的政治意義,慢慢朝著享樂的方向發展。

仁宗在位一年就去世了,大概沒來得及徵選貢女。

宣宗和他的祖父一樣,也很喜歡朝鮮貢女。他不但選納美貌處女,會做朝鮮飯菜的婦女、擅長朝鮮歌舞的歌姬也都在他徵選的範圍內。

宣宗宮內的朝鮮宮人,最後比成祖時還要多上許多。

這些貢女不論妃嬪抑或宮女,幾乎沒有受到正式冊封的人,身份地位遠遠低於成祖朝。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宣宗去世前,鑑於過去宮女殉葬引發的恐慌,沒有再做這樣的安排,而是讓她們擔任一些女官的職位。

宣宗以後,明朝後宮中基本不見異族妃嬪的蹤影。武宗時,後宮中再度出現一些異族女子的身影,但這只是武宗個人的喜好,大都是由大臣於民間搜刮而來,沒有什麼政治意義。

明英宗時,平息多年的明蒙關係再度惡化。“土木堡之變”中不但明軍大敗,連皇帝也被蒙古瓦刺俘虜。這之後,蒙古人數次進攻河套地區,一度威脅到北京,給明政府帶來了沉重的邊防壓力。

明朝中後期,女真部落逐漸興起,給明朝北部邊境帶來了許多煩擾。

宋朝時外患嚴重,儒家盛行“華夷之辨”的思想。明朝這時外患迭起,為了強調漢人政權的正統性,蟄伏已久的“華夷之辨”也再度開始流行。

從朱元璋寫信求親被拒,探秘明朝後宮中的異族女子興衰史


嘉靖十年(1531年),姚淶提出“華夷,大分也”,可見當時統治階層重談“華夷之辨”,強調明蒙之間的對抗關係。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世宗又下令:“元本胡夷,又甚於五季者,帝王廟並墓祭俱黜罷。”

元世祖罷祀歷代帝王廟,重新將蒙古劃為夷族,足見這時漢人與蒙古人關係的緊張。

這以後,明朝統治者徹底放棄了明初那種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拒納“胡婦”入宮,後宮中再也沒有異族妃嬪。

小結

千百年來“華夷大分”,隋唐皇帝身具胡人血統,入駐中原後當即改用漢姓,追認漢人祖宗。李唐就是追認老子李耳為先祖。

明太祖打破成規,試圖通過聯姻密切邦國關係,穩定邊疆局勢。但這種聯姻不僅力度上不及元、清兩朝,也沒有形成滿蒙聯姻那樣的政治集團,實際上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成祖、宣宗大量徵選貢女,朝鮮上下對此都很不滿,給雙方關係帶來了相反的效果。

明朝國力衰弱後,外交政策逐漸走向保守,又開始強調“華夷之辨”,這無疑是歷史的輪迴。

參考文獻

1.明代後宮異族妃嬪與明蒙朝三方關係,崔靖.

2.明初對蒙古勢力的政策變化研究,王琦.

3.明蒙關係研究,趙鑫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