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去過醫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不一樣職稱的醫師的掛號費是不一樣的。當然了,職稱不一樣的,待遇肯定也不一樣。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


古代中醫,通常有望聞問切之說。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問診,指詢問症狀;通過問診瞭解既徑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症狀,飲食喜惡等情況,結合望、切、聞三診,綜合分析,作出判斷。切診,指摸脈象。望聞問切,合稱四診。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瞭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


筆者的一個朋友,廣西師範大學工商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的,他說他從來沒學過醫,但是如果讓他去醫院,他也能給病人看病。除聽到這樣的話,筆者感覺很驚奇。眾所周知,醫學類的高校在大學錄取時的分數是很高的,醫學生在讀大學期間也是很苦逼的,為什麼一個跟醫院毫無相關的人可以胯下次海口呢?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


首先,我們來研究現代的醫師是怎麼看病的。那麼現代的醫師是怎麼看病的呢?去過醫院的人都知道,掛號了以後,到了醫師那裡,會問你有什麼症狀,即古代中醫所說的問診,然後就是一大堆檢查,根據檢查結果來確定病情。

某網友吐槽:很多學者做表面文章,掛起一個研究生、博士、教授頭銜黑死人,有些病理知識連老百姓不如。我和我家就親歷過。2017年我肚子痛的很厲害,去市人民醫院看病,掛了一個10元的主任內科,她開了B超單,做B超時探頭碰到我的肚子就痛死人了。我告訴醫生應該是闌尾炎了,她問我:誰是醫生?她說又叫我躺在床上做了按壓,痛得我直掉眼淚,竟然不知道是闌尾炎。又叫我住內科,一個女研究生有給我開了一系列檢查單,其中就包括腰部B超,懷疑是腎結石,我說:是肚子疼又不是腰疼,她說:腎結石也會引起肚子疼的。直到第二天他們叫了一個外科主任醫生蘇汝某過來,查了三分鐘他就斷定是闌尾炎,叫我立即轉外科住院。這二個女醫生真的連老百姓不如,還研究生畢業。

在這個過程中,確認病情的主要依據,是根據儀器的檢查結果,比如驗血呀,b超呀,通過對照正常的一個數據表來確定,所以醫師在診治的過程中並沒有顯得那麼重要的,醫師只是告訴你要去哪裡檢查,不過你有沒有這個病,只要疑似的,先檢查一下,總不會錯,檢查出來了沒有問題不是更好?

原來如此,筆者的朋友就是抓住了這一點,他說他也能當醫師。那麼,現在的醫師真的就那麼手無縛雞之力了嗎?

這次病毒起源於武漢,在武漢的東湖邊就有“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兩所“985”高校--華科、武大。它們的生命科學研究院實力雄厚,每年發的文章很多檔次也很高,但是到這種關鍵時刻,似乎沒有聽到他們的聲音....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


這次大疫過後,國內會有很多高校教師、研究所科研人員、醫生會因為研究這個病毒,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發好的文章,國內各級刊物也會爆發式的發表很多文章,到時候會有一些人會因此獲得職稱晉升,獲得各種科研獎勵,職務晉升,但是,真正在救治一線的那些醫生,是沒有多少時間精力去做這些基礎研究,他們將與這些東西錯過....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


按理說高校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搞好教學,包括本科、研究生教學,而醫院的醫生,最基本的工作是做好治病救人,但是目前的現實是,無論高校教師還是醫院的醫生,評定職稱的主要指標不是教學水平和看病水平,而是看看他是否能發文章、做課題。如果沒有一定級別的課題,不能發足夠檔次的文章,即使你教學水平再高,深受學生喜愛,或者能治好多少病人,要晉升職稱都很難....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優化醫師、醫學高校評級職稱規則?事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