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不焦慮,增強“掌控感”才是那把“鑰匙”

前些天有個年輕媽媽打電話來諮詢,這段時間自己5歲的孩子好像“越長越小”了,特愛發脾氣,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一些事情,本來會做的,也動不動就叫大人幫忙;整天要黏著媽媽,哪怕媽媽去廚房做頓飯一小時她都要跑進去兩三次;本來已經能獨立睡覺的,現在也要大人陪著睡著……

通過媽媽的詳細述說,我發現這個孩子是很焦慮的。

讓孩子不焦慮,增強“掌控感”才是那把“鑰匙”

01

這個春節至今,疫情發生,孩子們和大人過著與往年不同的生活。孩子們感受著這些不同:沒有了走親訪友、沒有了事先計劃的遊玩、甚至不能外出和小朋友一起撒歡,連開學也一再推遲;也感知著父母的焦慮、恐慌。這讓孩子們也無形中變得焦慮、恐慌、擔憂起來,但年幼的孩子由於表達能力有限,很多隻能體現在行為上,表現出反常,出現“越長越小”的表象。

有些父母能察覺孩子的這份焦慮、恐慌,也能給孩子一些幫助,但不少父母發現自己已經再三和孩子解釋了目前情形,為什麼孩子還是沒有改善呢?

實際上,孩子焦慮/恐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喪失了掌控感

其實,包括我們大人,面對這次冠狀病毒都有感覺到恐慌、焦慮。為什麼?很大原因在於這是一種新型的病毒,人類面對它,還是未知,

未知會讓我們失去掌控感。其實,對於孩子,更是如此,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瞭解事態的發生、發展,他現在所感知的是他從未經歷過的,面對這一切,他完全沒有掌控感。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平日裡掌控著外面世界的父母暫時失去了對外的掌控,這種缺失讓父母不自覺地尋求突破,而孩子自然成了目標。恰好疫情讓父母有了更多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這為父母的轉嫁提供了機會。於是我們看到,在當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更加強了掌控。

這雙重的壓力,讓很多孩子減弱甚至喪失了掌控感,失去了掌控感,焦慮、恐慌也就或大或小會發生。

讓孩子不焦慮,增強“掌控感”才是那把“鑰匙”

02

孩子缺乏掌控感有什麼表現?

1、 缺少安全感,產生焦慮、恐慌情緒

有心的父母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很多事情和人不受自己掌控時,就會表現出焦躁不安的情況。面對這次新冠肺炎,面對今天發生的這一切,未知的病毒,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網上上課這種上課形式,這些對於孩子都是全新的。這種陌生會讓孩子失去掌控感、缺乏安全感,並最終以焦慮、恐慌等情緒表現出來,並以此向父母求助,來增強掌控感。

2、 自尊心下降,消極情緒更明顯

在孩子早期的成長過程中,自尊心的建立往往需要通過控制來完成的,幫助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想法,控制物品和他人等等都能增強孩子自尊。當孩子想要控制一些東西或者人,卻沒有成功時,孩子就會表顯現出哭泣、發脾氣等行為。

疫情之下,全民宅家,父母有了多餘的時間,很多時候孩子的生活、學習都在父母的安排之下進行,還有不少父母本身也因為缺少了掌控感轉而對孩子進行更細緻的安排和掌控,導致孩子幾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玩耍、活動、學習、生活。

這些讓孩子加強了“局面不可控”的感覺,進而產生消極情緒,自尊心下降。

3、 形成“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來的,指人們失去了對“不利”事件的掌控感。這裡“不利”之所以加了引號,是說現實不一定是不利的、無助的,但是動物(基於倫理原因,塞利格曼做的是動物實驗,其實人也一樣)學會了無助的狀態,即使可以改變,也不會去嘗試了。

當孩子缺乏掌控的時候,潛意識裡會這樣想,自己的行為不會得到期望的回應,結果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導致孩子不願意嘗試。

習得性無助顯然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它是阻礙賦能的明顯障礙,會削弱人們的動力、學習能力、創造力、活力甚至健康。

4、 產生拖延等行為

當孩子無法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進行掌控時,會感覺缺少主動權,很多行為也就會不自覺地停止或者拖延。這樣可以避免或者延遲面對不理想的結果的局面。習得性無助也會讓人變得拖延。

讓孩子不焦慮,增強“掌控感”才是那把“鑰匙”

03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增強孩子的掌控感?

馬丁﹒塞利格曼這樣形容掌控感:是面對困難時“停留在那個情境之中採取行動,試圖通過改變情境來終止抑鬱的情緒的”表現。那麼,疫情之下,我們如何增強孩子們的掌控感呢?

1、幫助孩子瞭解更多關於病毒、疫情的知識

對於事物的認識能幫助我們增強掌控感。平日裡,父母儘可能的讓孩子瞭解這個世界的規律運行有助於孩子增強掌控感。具體到此次疫情,儘可能地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或者方式讓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以及我們的國家、醫院、科研人員做了哪些努力來應對。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我們還可以作一些拓展,比如人類歷史上經歷的一些類似的災難,人們是如何通過努力,最終戰勝災難的;又比如,我們的科學家目前已經掌握了哪些科學技術手段,能幫助人們戰勝災害等。

2、形成規律作息

規律的作息能增強自我掌控和確定感,疫情宅家,很多大人也變得懶散,生活不規律,這絕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懶散只會讓我們的狀態變得更糟。

儘量維持原有正常上學時的生活和學習節律。或者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每天生活的日程表。在制定時間表時,不必精確到幾點到幾點一定做什麼,重要的是列出哪些事是在哪個時間段需要完成的。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孩子不能參與到日程表的制定,父母們則可以通過每天的一些固定活動來加強孩子的規律感,比如早餐後是遊戲時間,遊戲時間後是看動畫片時間,晚餐後是讀親子繪本時間等等。

3、利用遊戲幫助孩子增強掌控感

孩子力量弱小,在現實中處於從屬地位,很多事情不能讓孩子去掌控,但是在遊戲中,他可以無所顧忌的扮演強者,體驗現實生活中缺乏的自主權和控制感。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諸如“冰凍人”的遊戲,值得注意的是要讓孩子在遊戲中贏,要讓孩子在遊戲中扮演一些主導者的角色。在進行這些遊戲時,父母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管住自己的控制慾,跟隨孩子就好。比如讓孩子扮演有法力的“魔法師”,他把你“凍”住了,在他或者允許的第三人幫你“解凍”之前,你不要自己“解凍”。

4、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掌控感的獲得往往是從對小事的掌控開始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比如為家人分食物、為父母做一道菜、掃掃地甚至是為父母洗一雙襪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父母不要給予過多的指導(除非孩子向你尋求幫助),這樣能幫孩子在掌控事務中增強掌控感。

5、給予孩子耐心地陪伴、細心地呵護

愛是對無力感的最好的抵抗力。疫情之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更長久,陪伴孩子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和體力的事情,父母們一定要保持耐心。同時,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不僅要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愛,還要通過擁抱、撫摸、拉手、笑容、眼神等傳遞對孩子的愛。

這對於家裡有稍大孩子的父母,尤其對於男性可能並不容易,但我們仍需努力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