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無與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無?無與有什麼關係?


無是與有相對應的一種隱性存在方式,我們把這種沒有表現為“實有”的隱性存在狀態,叫做虛或無。所以不要把“無”解讀成“不存在”或“絕對沒有”。


佛教基本思想:“緣起性空”解讀起來應該是這樣的:“空無”的本性需要通過緣起來開發,所以不同的法誕生了,這就是“自性能生萬法”。由於選擇與把握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經歷不同,當然結果也不同。

佛教所說的三界、六道等,生命境界就是進化的不同結果。

所以說本性的空無,不是沒有,而是蘊含著所有。


如果用道家思想來解讀: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無?無與有什麼關係?


這是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而從“有”逆推可知“無”所蘊含的諸多可能的“有”。即通過所有現象的存在逆推到本質。因為一切的存在都來源於“道”這個虛無的本源,而一切的存在都是對本質的反映。


俗話說:水有源,樹有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中還有關於“有與無”的關係。這裡不再多說。


有與無的關係,現實中也有大量實例。比如說:對於高樓大廈來說,沒有建成之前,可以說“無”。但是“無”不代表“沒有”可能。


因為自然界中蘊含著建造高樓大廈的所有原料,因為沒有開發,所以這些原材料以及高樓大廈等都處於“虛無”的狀態。如果把原材料都開發出來,並建成高樓大廈就是“實有”狀態。這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現實中,各種各樣的複雜現象都是選擇開發的結果。

所以人生的選擇至關重要。


而做人、修行,以及社會治理等等,則是要把本性之中蘊含的善良、美好等等品性開發出來,並以此種種美好品性為核心骨架搭建屬於生命的家園。


如果把握不好,就會把本性之中的種種惡性開發出來,內心充滿陰暗和邪惡,對於生命來說就是懲罰和折磨。


總結――

無:不是沒有,而是蘊含一切可能的“有”。未開發前,以隱形的虛無狀態存在;開發之後,則會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實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