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孩子都要去垃圾處理廠學習,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日本的垃圾焚燒場像城堡一樣的設計。垃圾分類從小孩子開始抓起,進了學校就要說瓶蓋怎麼分,到了四年級親自帶孩子去垃圾處理廠進行實踐學習。“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舉辦的深度思考論壇“日本企業的工匠精神及啟示”上,日本札幌大學綜合研究所所長汪志平教授講述其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日本匠人精神。

日本的孩子都要去垃圾处理厂学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汪志平

汪志平先生本科和碩士就讀清華大學,在北海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覺得對垃圾分類的精益求精是日本精益管理和工匠精神很好的一個體現。

垃圾焚燒場的設計理念是“融技術、生態、藝術為一體”,位於日本大阪的舞州垃圾焚燒工廠,修建得如宮殿一般這座垃圾廠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在廠區內外行走,聞不到一點惡臭味也聽不到噪音。

日本的孩子都要去垃圾处理厂学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日本舞洲垃圾處理廠

在嚴格的工藝程序控制下,使垃圾達到完全焚燒,減少了二噁英的產生。在燃燒產生的廢氣在送往煙囪之前還要再經過三道過濾程序,於是藍色的大煙囪就像個裝飾品了。

這樣的處理效率和處理效果,很大一部分歸功於日本對垃圾分類的嚴格執行。不僅是孩子,普通的遊客去參觀也體驗垃圾處理的過程,學會垃圾分類處理等環保知識,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日本垃圾分類從小孩子開始抓起。汪教授介紹,在大阪所有的小學,都會開設一門“環境科”課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孩子們學會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

到了小學四年級,孩子們還要去垃圾處理廠進行實踐學習。為此,舞洲垃圾處理廠還專門設計了一條參觀學習路線。當大家來到焚燒廠,親身體驗到垃圾處理需要經過這麼多道工序,才能做到無害化後,自然而然就會提高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覺得應該儘量將垃圾循環利用。

日本的孩子都要去垃圾处理厂学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日本的垃圾分類工作是由全體民眾共同完成的。日本對於垃圾的分類如今已細到10類以上,日本的民眾則認真的按此分類,整理日常產生的垃圾,在按日期將垃圾放在指定的回收點。含有水分的垃圾要把水控幹後扔出,尿不溼上面的汙垢要除掉後扔出。垃圾袋有各種各樣的。

"日本不用法律監督,他是相互監督,通常15家、20家左右組成一個班,就像國內的居委會,必須到垃圾箱看一下有沒有人把不該扔的垃圾扔出來了,萬一有的話要尋找這個垃圾是誰扔的。正是因為日本民眾嚴格執行垃圾分類,舞洲工廠這樣規模的垃圾處理廠只需要10來名工作人員。"

汪教授覺得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象徵之一,同時也是大家瞭解日本、研究日本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企業經營領域,日本工匠精神享譽全球,日本長壽企業數量居世界之最。東京商工會議所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 2017年創業超過 100 年的日本 企業有 33069 家。創業超過 200 年的日本企業有 3146 家。全世界社齡超過200年的企業中,56%以上在日本。

交大安泰深度思考論壇的目的,就是為了就一些前沿問題做一些探索性的討論。

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應用經濟系陳憲教授認為

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職人精神、職人氣質,也是職業精神。“現在我們說得工匠精神有一點把它說小了,好像就是製造業、服務業在第一線的那些工人的工匠精神。其實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精神狀態,是探究規律、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堅持不懈的意志力。”交大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餘明陽教授則認為中國人的工匠精神從發展角度來說40年來的進步很快,而且隨著管理的精細化很多問題解決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簡單。比如說開車的安全帶,我們過去根本沒有這樣的習慣,現在上去一下就拉安全帶,酒駕的比例也越來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