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寒山并非山,钟声何处来?

关于寒山寺

苏州市阊门外十余里,有一个枫桥镇,枫桥镇上有一座寒山寺,这座寒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


最开始取名“妙利普明塔院”,至今已一千多年,可是,寒山寺不仅不在山上,而且寺的四周远近亦无山。


《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寒山并非山,钟声何处来?


原来,寒山并非山名,而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名得道高僧,法号“寒山”,人们不知他是何方人氏,也不知个的俗名是什么,只知他道行高深,长于啸吟,《全唐诗》今存寒山诗三百余首。寒山与另一高僧得到,曾在这妙利普明塔院住持,后人遂名古刹为“寒山寺”。“寒山寺”因僧而得名。


张继缘何到枫桥?


其实,寒山寺同苏州其他园林寺观一样,规模并不宏丽。但是,寒山寺却名扬天下。为什么呢?这大约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用脍炙人口的名作《枫桥夜泊》,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建立了一座超越时空的无形丰碑,而这首诗中的“夜半钟声”所引起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更加深了人们的兴趣。

唐肃宗上元二年,张继流寓江南,船经姑苏(今江苏苏州)。当时的姑苏刚经历了淮西节度使刘展的叛乱,唐朝官军收复姑苏时,又大掠十余日,姑苏遭到很大破坏。张继在吴、越等地漫游,乘船来到姑苏,在春天,写了

《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寒山并非山,钟声何处来?


阊门,在姑苏城西,大运河畔,“阊门过去盘门路,一树垂杨一画楼”(宋乐《苏台杨柳枝》),如今经过一场战乱的浩劫,变得田园荒芜、人烟稀少了。


秋天,张继船行阊门十里外,停泊在上塘河的枫桥下,写了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个秋夜,诗人的小船停泊在苏州城外寒山寺前的河边,满腹的旅愁,搅得诗人一夜未眠。霜是这样重,夜是这样深,冷月西沉,栖鸦啼寒,眼前的红枫,远处的渔火,在秋风中星星点点,摇曳闪烁。突然,一声声沉闷悠长的钟声,穿透霜天,震撼夜空,重重撞击在诗人的心上。


《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寒山并非山,钟声何处来?


夜半钟声何来?

诗人问渔家,夜半钟声从哪里来 ?啊,原来又是一只浪迹天涯、辛劳奔波的客船到了。这是一幅迷人的秋夜风景画。画中,诗人疏密有致地给我们布置了霜天、残月,栖鸦、渔火,红枫、山寺,这众多形象又远近错落,织入了迷蒙的夜色,或暗或明,或隐或现,有层次,有色彩,有声响。而这一切,又都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是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不论是栖鸦的夜啼,震荡夜空的钟声,还是凄清、宁静的秋夜氛围,都融入了舟中游子的心情。张继以有气节享誉当世,他曾写下

《感怀》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可知他不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因此,他的羁旅客愁是深沉的,才如此炽热,搅得他彻夜难眠。一首小诗,有如此深厚的容量、高远的意境、精美的画面,实是难得。


所以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一段历史,了解诗背后的历史,更有利于对诗本身的理解,王芳老师的《穿过历史线,吃透小古文》(全套5册),乃国内首次将文言文放在“历史线”中进行讲解。以非常轻松风趣的语言,解释中、小学生必读的150篇经典文章。


《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寒山并非山,钟声何处来?


所选文章集文学性、经典性、趣味性,史学、国学、文学为一体。

全套书小古文全部搭配了注释、译文,还特设“知识点”栏目,更深入、透彻、详细讲解相关语法知识、历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